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之前是黄帝正妃嫘祖生有二子,“各有天下”。指的就是少昊和颛顼各管一方。
按《山海经》记载的昆仑之虚的“虚”字就是“虞朝”。“虚”字应是“虍+丘”的合字,表示昆仑丘的白虎少昊。“虞”字就是青铜器上的“虎食人”图腾(见下图)。少昊都邑“穷桑”,跟轩辕黄帝同一座城。今成都宝墩古城。

《山海经-大荒东经》:“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
“大壑”就是大水沟,指钱塘江。即颛顼的都邑良渚古城。
按《帝王世纪》:“少昊邑于穷桑,以(穷桑)登帝位,都曲阜,故或谓之穷桑帝。”
这里“曲阜”的字面意思是河曲一带的土山,今陕西石峁古城遗址。
《帝王世纪》:“颛顼始都穷桑,徙商丘。”穷桑是颛顼的老家,其实颛顼是从浙江良渚古城迁山西陶寺。陶寺才是真正的“商丘”。
这次两城同时迁徙,是因为“大洪水”。
《竹书》:“(黄帝)一百年,地裂。帝陟”。《淮南子》:“共工怒撞不周山”。
宝墩古城、良渚古城的废弃年代是距今4300年。石峁古城、陶寺古城都是距今4300~4100年。可以看出轩辕黄帝的年代是距今4400年。
“地裂”是超级大地震发生后的一种地质现象。这次“地裂”发生地在今海南省海口市,裂缝一直延伸到云南红河河谷。
古广州城在文献记载中称为“旸谷”,因离震中近,加上引发的大海啸被彻底摧毁。在这次大洪水之后,文献中很少提及“旸谷”这个地名。
大地震有强余震。大海啸波及到浙江的良渚古城。持续的强余震和持续的海啸,导致良渚古城被迫弃城。
大地震和强余震沿着横断山脉波及到川西的不周山,引发堰塞湖溃坝后的洪水冲毁了良渚古城。
这次大地震又引发河流改道东流。如《山海经》记载“岷三江:首大江出汶山,北江出曼山,南江出高山。高山在城都西。入海,在长州南。”长州南指的是中南半岛。古岷江是从四川曼山流至曼谷的。地裂之后改道云南红河入海,之后与金沙江一起再次改道汇入长江。
所以南方是“大洪水”重灾区。导致少昊和颛顼北迁避灾。
少昊一套帝王体系,颛顼一套帝王体系。司马迁的《五帝本纪》记载中只把颛顼一方冠以“帝”字。或者说司马迁漏掉了少昊一方的帝王体系。而《山海经》记载是以少昊的“昆仑虚”为主线的历史。
理论上少昊和颛顼仅仅是各管一方,同属黄帝王朝。大禹治水结束,各方都将天下交于大禹管理。按《山海经》:“流黄酆氏之国,中方三百里;有涂四方,中有山。”三星堆古城就是“涂山”,也就是大禹之妻“涂山氏”的家,也是大禹涂山会盟诸侯的地方。
《五帝本纪》:“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黄帝至大禹是同一个国家,仅仅是“异其国号”。少昊颛顼仅仅是各管一方。
“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
“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于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其动也时,其服也士。帝喾溉执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
颛顼高辛都是黄帝至大禹时期的人物,这里司马迁写了两遍“日月所照,莫不砥属”。即黄帝大禹的疆域范围是全球,也就是其它文献中记载:黄帝的“万国”,大禹的“诸夏”。直管区是“四海”,即《混一图》绘制的地理范围。
因少昊和颛顼各有天下。少昊使用“仓颉”的图腾文字,颛顼使用简化后的线条文字。


所以在三星堆里是图腾文字与线条文字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