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吧 关注:290贴子:1,134
  • 2回复贴,共1

中阿含经卷第五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九二、加楼乌陀夷经第一
大意:本经叙述乌陀夷思念世尊之恩深,而赞断过中午之食.佛即为之印可,并深诃不顺此戒,而谓为小事的话,就如痴蝇那样。
[註解]
① 十經:指卷第五十第192經至卷第五十四第201經,計有:加樓烏陀夷經、牟犁破群那經、跋陀和利經、阿濕具經、周那經、優婆離經、調御地經、癡慧地經、阿梨吒經、嗏帝經,共十經。
② 此大沙門不能消食:這位大出家人(佛陀)不能妥善的消化這些食物。按:怠墮的比丘捨不得晚餐,因此抱怨說佛陀消化不良才不吃晚餐。相當的南傳經文作「這位沙門太苛求了」。
③ 於二食中最上、最妙、最勝、最美者:相對應的南傳經文作「這算是比較勝妙的兩餐」。
④ 睒睒掣電:閃電的電光閃耀。「睒睒」是光輝閃耀的樣子,「睒」讀音同「閃」。
⑤ 身毛皆豎:全身的毛髮都豎立起來。
⑥ 栖:棲息。「栖」讀音同「棲」。
⑦ 或時意忘:或許有時失念。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偶爾由於失念」。
⑧ 俱在苦根:與苦的原因在一起。相當的南傳經文作「依著是苦的根」。
⑨ 移動:心動搖、不穩定。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在搖動中」。菩提比丘長老解說第四禪以下都是「在搖動中」,第四禪與之上的無色界定則稱為「不動」。
⑩ 過度:相當的南傳經文作「(你們要)超越」。
[讀經拾得]
所謂「成功的人找方法,失敗的人找藉口」,本經中描述修行人能依佛所說以捨離,而怠墮者會找到藉口而執著。
本經提到過午不食的緣由。


IP属地:山东1楼2024-09-26 10:24回复
    一九三、牟犁破群那经第二(第五后诵)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教诫牟犁破群那比丘。因为他常与比丘尼共集会,如有人向他道说比丘尼的话,就会起瞋恚憎嫉,乃至于斗诤,如有人向比丘尼提起时,也同样的。佛陀听闻而知,乃诃责破群那,而教说他有开于出家当学之事:(1)学一坐食,(2)学善语恭顺,(3)学五言道,(4)成就四无量心,(5)受扭打、石掷、刀害等,也得学习忍耐堪辱,不用恶语言。
    [註解]
    ① 數共集會:時常聚會、見面。
    ② 道說:談到,在這裡特指談論某人的負面消息。相當的南傳經文作「貶損」。
    ③ 若有欲有念依家,斷是。若有欲有念依於無欲,是習是修,是廣布也:如果順從眷屬、家居生活而有的欲望、念頭,要捨斷它。如果順從無欲而有的意願(善法欲;對善法的喜愛)、念頭,就要學習、要修習、要多修行。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凡依存於家的欲、依存於家的尋,你應該捨斷它們」。
    ④ 一坐食:一天只吃一餐,即日中一食,而且一離開座位就算結束用餐,不會再吃更多東西,這是十二頭陀行之一。(足食戒緣起 https://ppt.cc/ficA8x
    ⑤ 可於我心:符合我的心意。相當的南傳經文作「使我的心歡喜」。
    ⑥ 轡:控制牛、馬等牲口的韁繩。「轡」讀音同「配」。
    ⑦ 薅:拔除雜草。「薅」讀音同「蒿」。
    ⑧ 我不說彼善語恭順,謂因衣鉢、飲食、床榻、湯藥、諸生活具故。所以者何?彼比丘若不得是,還不善語恭順,成就不善語恭順法:如果他是因為衣物、飲食、坐臥的床具、醫療的湯藥、各種生活用品都稱心如意,而能說好話、脾氣好,我不會說這是真正的(說好話、脾氣好)。為什麼呢?這位出家人如果不能稱心如意時,隨即就不能說好話、脾氣好,做不到說好話、脾氣好。
    ⑨ 善制善定善息:善於調伏、善於安定、善於止息。
    ⑩ 大家:世家望族,在這裡指奴婢所事奉的主人家。
    ⑪ 有五言道,若他說者,或時或非時,或真或非真,或軟或堅,或慈或恚,或有義或無義:當他人說話時,有五種說的方式:時機適當或時機不適當、真實的或虛假的、柔和的或強硬的、慈心的或生氣的、有利益的或沒有利益的。
    ⑫ 鏵鍬:挖土耕地的農具。讀音同「划敲」。
    ⑬ 恒伽:恆河。又譯為「恆水」、「殑伽」。
    ⑭ 此虛空非色,不可見無對:這空間沒有物質、看不到、沒有障礙性。
    ⑮ 貓皮囊:以貓皮製作的柔軟、被拍打不會有響聲的袋子。按:這段的描述類似現代「一個巴掌拍不響」的比喻。
    ⑯ 除㼲㼲聲,無㼲㼲聲:沒有破裂似的響聲、不會有破裂似的響聲。「㼲」是瓦破裂的聲音,讀音同「裂」。
    ⑰ 斫:以刀斧砍削。讀音同「濁」。
    [對應經典]
    南傳《中部尼柯耶》〈譬喻法品3〉第21經鋸喻經。
    [讀經拾得]
    本經所提到牟犁破群那比丘不如法的行為,有兩個面向:
    第一個面向是和比丘尼社交太多,有如在家人搞關係,這是貪的表現。《增壹阿含經》卷五十第四十八品第8經另外記載他和比丘尼太過親近,甚至到了覺得犯淫戒是小事的地步,被佛陀訓斥。
    第二個面向是因和比丘尼關係太好,而與貶損對方的人爭論,這是瞋的表現。佛陀則開示,當修行人面對他人辱罵甚至打殺時,不應起瞋心、出惡言,應以慈、悲、喜、捨四無量心而如如不動。佛陀並舉了幾個生動的譬喻,表示辱罵遇上四無量心,有如:
    鋤頭挖不盡大地;
    草炬燒不沸恆河;
    顏料染不上虛空;
    軟囊敲不出響聲。
    最後一段的「利鋸刀喻」,比喻修行人縱使被打殺、割截、肢解時,也以四無量心應對,如如不動。這段經文可與《雜阿含經》卷十三第311經對讀:富樓那尊者在前往西方輸盧那地方前,佛陀問他遇到被人罵,該怎麼辦?富樓那尊者回答說他不會介意,而且還會慶幸輸盧那人只是罵他而沒有打他。佛陀又進一步問,如果輸盧那人打你、砍你、甚至殺死你的話,那又怎麼辦?富樓那尊者說他不會介意,若是輸盧那人殺他,則剛好可以早點解脫。
    佛陀因此大大稱讚富樓那尊者,富樓那尊者也就啟程到輸盧那,感召到五百位在家居士聽他說法,大興佛法,三個月後他具足了三明,就在輸盧那入無餘涅槃。


    IP属地:山东2楼2024-09-26 14:43
    回复
      2025-08-20 16:24:1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阿弥陀佛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4-10-02 22: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