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吧 关注:123,612贴子:1,215,800
  • 2回复贴,共1

初来贵吧,有喜欢自己进行诗词赏析的朋友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平时自己是喜欢看诗词,看多了就爱搞点点评,平时喜欢魏晋先秦诗,唐诗宋词多点。下面是我写的一段诗评。请各位批评指正~
《古风·其十六》
李白(唐)
宝剑双蛟龙,雪花照芙蓉。
精光射天地,雷腾不可冲。
一去别金匣,飞沈失相从。
风胡灭已久,所以潜其锋。
吴水深万丈,楚山邈千重。
雌雄终不隔,神物会当逢。
开头两联,极言宝剑的惊艳绝伦,就像横空出世的神童,锋芒毕露。“一去别金匣,飞沈失相从。”表明遇到挫折。“风胡灭已久,所以潜其锋,”是原因。吴水之深和楚山之远,是两个诗词惯用典故,以此表达现实挫折之大,颇有一种运去英雄不自由的意味。
我认为,这首诗前面写宝剑气势已经很足很精彩,但最后一联毫无疑问是整首诗的高光句。好在哪里,在表明了现实遭受的挫折之后,它没有像很多常规的诗词结尾,认由意志消沉下去。诗人的最后一句表明,宝剑虽然没有重现于世,但对于它的价值认定,就是神物,不同于一般俗品。能力和心气俱在,猛然给人以振奋和希望。
这是本人最喜欢这首诗的原因。短短60个字,虽然写的是宝剑这种物品,又何尝不是以物喻人,起点就是顶峰的风光,到过程中的不得志,所谓人海浮沉,大概每个人都会有或多或少的经历能够感同身受,但是我们李白哥,告诉我们,你行,就是你行。自信、豁达、大气,把乐观主义教育拉满。其实,就是心气儿。


IP属地:河南1楼2024-06-03 10:27回复
    筹笔驿
    罗隐〔唐代〕
    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
    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这首诗,其实有意思的也就是前两句。首联肯定诸葛亮的辛劳和谋略,颔联直接转入议论,“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读来铿锵有力,整首诗基调由此而起。诗人明确表达出自己的看法:蜀国的结局并非因人力,而是源于“运”,这就给诸葛亮这个人物渲染上一丝悲情色彩,论点开的很好。
    可欲待听诗人进一步分析时,却戛然而止。颈联笔锋一转,忽然说起了阿斗和谯周,“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一句不痛不痒。因为这俩人其实并没有太多可以探讨的空间,在历史上大家存在着基本共识。用他们来反衬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显得笔力不足,究其原因,是诗人的论据角度选的不对,阿斗、谯周和诸葛亮,单论政绩,三个人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所以是一句无效论证,也无法令人产生感情投射,对诸葛亮的人物形象进一步深化。
    也许颈联这两句放在一首普通的诗中不会如此突兀,但由于颔联太过惊艳,放在它后面属实是接不住。
    尾联回到现实,岩下的流水年年傍着驿亭流,以此怀人。怎么说呢?就像很热的夏天喝一杯冰可乐,第一口有点感觉,第二口忽然很爽,然后越喝越没味儿,等后面冰化了,就只剩水了......
    原来好的东西,刚开始就已经结束了,哈哈哈。


    IP属地:河南3楼2024-06-03 12:00
    回复
      过五丈原
      温庭筠〔唐代〕
      铁马云雕久绝尘,柳营高压汉营春。
      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
      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逐鹿不由人。
      象床锦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
      这首诗好就好在,句句炼字,字字推敲。一上来就很抓人眼球,首联形容其军队排山倒海般的气势。颔联“天清”“夜半”,由白天转到黑夜,“妖星”即灾星,一个妖字,便流露出诗人的情感倾向。
      “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逐鹿不由人”一句看似说的也是命运使然,但细思之下,与前两首的观点又有所不同,它的思考更加深入,视角和格局更加开阔。“下国”,这个词很有意思。古代十分讲究尊卑秩序,有下就必然有上,“中原逐鹿”既是用典,是否也有代指地处偏远的蜀国在“下”,中原在“上”之意,不得而知。如果“上下”之分早有注定,那蜀国的命运是否从一开始也就已经注定呢?不讨论对错,这个观点,确实比较新颖,且具有自己的思考。
      尾联没有直言蜀国的结局,而是说“象床锦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神龛里供奉的孔明遗像不再能说话指挥,只能任由谯周作为“老臣”出谋划策。“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原是杜甫对诸葛亮的称颂,“老臣”一词用在这里,是有意还是无意,耐人寻味。
      后两句议论用词克制含蓄,反而显得言有尽而意无穷,个人的态度看似不经意,却又流露在字里行间,对奸臣的讽刺、对名臣的惋惜,富有层次,经得住反复玩味。


      IP属地:河南4楼2024-06-03 16: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