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jo奇妙冒险吧 关注:861,727贴子:6,775,035

回复:【sbr杂谈】呼唤千禧年的西部片精神&篷车时代的“蛇之拥抱”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个人认为jojo7除了展现一种荒木老师对西部片精神的喜爱和致敬,也是具有一种使命感的作品。
本篇中耶稣的出场不多,但却是整个jojo7的根本,耶稣与恶魔掌心这一桥段可以说是jo7的“分水岭”。乔尼也是在耶稣的指引下产生了朦胧的使命感,从单纯的争夺遗体,到多了一条为自己内心“求道”的过程。
而且个人认为虽然是美国西部题材,但许多地方的内核精神还是很日式的,还有很多荒木老师本人的思考。虽然jojo系列的宿命感一直都很重,但荒木老师没有像传统美式西部文艺作品那样过表现无常和苍凉的宿命感,命运困苦靠个人依然可以改变。jojo7的宿命感给我感觉则是一种命运不可抗,人物渺小但在命运这条道路上依然可以行的精彩。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西部题材作品,一直都会想办法强调和塑造人物和环境的融合,显得相得益彰,符合那个年代的大环境和人文等。而荒木老师一直都在一些地方塑造一种强烈的反差感,可以说是刻意为之了。通过这种手法所表现所表达的什么,只能说是仁者见仁了


IP属地:江苏17楼2024-09-08 23:32
收起回复
    书接上文,让我们将目光转向露西史提尔——一个看似与西部文化格格不入的女性角色,却同时恰恰印证了新时代展现西部偏女性形象的特色:坚毅与柔情并存 ,摆脱自身命运枷锁的探索者。
    柔情与刚毅并进,使得露西史提尔也被不少粉丝称为“女武神”。那么,在西部片中的反传统女性形象又是如何表现的呢?
    在1969版《大地惊雷》中,“假小子”卡蒂罗斯为父复仇,而观众更多关注的是男主约翰韦恩的精湛表现,女性角色的“大女主戏码”在片中也只是一种调和气氛的元素。但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反西部片传统的一种剧情探讨尝试,尽管“影片的侧重点完全是在这个男人身上而不是那个女孩”。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24-09-17 14:07
    回复
      2025-08-01 00:46:2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但是在2010年,科恩兄弟翻拍的《大地惊雷》中我们则看到同一角色截然不同的荧幕表现。
      与sbr一样,这也是一部用新时代目光来重视当年西部片剧情架构的作品。原作中的玛蒂罗斯形象得到了更近于新时代特点的影幕塑造,与露西史提尔一样,她们都是在初期依赖于男性角色,并进而迸发出自我的力量。
      而若是追溯至更早的电影荧幕形象,《虎豹小霸王》中的女教师埃塔这一角色亦是一位先例(也是本人在看sbr漫画中乔杰二人与露西相逢的联想)荧幕上早已出现了男性与女性的联合阵营西部片形象,而埃塔表现的机智柔情与刚毅也让我印象深刻。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24-09-17 14:19
      回复
        印证叶佬所言,sbr中也诚然出现了许多来自现代视角的反西部片角色——而这里,我们列出的则是威卡毕博与马杰特马杰特的“奇妙”组合
        威卡毕博所展现的是一种纯粹的欧洲化皇室精神,在此便不加以赘述。而马杰特马杰特则展现的是一种“未来人”跳脱西部固有思维的视角,这是一种新时代对西部片特有的解构:因为从他登场直至退场,马杰特马杰特仿佛一直是那个被困在过去,渴望“回到未来”的人。
        从别具特色的替身名“20世纪少年”,满口的将来的飞机与载人工具。荒木展现了一个戏剧性的未来人形象,在sbr的剧情中上演了一部《回到未来3》
        【造就了来自新时代的西部片式幽默】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24-09-17 14:59
        回复
          由于“20世纪少年”的独特能力,马杰特马杰特只能孤身一人等待“未来”的到来。
          【回到未来】,为西部时代呼唤【时光电路】的启动。工业化的洪流将旧西部吞没,千禧年的创作者们仍在发光发热,为我们带来源源不断的优秀的文艺作品。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24-09-17 15:01
          回复
            【对于斐迪南特博士的一点看法】
            毫无疑问,费迪南特博士的人物形象在sbr的环境中也是显得格格不入的。雌雄莫辨的人物形象在西部片大环境中让人不经感叹“多元化”(笑)
            那么西部片中是否能够找到这样的“多元化”表达呢?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现实环境,“用奇观来体现多元化”其实亦是西部片的一种潜在价值(不代表个人取向)例如《沙漠妖姬》中异装癖爱好者的“文艺腔调”,公路文化与西部环境的完美融合——有的人选择逃避“认同”,有的人在寻找“自我”。
            西部环境只是载体,而文化的认同则更需要自我认知的评判。坚守自我者,他们亦是践行了一种西部精神。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24-09-17 15:44
            回复
              荒木所描绘的坚守自我者中,林可恐怕是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其践行的西部式“领域”规则,即促成了主角团的成长,又完成了对自己的自我价值认同。
              他就像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一样,成为了西部精神的传承者。坚守自我的初心,在“领域”中独自耕耘。从镖客三部曲到《不可饶恕》,从《老爷车》到《骡子》。新西部文化与旧西部文化乃至公路文化,在他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荒木曾经说过老东木是他创作承太郎的原型之一 ,这或许也使得sbr中的西部文化显得如此“东木作品化”(笑)
              再看向林可,他不是“奇观”化的西部符号,不是纯粹的“理想主义”体现。他是承接了旧西部与新西部文化的一座桥梁,是sbr前期剧情中的角色塑造的标志性角色。为西部文化的“末路”送葬,为坚守西部者们献上赞歌…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24-09-17 15:55
              回复
                那么只有坚守才是西部作品所认可的态度吗?
                答案是:绝非如此,因为离开也是新时代西部作品的核心议题。
                离开“西部”,因为新时代的我们已经不是当年的“逍遥骑士”。娱乐化的西部影视作品表达正在被舍弃,新时代的西部作品正在“去西部化”。
                “离开西部”,因为“上海就是浦东”(西部片意味的《让子弹飞》)离开“西部”,以寻找更好的未来。
                “离开西部”,是为了将创伤的过去淹埋。历史不会、不应开倒车,“摩托骑士”的困境只应当停留在特殊的时代环境。
                所以乔尼登上了那艘新时代的航船,西部的故事回归了历史的怀抱…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24-09-17 16:04
                回复
                  2025-08-01 00:40:2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第一部分终】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5楼2024-09-17 16:04
                  收起回复
                    “篷车时代”&砂男(音男)的人物形象
                    【荒木老师在创作砂男这一人物形象的时候,对他进行了丰满的人物塑造。其自身的矛盾性也不禁引发我们对其历史符号性的探讨…】
                    何为“篷车时代”?
                    印第安人的篷车时代是指北美印第安人使用帐篷作为主要居住方式的时期,特别是在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黑脚印第安人以帐篷为庇护居所 殊不知,殖民者的车队已然到来。
                    砂男置身于时代的交汇点,殊不知历史的正轨正在步向不足的毁灭。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6楼2024-09-17 17:12
                    回复
                      砂男的创作背景
                      关于“第七部开头为什么先画砂男”
                      “并非骑马,而是靠着自己的双脚去参加比赛的角色,之所以第一话仿佛主人公一半被描绘到,是因为我想让读者留下【第七部是美国原住民存在的是时代】”(引用)
                      一个为了族人复兴的梦想的印第安少年,一场无法摆脱命运的“博弈”。在sbr所设计的特殊的时间年份(1890年),印第安人部族的历史迎来了巨变:
                      1890年12月29日,由James W. Forsyth率领第七骑兵团的500美国骑兵对印第安人苏族的部族拉科塔进行屠杀。伤膝河大屠杀,将葬送了部族同胞们最后的蓬车时代遗梦…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7楼2024-09-17 17:19
                      回复
                        【音男/砂男】
                        不同的称呼,也恰恰体现了这一印第安少年对自我认同的矛盾。(也呼应了历史的转折)
                        那么他真的是选择“转变”的先驱者吗?
                        在电影《蛇之拥抱》中,我们或许可以得到答案:
                        白人踏入了亚马逊的雨林深处,古老的草药狂热与文化图腾交相呼应,历史遗留下了永远黑白斑驳的亚马逊风貌。El odio a los blancos,即仇恨白人,并不仅仅是来源于对土地资源的侵略——还有价值观上的绝不迎合。
                        未选择现代化道路的部族,在雨林中度过着他们的“百年孤独”。历史无法让他们放下一切,文化亦然。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8楼2024-09-17 17:30
                        回复
                          “雨林有把人逼疯的魔力,逼出了最原始的人性”,而西部亦是如此。对土地的眷恋以至前所未有之时,便迎来自身矛盾的激烈冲突。“这是一个找寻的过程,也是迷失的过程,中间会经历各种遭遇,但是人也在不断的丢失和找寻中完善。”(引用《蛇之拥抱》影评)
                          砂男踏上的错误道路,并不在于所谓的贪婪或是人性——而是对自然的极度崇拜所致的扭曲 。
                          拥抱“蛇之呼吸”,紧束土地的脉搏,这一切都是驶向末路的无法挽回的道路。当今时代,我们仍然可以在《哥哥教我唱的歌》中看到那份对印第安文化的执着,可以在sbr中看到虚构世界观中对残酷真实历史的追溯。因为发生过,所以铭记着。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9楼2024-09-17 17:47
                          回复
                            【本帖终】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30楼2024-09-17 17:48
                            回复
                              2025-08-01 00:34:2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已精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31楼2024-09-18 08:5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