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吧 关注:12,956贴子:107,602
  • 19回复贴,共1

禹都阳城三星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西汉扬雄《蜀都赋》:“蜀都之地,古曰梁州。禹治其江”。所以大禹是古蜀王。
扬雄也在《蜀王本纪》中记载:“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生于石纽,其地名痢儿畔。禹母吞珠孕禹,坼副而生于县。涂山娶妻生子,名启。于今涂山有禹庙,亦为其母立庙。”
《山海经-海内西经》:“流黄酆氏之国,中方三百里;有涂四方,中有山。” 酆即丰,今新都区“大丰镇”这个地名还在,“大”指的就是这个“方三百里”。而“有涂四方中有山”即“涂山”,指三星堆古城内的“青关山”。即大禹之妻“涂山氏”的家,也是大禹“涂山会盟诸侯”的地方。涂山就是禹都阳城。
所以文献中“大禹生于西羌”指的四川汶川大禹出生地,而“大禹兴于西羌”指的就是大禹继承帝舜天下后称帝,以三星堆古城为都邑的“夏时期”。


IP属地:四川1楼2024-06-15 10:42回复



    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考古文化的分期,基本与文献记载相符。即:
    宝墩文化(距今4500~4300年)。即后羿至共工大洪水时期。鼎盛时期是距今4400年的轩辕黄帝(鱼凫)时期。
    三星堆古城时期(距今4100~3600年)才是三星堆文化的鼎盛时期。
    距今3600~3200年期间,是三星堆古城消亡后的废墟时期。文献中由“昆仑虚”改称为“昆仑墟”。
    距今3200年,周人迁岐下。“岐”指宝鸡周原遗址,“下”指成都平原。所以西周的“成周”就是“成都”,“下”就是“流黄酆氏之国”,也是西周首都丰镐的“丰”。
    “上”指瞿上城。即岷江峡谷内的城市群,也是大禹的出生地。
    陕甘地区也叫“羌”,但是“西羌”明显指陕甘以西的地区,也就是今川西地区。


    IP属地:四川2楼2024-06-15 11:07
    回复
      《国语·周语上》载内史过云:“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韦昭注:“融,祝融也;崇山,崇高山也,夏居阳城,崇高所近。”
      这里“崇山”即“崇高山”,也叫“丛高山”。是成都附近的地名。
      蚕丛、丛帝都是古蜀王,蚕丛、丛帝的“丛”是地名。
      瞿上城的“瞿”字,后来演变为“灌”,都江堰市古称“灌州”。“灌”字就是指都江堰一带。
      《尔雅》:灌、丛也。崇,丛也。
      灌、崇、丛都是成都附近的地名。今成都附近仍有带“崇”字的地名。
      《竹书》:“禹都阳城”
      所以大禹的“夏朝”是记载在成都平原的。并不是中原诸侯国夏后启的家天下。



      IP属地:四川3楼2024-06-15 11:26
      回复
        大家想象的禹都阳城应该是满眼的大禹文化,但是为啥三星堆里的文物没有多少跟大禹关联?
        《五帝本纪》:“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黄帝至大禹期间的几百年都是同一个国家,仅仅是改了个“国号”。而按《太平御览》卷一六六“从开明已上至蚕丛凡四千岁”,秦以前的4000年都是称为“蜀”。古蜀标志性人物是“西王母”。所以三星堆文化是“青黑白赤黄”五帝宗庙文化,其中“青黑白”三帝即“三皇”。三皇里人皇伏羲是年代最晚的一个“皇”。“蜀族”即人皇伏羲女娲的血缘后代,“西王母”是蜀人的“族长”,世代贵族。所以古蜀文化也可以叫“西王母文化”。
        《太平御览》卷六七四“又曰:昆仑三角,其一角正北干辰星,名曰阆风巅。其一角正西,名曰玄圃台。其一角正东,名曰昆仑宫。上有玉楼十二,景云映日,朱霞九光,西王母之治所,真官仙灵之所宗。”昆仑三角指的就是四川营盘山遗址、成都宝墩古城、三星堆古城三个遗址。《穆天子传》也提到昆仑宫和黄帝宫。“昆仑三角”即传说中的“天宫”,由十几座宫城组成。


        IP属地:四川4楼2024-06-15 11:44
        回复
          “昆仑三角”分“上”和“下”两个地区。
          “上”即瞿上城,又叫蚕丛城,指岷江峡谷内的城市群,也是大禹的出生地汶川。蚕丛即人皇伏羲。附近蚕陵镇即伏羲女娲的陵墓所在地。相对于湖南岳阳“巴陵”又称为“西陵”。黄帝正妃嫘祖即“西陵之女”。绵阳九皇山的传说就是人皇的九个兄弟。
          《河图括地象》:“岷山之地,上为井络,帝以会昌,神以建福,上为天井。” 这里“井”是市井,即城市。“络”是村落。所以岷江峡谷内是城市村落组成的城市群。“天井”即天帝首府,也就是伏羲女娲的都邑。


          “下”指成都平原,即《蜀王本纪》提到的“汶山下邑”,即《山海经》记载的“下地、下国、帝之下都”。也是“禹敷下土方”“周人迁岐下”的下。所以“上”和“下”这个地名是上古时期成都附近的专用地名。“天下”一词的出处就是成都平原,原指成都平原的宫城都邑,后来都用来指疆域范围。
          “下地”也分宝墩城市群和三星堆城市群:
          宝墩城市群文献中称为“五城十二楼”“玄圃台”。
          《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其,东巡海上,考神仙之属,未有验者。方士有言“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于执期,命曰迎年。”
          《天问》:“昆仑悬圃。。。增城九重”。
          三星堆城市群文献中称为“鲧做城”。
          《淮南子·地形训》:掘昆仑虚以下地,中有层城九重。
          《吴越春秋》载:“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 《淮南子·原道训》更是给出鲧作城池的高度:“昔夏鲧作三仞之城。”就是说大的城池称为“城”,小的城池称为“郭”。
          宝墩城市群与三星堆城市群是交叉混在一起的。可能只能从始建城墙的年代来区分了。


          IP属地:四川5楼2024-06-15 12:02
          回复
            《蜀王本纪》:“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生于石纽,其地名痢儿畔。禹母吞珠孕禹,坼副而生于县。涂山娶妻生子,名启。于今涂山有禹庙,亦为其母立庙。”
            《山海经-海内西经》:“流黄酆氏之国,中方三百里;有涂四方,中有山。” 流黄酆氏之国即都广之野,酆即丰,今新都区“大丰镇”这个地名还在。“有涂四方中有山”即涂山。成都平原距今4000年左右的古城遗址中,只有三星堆古城内有“青关山”。所以“涂山”就是三星堆古城,即大禹之妻“涂山氏”的家,也是“大禹涂山会盟诸侯”的地方。
            所以禹都阳城就是涂山,即三星堆古城。


            IP属地:四川6楼2024-06-16 00:01
            回复


              三星堆城市不是一次性建成的,古城的形状是不断扩城形成的。
              三星堆始建城墙是距今4100年,即“月亮湾小城”,面积47万平方米,规则的矩形城池。图中标注红色城墙区域。
              之后向南扩城至“三星堆城墙”,然后再次扩城至“东城墙”。图中标注蓝色城墙区域。这种扩城方式需要取土,又要拆除影响交通的旧城墙。所以城内虚线部分的城墙应该早就在扩城的同时被拆除了。
              距今3600年左右,扩城至“南城墙”。按考古队冉队长的说法,这次“南城墙”没有完工。也就是发生了突然变故,导致停工。但是城内的旧城墙已被拆除,是一座没有四面合围的“城”。
              稍晚一些,借东北角的外城墙修筑了“仓包包小城”,图中标注紫色的城墙,面积约9万平方米。注意这次修筑城墙是向内侧修筑的,不是扩城。
              所以商代三星堆古城只有9万平方米。同时成都平原上其它的古城也被废弃,直到秦以前,成都平原上都没有发现新筑的城墙。说明距今3600年以后,整个成都平原都被废弃,除了还有种地的,城市人口只有仓包包小城9万平方米范围内的。这种扩城方式是需要避开钉子户的,所以后期扩城城墙走向不是规则的矩形,呈现出接近梯形的城池形状。
              三星堆古城发现了大量红烧土,应该是因为战火焚城导致的灭亡。交战双方都未能拿走大火中的文物,被掩盖在古城废墟中。
              简单说,三星堆古城在修筑南城墙后就消亡了,数年后少数回迁的人修筑了仓包包城墙。

              从上面这张图也可以看出:1、宝墩村文化时期遗址较多,人口多留下的遗迹也多。2、三星堆文化时期(这里指距今3600~3200年期间),成都平原人口突然减少,近似无人区。只有三星堆古城附近有零星的人类活动遗迹。3、十二桥文化早期(距今3200~2600年),成都平原人口突然暴增,说明“周人迁岐下”了。“下”就是成都平原的古地名,即《蜀王本纪》提到的“汶山下邑”,《山海经》提到的“下地、下国、帝之下都”,也是“禹敷下土方”的下,周人迁岐下的“下”。
              所以,三星堆器物坑是“亡国坑”,不是“祭祀坑”。是三星堆古城消亡几百年后,周人迁到成都平原,由周人清理三星堆古城废墟时,挖埋的。《周本纪》虽然没有记载周人挖坑埋藏,但是记载了“周成王复营洛邑”。“复营洛邑”就是把周成王之后清理出来的三星堆文物运往成都金沙遗址,重建“蜀人宗庙”。所以成都金沙遗址和三星堆器物坑的文物,都来自夏时期的三星堆古城。
              三星堆器物坑的年代上限距今3200年,是周人迁岐下的年代。器物坑的年代下限距今3000年,是周成王的年代。这个距今3200~3000年只能证明是挖埋坑的时间,而不是坑内文物的生产制造使用的年代。就是说三星堆的文物年代应该是三星堆古城(距今4100~3600年)时期的。
              三星堆附近有叫“连山镇”的地名,应该是《连山易》的活动场所。《连山易》只有夏时期有。


              IP属地:四川7楼2024-06-17 09:56
              回复
                扬雄《蜀都赋》:“蜀都之地,古曰梁州。禹治其江”。《禹贡》:“华阳黑水惟梁州”。
                左思《蜀都赋》:“于前则跨蹑犍牂,枕倚交趾。经途所亘,五千余里。。。于后则却背华容,北指昆仑。”

                前后两篇《蜀都赋》讲述的地理范围见上图。
                所以古蜀国的“首都”与众不同。周承夏制,西周首都没有五千里,但是有“王畿方千里”的记载。
                “蜀都”的地理范围比较广大,通常又分为东南西北四个行政区,称为“四海”,也就是四个川。今“四川”一词是由“四海”演变而来的。
                《诗经·小雅·北山》,全诗共五 章,“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 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 [译文:普天之下,皆是王土,四海之内 ,皆是王臣.大夫失职,行事不公;以为贤,派遣不停。
                《河图括地象》:“夏禹所治,四海内地,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有君长之。”
                这里“有君长之”和“四海之内皆王臣”是同一个意思,也就是“蜀都”的四个川。
                4楼也讲了,三星堆仅仅被称作“宫”。


                IP属地:四川8楼2024-06-17 13:35
                回复
                  考古二重证据法:是把发掘的出土文物和史书的记载相互验证。
                  出土文物相当于“证物”,文献记载相当于“证词”。证词证物一致,才是最接近真相的。
                  考古界的二重证据法其实还不太成熟。而逻辑推理学是一门科学,广泛应用于刑侦破案。破案结果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接近真相。
                  喜欢看破案小说的应该知道刑侦破案是多重证据法,远比二重证据法成熟。
                  既然先秦历史是悬案,就应该采用刑侦逻辑推理学来破这个“案”。
                  时间、地点、人物是事件三要素。所以遗址和文献记载首先要比较的就是这三要素,如果有一两项不符,就要找原因了。


                  IP属地:四川9楼2024-06-19 18:27
                  回复
                    何时三星堆方成显学!


                    IP属地:重庆10楼2024-06-20 13:59
                    收起回复
                      《夏本纪》中收录了一段大禹治水和大禹九州的内容。与《禹贡》对照,会发现内容相同,词句顺序相同。不同的只是用词。
                      这种用词的差异,可能是由同一篇文章“翻译”而来。就是说不同的翻译者,因为自己的用词习惯,造成这两篇文章的差异。那么就可以解释,大禹“夏”时期的文字,跟后来的汉字差别很大,可能还是那种每个字并不一一对应的关系。
                      所以“夏朝文字”,可能并不是金文甲骨文那样的方块字。文献中记载黄帝大禹时期的“仓颉造字”,也提到“跟动物有关”。所以三星堆里的“动物”,跟“文字”有关系。

                      三星堆所在地古称“汉州”,因广至汉水又称为“广汉”。位于汉水和江水的源头。或者说“汉字”因起源于“汉州”而得名“汉字”。


                      IP属地:四川11楼2024-07-05 13:56
                      回复
                        夏朝之前是黄帝正妃嫘祖生有二子,“各有天下”。指的就是少昊和颛顼各管一方。
                        按《山海经》记载的昆仑之虚的“虚”字就是“虞朝”。“虚”字应是“虍+丘”的合字,表示昆仑丘的白虎少昊。“虞”字就是青铜器上的“虎食人”图腾(见下图)。少昊都邑“穷桑”,跟轩辕黄帝同一座城。今成都宝墩古城。

                        《山海经-大荒东经》:“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
                        “大壑”就是大水沟,指钱塘江。即颛顼的都邑良渚古城。
                        按《帝王世纪》:“少昊邑于穷桑,以(穷桑)登帝位,都曲阜,故或谓之穷桑帝。”
                        这里“曲阜”的字面意思是河曲一带的土山,今陕西石峁古城遗址。
                        《帝王世纪》:“颛顼始都穷桑,徙商丘。”穷桑是颛顼的老家,其实颛顼是从浙江良渚古城迁山西陶寺。陶寺才是真正的“商丘”。
                        这次两城同时迁徙,是因为“大洪水”。
                        《竹书》:“(黄帝)一百年,地裂。帝陟”。《淮南子》:“共工怒撞不周山”。
                        宝墩古城、良渚古城的废弃年代是距今4300年。石峁古城、陶寺古城都是距今4300~4100年。可以看出轩辕黄帝的年代是距今4400年。
                        “地裂”是超级大地震发生后的一种地质现象。这次“地裂”发生地在今海南省海口市,裂缝一直延伸到云南红河河谷。
                        古广州城在文献记载中称为“旸谷”,因离震中近,加上引发的大海啸被彻底摧毁。在这次大洪水之后,文献中很少提及“旸谷”这个地名。
                        大地震有强余震。大海啸波及到浙江的良渚古城。持续的强余震和持续的海啸,导致良渚古城被迫弃城。
                        大地震和强余震沿着横断山脉波及到川西的不周山,引发堰塞湖溃坝后的洪水冲毁了良渚古城。
                        这次大地震又引发河流改道东流。如《山海经》记载“岷三江:首大江出汶山,北江出曼山,南江出高山。高山在城都西。入海,在长州南。”长州南指的是中南半岛。古岷江是从四川曼山流至曼谷的。地裂之后改道云南红河入海,之后与金沙江一起再次改道汇入长江。
                        所以南方是“大洪水”重灾区。导致少昊和颛顼北迁避灾。
                        少昊一套帝王体系,颛顼一套帝王体系。司马迁的《五帝本纪》记载中只把颛顼一方冠以“帝”字。或者说司马迁漏掉了少昊一方的帝王体系。而《山海经》记载是以少昊的“昆仑虚”为主线的历史。
                        理论上少昊和颛顼仅仅是各管一方,同属黄帝王朝。大禹治水结束,各方都将天下交于大禹管理。按《山海经》:“流黄酆氏之国,中方三百里;有涂四方,中有山。”三星堆古城就是“涂山”,也就是大禹之妻“涂山氏”的家,也是大禹涂山会盟诸侯的地方。
                        《五帝本纪》:“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黄帝至大禹是同一个国家,仅仅是“异其国号”。少昊颛顼仅仅是各管一方。
                        “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
                        “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于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其动也时,其服也士。帝喾溉执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
                        颛顼高辛都是黄帝至大禹时期的人物,这里司马迁写了两遍“日月所照,莫不砥属”。即黄帝大禹的疆域范围是全球,也就是其它文献中记载:黄帝的“万国”,大禹的“诸夏”。直管区是“四海”,即《混一图》绘制的地理范围。
                        因少昊和颛顼各有天下。少昊使用“仓颉”的图腾文字,颛顼使用简化后的线条文字。

                        所以在三星堆里是图腾文字与线条文字并存。


                        IP属地:四川15楼2024-10-29 11:47
                        回复



                          IP属地:四川17楼2024-10-31 09:5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