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北风云吧 关注:137,121贴子:434,960
  • 12回复贴,共1

李定国之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清军入关后,摧枯拉朽一般地吞噬着前朝故地。永历、隆武等南明小朝廷相继覆灭后,顺治三年末,桂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称帝,建立了南明永历朝廷,为风烛残年的朱明王朝续上了最后的香火。然而立朝不久,清兵攻至广东,朱由榔无力抵抗,只好放弃广东,辗转到贵州、广西和云南。
顺治十五年的年末,南明在昆明勉强站稳脚跟,建立了滇都,却未料安稳之日转瞬即逝。清将吴三桂亲率三路大军,紧追不舍,直逼云南。面对清军的重压,朱由榔已是无路可退,万般无奈之下,他采纳了马吉翔等人的建议,于次年正月匆匆逃入缅甸,试图在这片异域他乡延续大明王朝的命脉。
初入缅甸之时,尽管朱由榔身边兵马稀少,但得益于李定国将军率领的数万精兵在外围与清军周旋,缅甸君臣尚能给予他们相对友好的接待。然而,随着李定国军队屡战屡败,兵力损耗严重,对永历政权的保护力渐弱,缅甸当局的态度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不愿因庇护南明而触怒清廷。
顺治十八年八月,李定国、白文选等将领在缅甸境内焦急万分,坚决要求缅方交出永历君臣。得知缅方已对朱由榔的随从痛下杀手,情势危急,他们立即分兵多路,紧急行动至洞乌,并调集十六条船只,满载兵马,横渡大江,向缅军发起突袭。然而,缅方早有防备,明军进攻受挫,五条战船不幸在江中倾覆,损失惨重。至十八日,明军无奈退守洞乌。
皇上落在异邦之手不能救出,后面又有吴三桂的数万大军。纵然南明拥有将星李定国,但他终于还是不能将南明政权带出这片泥潭。既然未能扶大厦之将倾,为什么数百年后云南人仍然视李定国为滇中的脊梁,甚至晚清革命党人起义,蔡锷等人仍以李定国为榜样?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9-20 19:39回复
    在那片充满绝望的天地间,白文选麾下将领张国用、赵得胜忧虑重重,瘴气肆虐,将士伤亡惨重。他们决定劝白文选放弃深入,重返云南。白文选见军心涣散,被二将说服,同意撤离。张国用与赵得胜趁机将白文选带走,连夜疾驰。
    李定国得知后,疑虑重重,派子嗣兴追踪。两军行至黑门坎,张国用、赵得胜利用地势设伏,李嗣兴强攻未果。李定国及时赶到,制止战斗,感慨往昔同袍凋零,选择放白文选离去,并收留其部掉队士卒。
    白文选途中偶遇吴三省部,深感愧疚。吴三省一番话触动人心,加之汪公福带来郑成功会师之邀,白文选决定屯兵锡薄,寻求联络。然而,吴三桂闻讯追击,两军对峙。因私交,马宝劝降白文选,最终,白文选带领部众投降清朝。无疑抗清大将的投降更是为这本就飘摇的江山雪上加霜。
    遥想初入缅境时,李定国麾下仍保有精锐兵马五六千之众,他们坚守在九龙江畔。李定国心怀壮志,未改初衷,他渴望能再次集结土司与各路抗清力量,共谋复兴云南之大业。
    顺治十八年五月,暹罗国(今泰国)派遣了一支由六十余名使节组成的队伍,跨越千山万水,前来与李定国会晤。他们带来了一个诚挚的提议:邀请李定国军暂移师景线(亦称锦线,坐落于今日泰国昌盛之地,与缅甸、老挝三国交界),在此休养生息,而暹罗国将慷慨解囊,提供战象与战马,助力李定国将军重振旗鼓,收复失地。
    使节们不仅携带了丰厚的礼物,以表诚意,更展示了明神宗时期赐予的救书与勘合,这些信物,如同历史的见证者,诉说着两国间深厚的渊源与对明朝无尽的怀念。他们还向李定国将军转达了一个温馨的故事:先前有八十二位明朝人士流亡至暹罗,国王与民众以礼相待,每人每日供应二升米与三钱银,确保他们衣食无忧。
    李定国闻此,心中充满了感激之情。他深知这份援手之珍贵,于是以最高的礼遇盛情款待了远道而来的使节们,并即刻派遣了包括兵部主事张心和在内的十多位官员,随同使节团返回暹罗共同筹划未来的抗清大计。
    然而历史洪流已至,仅凭这些帮助就想对抗清廷,无异于痴人说梦。但我们通过对比白文选与李定国的选择,则更可以看出李定国之坚毅、之忠贞。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9-20 19:40
    回复
      1662年,康熙纪元初启,然而对于南明而言,却是天崩地裂之年。当永历帝与太子被清军掳获的残酷消息如寒风般席卷而来,李定国的心被撕裂成碎片,他悲从中来,捶胸顿足,泪水如决堤般涌出,每一声哭泣都似是对苍天无尽的质问与控诉。他明白,那面曾经高高飘扬的拥明抗清旗帜,如今已轰然倒塌,再也无法撑起那片摇摇欲坠的天空。
      部下的营地,隐匿于荒凉之地,人迹罕至,粮食与医药的匮乏如同无情的刽子手,悄无声息地带走了半数将士的生命。病痛与绝望交织,李定国的心中充满了愤懑与无奈,他深知,复兴之梦已成泡影,唯有以血泪书写最后的忠诚。
      五月十五日,天朗气清,李定国却心如死灰。他提笔蘸墨,一字一句,字字泣血,撰写下告天之表文,将自己的生平、对明朝的赤胆忠心以及未竟之业,尽数倾诉于九天之上。“若明祚未绝,愿天佑我军,无灾无难,共赴国难,救主于水火;若天命已定,则愿独赴黄泉,以免连累无辜军民。”言罢,他将表文付之一炬,火光中,是他对故国的最后告别。
      六月十一日,本是李定国诞辰之日,却也是他命运的转折点。自这日起,病痛如附骨之蛆,侵蚀着他的身体,直至六月二十七日,这位铁骨铮铮的英雄,终究未能抵挡住命运的洪流,于景线之地黯然离世。
      临终之际,李定国强撑病体,将年幼的世子李嗣兴托付给部将平阳侯靳统武,并命嗣兴拜统武为义父,他的眼神中满是不舍与坚定:“宁可战死荒野,也绝不向敌人屈膝投降!”这句话,如同最后的遗嘱,刻在了每一个人的心头。
      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无论是作为明末反抗封建压迫的英雄,还是清初抗击满洲贵族的杰出统帅,李定国的光辉与伟大,都超越了时代的局限,成为了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9-20 19:42
      回复
        李定国离世后,其麾下的将领们仿佛失去了引领方向的灯塔,队伍中的凝聚力逐渐消散。特别是他的表弟马思良,对靳统武的统率心生不服,加之总兵胡顺都、王道亨等人对未来前景的绝望,他们最终选择了向清朝投降。
        随后,不幸接踵而至,靳统武将军亦离世,关于他的死因,众说纷纭,有言自然病逝,亦有传为遭人暗算。这一连串的变故,使得蜀王世子刘震等将领也相继选择了归顺清朝,大势所趋之下,李定国一手缔造的抗清力量开始分崩离析。
        就连李定国寄予厚望的世子李嗣兴,也未能坚守其父的遗志与教诲。在康熙元年九月,他最终选择了向清朝投降,并在随后的十一月,亲自派遣使者从普洱前往昆明,上交了李定国遗留下的册籍、宝印及元帅大印,以示彻底归顺。同年十二月十九日,李嗣兴带领着他的一千二百余名官兵及家属,前往洱海,接受了吴三桂的改编与安置,清廷为了安抚与利用这股力量,特赐李嗣兴都统品级。
        违背了父亲的遗愿,用父亲留下的资本为家族换来了“荣耀”,这件事本身是否是一种嘲讽呢?
        李嗣兴未能继承李定国的忠义之魂,但千万同胞并未忘记,历经数百年风雨洗礼,依旧在华夏儿女的心中激荡回响。晚清革命风起云涌之时,蔡锷等先驱以他为镜,誓死捍卫国家独立与民族尊严;章炳麟先生的深情呼唤——“愿吾滇人,毋忘李定国!”更是响彻云霄,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云南儿女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云南的青山绿水铭记着李定国的英名,华夏大地上的每一个热血儿女,都不会忘记这位为民族自由与尊严而战的英雄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09-20 19:44
        回复
          吴三桂不懂得养寇自重的道理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09-20 20:55
          回复
            自作孽不可活,汉人尊孔儒诈骗邪教徒2000年,造物主让汉人衣冠延续了1000多年,也算对得起你汉人了…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09-20 23:58
            回复
              汉朝不能吸取春秋诸侯国,尊孔儒诈骗邪教而亡国的教训,唐朝不吸取战国汉隋尊孔儒诈骗邪教,而灭国的教训,宋朝不能吸取战国汉唐隋尊孔儒诈骗邪教,而灭国教训,明朝不吸取,战国汉隋唐宋尊孔儒诈骗邪教而灭国的教训…老天爷给了汉人1000多年的反省机会,老天爷对不起你汉人么?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4-09-21 00:07
              收起回复
                其实核心问题是一个两亿人口的大明 是如何不敌总人口才五十万的袖珍民族的满清的?这简直比蚂蚁降伏了大象还夸张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10-19 20:12
                收起回复
                  为何明军在投降过后就特别能打了呢?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10-19 20:39
                  收起回复
                    棒赛有两个同盟军的园区,还有同盟军站岗,您是否可以联系大顺,让他去打击一下同盟军的电诈园区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4-10-21 05: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