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有意思的问题。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可以换成一个稍微严肃的说法“环境温度与运动能量代谢的关系”。
【一、高/低温条件下运动的能量影响】
平时说的燃脂、脂肪燃烧,是一个通俗、激励运动的说法,大意是在运动时,将脂肪转化为能量消耗掉。但这个“燃”呢,并没有指代温度越高,烧的越旺的意思,实际指的是脂肪氧化一系列反应产生能量的过程。
1.高温条件下,糖类氧化增加。
Febbraio等人,让参与者在不同的温度下进行了间歇性、持续性的运动,发现在热应激条件下,身体可能会优先使用碳水化合物作为能量来源,而减少脂肪的利用。

原文提及的高温环境指的是30°C、40°C或更高。
作者提出了几种可能的机制来解释,这种代谢适应可能是为了在热环境中更有效地散热维持体温。确切的机制可能涉及多种因素,包括肌肉血流的变化、神经肌肉募集模式的改变、直接的温度效应等。
我们也不太深入的讲,就记血流和激素,后面会提到。
2.低温下,脂肪氧化增加
Gagnon 等人让参与者在4.6°C和34.1°C环境中,分别在跑步机和自行车上完成四次试验。结论表明在寒冷环境中跑步时,最大脂肪氧化率显著高于高温环境(0.66 ± 0.31 vs. 0.43 ± 0.23 g/min; p = 0.02)。

文中也提到了在高温环境中运动时,由于增加的热应激,身体会增加糖原分解和糖酵解通量,从而增强了碳水化合物的使用。
给出的解释是,在高温环境下,身体为了散热,会通过出汗等方式增加热损失,这导致身体需要更多的能量来维持体温的稳定。因此,身体可能会更多地依赖碳水化合物作为快速能量来源,以满足增加的能量需求。
这也与在寒冷环境中脂肪氧化增加形成对比,后者是由于寒冷环境下身体为了保持体温而增加脂肪的利用。
类似的研究还有很多,就不列述了。大致就是,温度高,糖类氧化增加;温度低,脂肪氧化增加。原理机制有很多,但能够明显串起来的机制是“恒定体温”。
无论是中暑还是热射病,主要原因就是体温升太高,散热跟不上,引发多器官功能障碍。低温的环境下,对应的则是失温症,比如热量流失过快,热量供应跟不上,核心体温低于35℃。两种情况严重的都会嘎,兄弟们运动还是别太疯狂,保护好自己。

【二、温度与脂解激素】
脂解激素就是指促进脂肪分解的激素,像我们平时能够听到的胰岛素、皮质醇、肾上腺髓等,今天的主角是去甲肾上腺素。
2002年Koska等人发现,参与者在寒冷环境中(4°C),血浆和透析液中的甘油(脂肪分解后的产物)浓度显著增加,血浆中去甲肾上腺素浓度三倍增加。透析液中的乙醇浓度也显著增加,表明局部血流减少。

*图示:在寒冷暴露期间,受试者体内甘油、葡萄糖和去甲肾上腺素(NE)在血浆和透析液中的浓度变化,乙醇流出/流入比率。
跟大家翻译一下,大致什么意思,当你处于低温环境时,交感神经系统为了维持正常体温,
一边使血流速度变慢(通过激活血管收缩反应实现,目的避免热量流失过快)。记住这个血管收缩。
另一边分泌脂解激素,进入血液抵达脂肪细胞,一系列分解反应,得到甘油和脂肪酸作为热量供应,甘油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显著增加表明了寒冷环境下脂肪分解显著激活。
顶级CPU、多线程操作,厉不厉害你脑哥。

【三、高温下的血流影响】
先简单说一下血流量/速度,对减肥的影响。
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大家应该都有发现,训练频率高的部位,脂肪堆积相对偏少。
这是因为脂肪的运输会受血液的流动影响,具体的说是脂肪细胞通常都配有毛细血管,在运动时,血流速度会加快,这个不难理解,当在无氧运动时,会出现目标肌群充血的现象,这个也很常见,那么有趣的是,研究发现,运动可以促进脂肪细胞周围毛细血管的生成。
大致就是运动会刺激身体释放多种生长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这些因子能够促进新血管的形成,增强毛细血管的密度。那结果很明显,路多了、宽了,运输就可以更有效率,无论是对减肥还是预防肥胖。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时候可能会有很多集帅疑惑,照这么说的话,那在太阳下跑步,我体温高,血流不就应该更快,减脂不就更有效率吗?

非常好的问题,在前文我们了解,无论外界温度高低,身体都会尽量调节维持在正常体温,那参与调节体温的器官有哪些?肺、肌肉、下丘脑、皮肤。
那么在大太阳下,你感觉哪个器官的感受比较明显,首先排除皮肤对吧,开个玩笑。
皮肤是人类排汗、散热、调节体温的重要器官,皮肤上的各种感受器感知到炎热的环境温度,向大脑发送信号,在神经系统调节下,汗腺开始分泌汗液,在蒸发时带走热量;
注意,关键的来了,高温环境下,皮肤表面的血管扩张,增加血流量,使热量散发到体外。而在低温环境时,我们提到过,会怎么样,会血管收缩,减少血流量,从而保持体内温度。
那么答案就是,在炎热的环境下,血液会涌向皮肤,减少了脂肪细胞的血流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