转自大浪淘沙
李自成为什么没有建立根据地的问题。原因很简单:并不是李自成愿意做流寇,他要能建立根据地早就建立了,之所以一直没有,就是因为一直没有条件建立根据地。
现代网络讨论有一点好,什么都能开诚布公地大家拿出来一起说。关于1644年,因为它太痛了,痛到现在都能感觉出来,所以一直以来都是网络历史爱好者们讨论的热点。而且现在归功于穿越文的火热,大家都想回到1644年一显身手,从天涯论坛、西西河到贴吧、知乎,网友们都出谋划策复盘历史:看看李自成究竟怎么才能赢?
结果经过所有人开诚布公的讨论,发现自己并不比"流寇思维"高到哪去,每当一个人提出建设根据地的时间点,马上就会有其他人反驳,列举有哪些客观条件不成熟。最主要的原因只有一个:明军的力量非常强大,农民军在明军的强大攻势下,无法保住稳定的根据地,必须进行流动作战。
比如崇祯二年能建立根据地吗?不可能。那时候随便一个陕西巡按带来边兵,数量就是分散农民起义的十数倍。
崇祯四年在陕北可以吗?不可能。那时候李自成面对的是心狠手辣的洪承畴,他已经通过假意招安再杀降,屠杀了大量天真的农民义军,李自成虽然坚定不受招安躲过了屠刀,但也孤掌难鸣。
崇祯六年在山西可以吗?不可能。这时候李自成虽然与其他义军联合作战,部队壮大很多,但是他们面临的是大明卢象升、曹文诏、猛如虎、丁启睿、左良玉组成的全明星阵容,只能通过流动作战寻找战机。
崇祯八年在河南可以吗?不可能。这时候官军的包围网已经形成,你还留在当地想建设根据地"就是等死,所以农民义军出奇制胜奇袭凤阳,算是打开了局面。
崇祯十年在湖广可以吗?不可能。这时候杨嗣昌通过血腥加税构筑的"四正六隅,十面张网"已经形成,留在一个地方就是等死。
崇祯十一年在四川可以吗?别提了。洪承畴和孙传庭追在后面打,一路打的李自成爬雪山、过草地,到了青藏高原吃草,结果又被当地土司暴打。
那么崇祯十四年在洛阳总可以了吧!也不行。因为农民军的"追赃助饷"政策,各地士绅普遍叛乱,往往打下一个地方,义军主力一走,当地的地主乡绅就宣布"反正"。那么义军留下部队驻守呢?那时候明朝还有左良玉、丁启睿、傅宗龙、汪乔年领导的野战兵团,不集中力量消灭主要敌人,就是明军在萨尔浒被各个击破的结局。所以陷入双线作战的农民军只能抓主要矛盾,解决主要敌人。
所以李自成要到什么时候才能结束"流寇生涯"呢?就是在消灭了大明几乎所有野战力量,能够抽出手来镇压各地士绅叛乱的时候。也就是在崇祯十六年,彻底消灭明孙传庭兵团之后,终于建立了稳固的襄阳政权。所以在明朝视角看来,孙传庭这一最后的野战力量覆灭,代表着大明就亡了;而站在李自成的视角来看,终于可以建立一个稳定的根据地大后方了。
这就是历史爱好者们推演出来的结论,因为明末清初史料都很详实,谁有多少部队、谁战斗力大致如何,都判断的出来。推演来推演去,就跟真实历史完全一样:当李自成有条件建设根据地的时候,他确实就建设根据地了,并不是什么所谓的"流寇思维",你当农民军不想安安稳稳种个地吗?去青藏高原风餐露宿真的很愉快吗?
所以大明真的是王朝集大成者,儒教理学思想的完美体现,正因为此这个晚期封建主义的朝廷牢固异常,哪怕在灭亡的前一年,它的最高统治者,还保持着处死文官领袖、处死地方集团军司令、处死太监首脑的权力...汉献帝看了会流泪,唐昭宗看了会骂街,隋炀帝都沉默不语,小溥仪一脸懵逼……
我们也不要拿李自成跟朱元璋比。元朝是一个费拉不堪的朝代,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制度千疮百孔;我们说明末东南的税收不上来,但元朝基本全国的税都收不上来,从开始就是包税人制度。所以元朝迅速土崩瓦解,各地基本处在军阀混战的状态,朱元璋可以安安稳稳建立自己的根据地。而他在创业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敌人也是其他割据的军阀,甚至元朝政府都承认他割据的合法地位。相比而言,李自成要面临着来自明朝中央组织的野战兵团一次又一次的围剿,对手包括洪承畴、曹文诏、卢象升、孙传庭、杨嗣昌、傅宗龙、左良玉、杨文岳……都是当世数一数二的人才。而他的部队一次又一次被打散,很难形成大规模、强有力的核心班底,南原大败进入商洛山是身边才跟了十八骑……
公元1352年朱元璋参加红巾军,公元1356年打下了南京,有了一块稳固的根据地。而他组织北伐,与大元进行战略决战,是在公元1367年﹣﹣起兵整整十五年后。
公元1629年李自成起义,公元1644年在山海关与满清决战﹣﹣也是起兵整整十五年后。然而他拥有稳定根据地的时间是﹣-1643年….
李自成为什么没有建立根据地的问题。原因很简单:并不是李自成愿意做流寇,他要能建立根据地早就建立了,之所以一直没有,就是因为一直没有条件建立根据地。
现代网络讨论有一点好,什么都能开诚布公地大家拿出来一起说。关于1644年,因为它太痛了,痛到现在都能感觉出来,所以一直以来都是网络历史爱好者们讨论的热点。而且现在归功于穿越文的火热,大家都想回到1644年一显身手,从天涯论坛、西西河到贴吧、知乎,网友们都出谋划策复盘历史:看看李自成究竟怎么才能赢?
结果经过所有人开诚布公的讨论,发现自己并不比"流寇思维"高到哪去,每当一个人提出建设根据地的时间点,马上就会有其他人反驳,列举有哪些客观条件不成熟。最主要的原因只有一个:明军的力量非常强大,农民军在明军的强大攻势下,无法保住稳定的根据地,必须进行流动作战。
比如崇祯二年能建立根据地吗?不可能。那时候随便一个陕西巡按带来边兵,数量就是分散农民起义的十数倍。
崇祯四年在陕北可以吗?不可能。那时候李自成面对的是心狠手辣的洪承畴,他已经通过假意招安再杀降,屠杀了大量天真的农民义军,李自成虽然坚定不受招安躲过了屠刀,但也孤掌难鸣。
崇祯六年在山西可以吗?不可能。这时候李自成虽然与其他义军联合作战,部队壮大很多,但是他们面临的是大明卢象升、曹文诏、猛如虎、丁启睿、左良玉组成的全明星阵容,只能通过流动作战寻找战机。
崇祯八年在河南可以吗?不可能。这时候官军的包围网已经形成,你还留在当地想建设根据地"就是等死,所以农民义军出奇制胜奇袭凤阳,算是打开了局面。
崇祯十年在湖广可以吗?不可能。这时候杨嗣昌通过血腥加税构筑的"四正六隅,十面张网"已经形成,留在一个地方就是等死。
崇祯十一年在四川可以吗?别提了。洪承畴和孙传庭追在后面打,一路打的李自成爬雪山、过草地,到了青藏高原吃草,结果又被当地土司暴打。
那么崇祯十四年在洛阳总可以了吧!也不行。因为农民军的"追赃助饷"政策,各地士绅普遍叛乱,往往打下一个地方,义军主力一走,当地的地主乡绅就宣布"反正"。那么义军留下部队驻守呢?那时候明朝还有左良玉、丁启睿、傅宗龙、汪乔年领导的野战兵团,不集中力量消灭主要敌人,就是明军在萨尔浒被各个击破的结局。所以陷入双线作战的农民军只能抓主要矛盾,解决主要敌人。
所以李自成要到什么时候才能结束"流寇生涯"呢?就是在消灭了大明几乎所有野战力量,能够抽出手来镇压各地士绅叛乱的时候。也就是在崇祯十六年,彻底消灭明孙传庭兵团之后,终于建立了稳固的襄阳政权。所以在明朝视角看来,孙传庭这一最后的野战力量覆灭,代表着大明就亡了;而站在李自成的视角来看,终于可以建立一个稳定的根据地大后方了。
这就是历史爱好者们推演出来的结论,因为明末清初史料都很详实,谁有多少部队、谁战斗力大致如何,都判断的出来。推演来推演去,就跟真实历史完全一样:当李自成有条件建设根据地的时候,他确实就建设根据地了,并不是什么所谓的"流寇思维",你当农民军不想安安稳稳种个地吗?去青藏高原风餐露宿真的很愉快吗?
所以大明真的是王朝集大成者,儒教理学思想的完美体现,正因为此这个晚期封建主义的朝廷牢固异常,哪怕在灭亡的前一年,它的最高统治者,还保持着处死文官领袖、处死地方集团军司令、处死太监首脑的权力...汉献帝看了会流泪,唐昭宗看了会骂街,隋炀帝都沉默不语,小溥仪一脸懵逼……
我们也不要拿李自成跟朱元璋比。元朝是一个费拉不堪的朝代,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制度千疮百孔;我们说明末东南的税收不上来,但元朝基本全国的税都收不上来,从开始就是包税人制度。所以元朝迅速土崩瓦解,各地基本处在军阀混战的状态,朱元璋可以安安稳稳建立自己的根据地。而他在创业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敌人也是其他割据的军阀,甚至元朝政府都承认他割据的合法地位。相比而言,李自成要面临着来自明朝中央组织的野战兵团一次又一次的围剿,对手包括洪承畴、曹文诏、卢象升、孙传庭、杨嗣昌、傅宗龙、左良玉、杨文岳……都是当世数一数二的人才。而他的部队一次又一次被打散,很难形成大规模、强有力的核心班底,南原大败进入商洛山是身边才跟了十八骑……
公元1352年朱元璋参加红巾军,公元1356年打下了南京,有了一块稳固的根据地。而他组织北伐,与大元进行战略决战,是在公元1367年﹣﹣起兵整整十五年后。
公元1629年李自成起义,公元1644年在山海关与满清决战﹣﹣也是起兵整整十五年后。然而他拥有稳定根据地的时间是﹣-164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