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犬女主太多了吧 关注:91,102贴子:983,188
  • 10回复贴,共1

再谈ED3 - 欢笑与泪水的月之暗面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上次ED3的感想文(链接→聊聊第8话的新ED吧;写着写着变成了超长拉片文w)拖到了新一话播出前半小时才彻底写完
其中还包括了ED3会不会发生变动的猜想,直到第9话播出前都有一种大考临近的紧张感
当时做的预测是不会加入其他角色
今天早上起来看到片子(昨天等睡着了w),直接拖到ED部分,发现确实第9话没有加入其他角色,也没有别的明显变化(有点小失落是怎么回事)
于是接着上次的ED3拉片分析(上次的帖子可能是标题起歪了好像没有人看QAQ)继续分析ED,以及接下来动画和小说的情节安排
(这次选一张八奈见的图www)


IP属地:日本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4-09-08 13:44回复
    如果说,ED1和ED2是少女对青春岁月的呐喊和讴歌的话,那么ED3好比少女独倚窗边时心事的细水长流。
    (因为我对音乐研究比较少,这里对具体音乐制作就不写了,期待有能的朋友详细分析一下)
    前两支ED是对青春的追逐和寻问,则ED3是对青春的驻足体会和怀念。
    ED画面内容上,起承转合相当连贯。从最初的独自一人上学路,到学校里与画外人的互动,配合色彩和光影变化,以及音乐段落的进行,表现出来的是小鞠生活进入文艺部后发生的细微变化。
    副歌段落的眼神特写和转场简直是神来之笔,震撼人心,叫人心生怜爱。
    最后的片段快速闪动加画面节奏变化,和最后小鞠的背影,使整个ED在渐弱的音乐中平稳落地。


    IP属地:日本2楼2024-09-09 13:40
    回复
      这里要谈最后一个画面,也就是小鞠站回阴影这个意象。(当然可以说是小鞠怕热遮阳,但是它既然出现在ED中,并且作为全ED最后一个画面这样重要的位置,一定有它在表现上的作用)
      之前上一个帖子的分析里说到,小鞠身上的光影是冷/暗→暖/亮→冷/暗。这种安排给人观感上的暗示,有一种欢乐之后又陷入落寞的感觉。这是相当日式美学的产物。


      IP属地:日本3楼2024-09-09 14:29
      回复
        先稍微展开讲一下所谓“日式美学”
        轻小说,尤其是恋爱喜剧类型的作品,我个人把它们当成娱乐作品的美学。因此和“日式美学”这种形成于民族文化的美学无法并列讨论。轻小说讲究的是“书本轻薄,内容轻快,氛围轻松”,主要面对中高年级的学生们作为一种精神娱乐。(但随着轻小说的逐渐流行,作者层和读者层不断扩大,也出现了不少可以发掘深刻意义的作品)
        但这并不是说轻小说的娱乐美学和传统的日式美学相冲突,这就和轻小说的定义一样,是从另一层面进行的划分。有些作品兼具了娱乐美学和传统文化美学的要素。(我个人非常喜欢这种作品)
        谈到日式传统美学,大家最先想到的几乎都是“物哀”这样的词语。而最熟悉的特点倒不是文学,而是日本传统音乐中小调音阶的运用。
        日本美学的核心是其传统美学,而传统美学的核心则是【侘び寂び】(wabi-sabi)。这个概念在其漫长的形成过程中,受到了日本茶道,日本佛教等极大的影响,不断被抽象,最终成为日本美学的基石。但相对地,作为极端抽象的概念,它很难用明确的语言定义


        IP属地:日本4楼2024-09-09 15:52
        回复
          举个例子说明,比如赏花。(下面的判断都是基于概率的,不是基于推理的)
          我们中国人赏花时,通常想到的是百花齐放姹紫嫣红,春和景明天朗气清。
          日本人赏花时,则通常想到春光易逝花不堪折。
          中国主流美学里赏花赏的是花开。(葬花吟:在想我的事?)
          日本美学赏花赏的是花落。
          在同样面对盛开的樱花时,中国美学描绘潋滟春色流光溢彩,日本美学则吟叹人生易老不如归去(看着那么美丽的花n-buna就能写出“如果人会在八十岁死去的话,就只能再目睹五十多次春天的景色了,这是多么的寂寞”这种话)


          IP属地:日本5楼2024-09-09 16:16
          回复
            不好意思,这周出门开学会
            周六回到小窝继续更新!


            IP属地:日本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24-09-12 20:27
            回复
              我超,回家之后又开了一周的会直接拖到今天第二个周六了。今天也要开会但是感冒请假在家。期待今晚的第11话的同时开始久违的码字!


              IP属地:日本7楼2024-09-21 13:27
              回复
                前面说到中日传统文化中的赏花文化的差异。其实这一点很能说明两个民族的特点了。
                日本传统文艺总是有一种开端→发展→高潮→回落的倾向。通俗点说就是喜欢BE。(当然这种文化倾向使得人的精神相当压抑,从而又形成了一些在我们看来很畸形的文化,大家意会一下)
                从雨森原作中的一些词句来看,能够发现虽然这部作品分类上属于轻小说这样的娱乐文学作品,但是雨森仍然保留了淡淡的那种哀思感怀。我猜这和他早年的志向和经历有关。(雨森年轻时曾经以作家作为职业志向,但是最终像生活妥协。到了不惑知天命的年纪之后,又重新拾起了年轻时候对小说的热情)
                所以雨森的原作中不仅是恋爱喜剧的搞笑日常,还包含着一种【纯文学】的东西。(纯文学小说,大概就是指较为严肃的文学小说)在那种东西中,寄托着雨森年轻时的愿望,以及对恋情与爱情的思考,是种很复杂的东西。
                也正因如此,在读小说的时候能够感受到与其他恋爱喜剧轻小说的不同。在恋爱喜剧间时不时插入一些认真的思考,正有一种花落时节对时光的感叹一般的情绪变化,所以读来相当有味道。


                IP属地:日本8楼2024-09-21 13:39
                回复
                  如果说前两支ED都是对空长啸,那这一支ED就是月下独吟。
                  这一支ED中表现的正是雨森在小说中埋进的那些隐隐情丝。正是这种时不时跳出来提醒读者和观众“青春的时光并非全部都是搞笑的日常,也包含着烦恼和忧愁”的小小偷袭,才使得这部作品从同类中更进一步,让人觉得更加贴近生活,勾起大家对自己过往岁月的回忆,我觉得这是相当成功的。
                  对小鞠的角色刻画可以去看之前的ED3拉片文,所以这里不再提及。如果作为这部作品的ED之一,而非某人的ED来看的话,ED3就是帖子题目所写的“欢笑与泪水的月之暗面”。
                  如果回忆自己的青春岁月,确实难免会想到那些负面的往事。但是ED3以一种极其温柔朦胧的方式展现了出来——这也算是日本传统美学的另一种特色,连悲伤都是带有克制的,那种淡淡的苦涩却又让人回味无穷。


                  IP属地:日本9楼2024-09-21 13:54
                  回复
                    先最后说一下结论吧(其实我也想了很久的同人!不想继续写这种分析文了!!!
                    快速回顾一下就是,ED3是完全按照【青春败犬】这样的概念制作出来的一支ED。
                    在饱含小鞠个人形象刻画的同时,以一种温柔朦胧的方式向大家展示了青春的月之暗面,是一种淡淡的哀伤和隐隐的忧愁,是集原作小说中那些纯文学的,日本传统美学的,如烟花消散后失落黯然的情丝于一身而成的相当有艺术价值的ED。


                    IP属地:日本10楼2024-09-21 14:03
                    回复
                      然后就是个人瞎猜环节:(利益相反:我事dd!)
                      1. 如果最终有赢家,八奈见完全算是合情合理(当然雨森的想法也是会随着写作不断变化的):当初雨森投稿给小学馆的原稿似乎并不是现在这种多人群像作品,而且名字是那种标准的非常非常长的厕纸类型hhh;据说那篇原稿里只写到了八奈见的失败(而且场景也不同)。如果按照这种思路的话,其他角色应该是编辑和雨森反复讨论的结果,最终定型为群像作品的(也就是说雨森最初就只有八奈见一个女儿!bushi
                      2. 八奈见可能真是雨森当女儿来写的:当时我和师兄讨论的时候,我说八奈见搞不好是雨森照着女儿写的,师兄直接o.O后来我换了种说法,我说雨森可能是把自己当成八奈见老爹写的,他立刻双手赞成hhh(据说是被伏见司高出后遗症了)小说里八奈见肉眼可见地享受着雨森的偏爱!(所以我才怀疑说雨森年纪也这么大,难道他写的时候参考了自己的女儿?不然怎么能把八奈见的形象刻画得这么立体饱满(我说的是人物形象不是4K!)又或者雨森在小说里狠狠地过了一把养女儿的瘾——不过当然所有角色都是他的孩子,真叫人羡慕啊!(话说回来工资发素面这种事不像演的,绝对有原型)总之,八奈见和雨森之间的关系很叫人在意(


                      IP属地:日本11楼2024-09-21 14: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