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儒学第一课 从为己之学到省悟之乐
第一节 什么是社区儒学
社区儒学是指在现代化的都市中,在各个小区里讲的儒学。社区儒学和儒学的关系,就如同小学数学和数学的关系,小学语文和语文的关系,小学英语和英语的关系,只是某个阶段针对听众的接受能力,在特定区域里讲的儒学。
小学一年的数学课,老师讲3-2=1,一般不讲2-3=-1,老师也可能告诉学生如果有2-3的题是错题,不用做。社区儒学也存在类似的情况,我们可以认为社区儒学是普及性的入门级的儒学,因此社区儒学就是不高深、不全面但接地气的儒学。
社区儒学面对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精神层面的需求,需要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讲,语言要通俗,多以问答、故事的形式开展,尽量做到图文并茂,想办法把很多过去属于个别特殊人的精神享受社区化、平民化。
第二节 为己之学
儒学是“为己之学”,社区儒学也非常关注“为己之学”这个话题。《论语·宪问》记载说: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宋代大儒对这句话进行了解释,通俗说起来就是“古代人学习是为了自己有所得,今天的人学习是想要被别人认可”。一般来讲我们从小到大的学习基本上都是“为人”的学习,很多人努力学习获得一个好成绩、上一个好学校,这个过程是痛苦的。为什么痛苦?就是因为我们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提高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只是为了让别人认可我们。今天我们学习儒学,一定要明确我们学儒学是为了我们自己,不是为了别人,我们要多关注我们个人的感受。
我们学习儒学一不为高官厚禄,二不求人夸奖,是真正的求“为己之学”,我们可以真实感受到的就是个人的学习之乐,也是先儒追求的“省悟”之乐。明朝的王心斋先生有一首《乐学歌》说的很好,大家可以经常读一读。
人心本自乐,自将私欲缚。
私欲一萌时,良知还自觉。
一觉便消除,人心依旧乐。
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
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
乐便然后学,学便然后乐。
乐是学,学是乐。
於乎!
天下之乐,何如此学。
天下之学,何如此乐。
所以,社区儒学会引导大家在不断省悟的快乐中学习儒学,不能在生活中快乐学习的儒学,就是不会学,不懂儒学是“为己之学”,不符合社区儒学的要求。
第三节 不愠
生气,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情感即“怒”,学儒学的认为人生气是非常不好的,所以要求尽量不生气。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不生气呢?儒学给出的方案就是多了解事情发生的原因,想办法明白事情背后的道理,这样就能做到不经常生气。
在我们生气之前,我们发怒的心和喜悦的心都静静的躺在哪里,和平共处,浑然一体。一个事情出现了,我们突然生气了,气的惊天地泣鬼神,我们的血液快速流向大脑,心脏供血不足造成心肌缺血,皮肤发炎出现色斑,这时肝脏内毒素也开始增加。儒学认为,生气这个事情是很不好的,人居然会以生气的方式自我伤害,这真是太不好,太令人生气了。
我们能不能在发怒的心跳出来的时候,想个办法把它还摁下去,让他继续和喜悦的心待在一起?儒学认为,这个事情还真的有办法,并且很多大儒在这个方面下了很大工夫,最后结论就是,人有些事情真没有必要发怒,要提前做好心理按摩减少生气次数;另外有些事情是必须生气,那就可以生气,但是生气不能迁怒于别人,并且生气过后就要恢复平常心,尽快豁然、释然,这就是正途。
我们生气,往往是因为我们的诉求没有得到满足,如果认真分析我们的诉求,也能分出私欲和非私欲来,对于私欲的部分我们用理来化解,讲究涵养工夫,理清思路,不再生气;如果是非私欲的部分,我们需要用“忠恕之道”来化解。“以理化情”“忠恕之道”都是儒学的重要内容,如果详细去说,也是几天几夜说不完,这样累坏了说的人,也累坏了听的人,在这里我就举几个简单的例子说明一下理路。
1、以理化情
我小时候和朋友一起玩不小心摔倒了,哇哇大哭,哭了很长时间。成年以后和同事一起去爬山不小心滑倒了,不但没有哭,还在一起哈哈大笑,其中原因就是我明白自己爬山滑倒,是很正常的,没有必要去生气,也没有必要去悲伤,这就是人的成熟,义理的涵养。《庄子·山木》中记载了一个无人船的故事,说一个人坐船过河,突然发现前面有一个小船要撞过来,这个人破口大骂,非常生气,等那个小船真撞了上来,才发现那个小船上根本没有人,于是这个人满腔的怒火瞬间无影无踪了。这两个故事,就是比较典型的“以理化情”用理性控制生气的例子。
2、自贵以恕人
我在路边蹲着打电话,突然感觉有人用棍子轻轻打了我一下,我非常生气,一回头却发现是一个胖乎乎的小朋友,大约不到2岁的样子,突然我就不生气了,我决定宽恕他,不再和他计较。因此忠恕之道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对于我们学儒学的普通人来说,从内心抬高自己贬低别人,是获得宽恕之心的好办法。有了宽恕的心,一些简单容易引起我们生气的事情,我们很容易降服,不再真的动气,不会再轻易的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学儒学可以将所有发怒的时候,作为自己修行的好机会,一旦发怒,立刻就开始修行,先分析自己发怒的原因,自己这是私欲还是非私欲,如果是私欲就要尝试忘掉这个怒气,如果非私欲就要坚持不真的动气。
第四节 无怨
无怨(不怨)在《论语》中多次出现,孔子及弟子认为我们应当努力的去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尽量做到求仁得仁而无怨(不怨),这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人生就比较自在洒脱了。此外孔子还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这些话也可以作为我们学习社区儒学的一个目标。
儒学的无怨并不单单指怨恨、抱怨,但是在社区儒学的范围内我们可以先这样理解。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有很多怨,比如怨子女偷懒不勤奋学习、怨爱人不体谅自己、怨父母没有给自己提供一个好的教育生活环境、怨自己上司分配不公,怨自己的同事自私自利,怨恨商家缺斤少两以次充好等等,这些怨其实都在伤害我们自己,对我们自己的生活来说都是可以断舍离的。
儒学的无怨体现在外的可能是温文尔雅,也可能是一个老好人的形象,这可能会让别人误解,认为学儒学的好欺负,其实儒学有自己的是非观,还有其他的智慧来处理这一类事情。这个我们后续会谈到。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喜怒哀乐等等情感,如果我们想做到无怨、不愠有什么好的诀窍吗?这个儒学还真有,简单说起来就是“敬”字诀和“静”字诀。
第五节 居敬持志
敬,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历的一种状态。孔子告诉弟子冉雍说“每次出门就好像要见重要的宾客一样,每次安排老百姓干事情就跟安排重要的祭祀一样”,这就是把原来偶尔出现的敬心,想办法长久的保持下来。儒学要求学习者能把心提起来,保持一个“敬”的状态去接人待物,经常保持“敬”的心态这就是儒学中的“持敬”或“居敬、主敬”说。
“敬”心的保持,需要我们自己去体会,如果我们尝试将“敬”心保持的长久一些,这个时间就可以作为我们人生中的一段美妙时光,因为根据儒学的说法,“敬”的保持是我们进步的阶梯。学儒学想保持一个好的基础心态需要靠“敬”,如果想提升还是要考“省悟”,这就是“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
第六节 省悟之乐
省悟,就是学习儒学过程中自己提升后感受到的快乐。儒学的学习,特别是宋明儒生学习儒学,特别强调省悟。很多学生拜师,就是为了问几个问题,能有一些省悟,我们读《传习录》经常见到“闻先生如此说,爱已觉有省悟处、爱于是日又有省、梁日孚猛然有所省悟、一时在座诸友皆有省、是日俱有省”等等,说的就是学习儒学的“省悟”。
我们今天学习儒学,不求别的,求的就是个人的学习之乐,也是先儒追求的“省悟之乐”。
第一节 什么是社区儒学
社区儒学是指在现代化的都市中,在各个小区里讲的儒学。社区儒学和儒学的关系,就如同小学数学和数学的关系,小学语文和语文的关系,小学英语和英语的关系,只是某个阶段针对听众的接受能力,在特定区域里讲的儒学。
小学一年的数学课,老师讲3-2=1,一般不讲2-3=-1,老师也可能告诉学生如果有2-3的题是错题,不用做。社区儒学也存在类似的情况,我们可以认为社区儒学是普及性的入门级的儒学,因此社区儒学就是不高深、不全面但接地气的儒学。
社区儒学面对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精神层面的需求,需要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讲,语言要通俗,多以问答、故事的形式开展,尽量做到图文并茂,想办法把很多过去属于个别特殊人的精神享受社区化、平民化。
第二节 为己之学
儒学是“为己之学”,社区儒学也非常关注“为己之学”这个话题。《论语·宪问》记载说: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宋代大儒对这句话进行了解释,通俗说起来就是“古代人学习是为了自己有所得,今天的人学习是想要被别人认可”。一般来讲我们从小到大的学习基本上都是“为人”的学习,很多人努力学习获得一个好成绩、上一个好学校,这个过程是痛苦的。为什么痛苦?就是因为我们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提高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只是为了让别人认可我们。今天我们学习儒学,一定要明确我们学儒学是为了我们自己,不是为了别人,我们要多关注我们个人的感受。
我们学习儒学一不为高官厚禄,二不求人夸奖,是真正的求“为己之学”,我们可以真实感受到的就是个人的学习之乐,也是先儒追求的“省悟”之乐。明朝的王心斋先生有一首《乐学歌》说的很好,大家可以经常读一读。
人心本自乐,自将私欲缚。
私欲一萌时,良知还自觉。
一觉便消除,人心依旧乐。
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
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
乐便然后学,学便然后乐。
乐是学,学是乐。
於乎!
天下之乐,何如此学。
天下之学,何如此乐。
所以,社区儒学会引导大家在不断省悟的快乐中学习儒学,不能在生活中快乐学习的儒学,就是不会学,不懂儒学是“为己之学”,不符合社区儒学的要求。
第三节 不愠
生气,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情感即“怒”,学儒学的认为人生气是非常不好的,所以要求尽量不生气。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不生气呢?儒学给出的方案就是多了解事情发生的原因,想办法明白事情背后的道理,这样就能做到不经常生气。
在我们生气之前,我们发怒的心和喜悦的心都静静的躺在哪里,和平共处,浑然一体。一个事情出现了,我们突然生气了,气的惊天地泣鬼神,我们的血液快速流向大脑,心脏供血不足造成心肌缺血,皮肤发炎出现色斑,这时肝脏内毒素也开始增加。儒学认为,生气这个事情是很不好的,人居然会以生气的方式自我伤害,这真是太不好,太令人生气了。
我们能不能在发怒的心跳出来的时候,想个办法把它还摁下去,让他继续和喜悦的心待在一起?儒学认为,这个事情还真的有办法,并且很多大儒在这个方面下了很大工夫,最后结论就是,人有些事情真没有必要发怒,要提前做好心理按摩减少生气次数;另外有些事情是必须生气,那就可以生气,但是生气不能迁怒于别人,并且生气过后就要恢复平常心,尽快豁然、释然,这就是正途。
我们生气,往往是因为我们的诉求没有得到满足,如果认真分析我们的诉求,也能分出私欲和非私欲来,对于私欲的部分我们用理来化解,讲究涵养工夫,理清思路,不再生气;如果是非私欲的部分,我们需要用“忠恕之道”来化解。“以理化情”“忠恕之道”都是儒学的重要内容,如果详细去说,也是几天几夜说不完,这样累坏了说的人,也累坏了听的人,在这里我就举几个简单的例子说明一下理路。
1、以理化情
我小时候和朋友一起玩不小心摔倒了,哇哇大哭,哭了很长时间。成年以后和同事一起去爬山不小心滑倒了,不但没有哭,还在一起哈哈大笑,其中原因就是我明白自己爬山滑倒,是很正常的,没有必要去生气,也没有必要去悲伤,这就是人的成熟,义理的涵养。《庄子·山木》中记载了一个无人船的故事,说一个人坐船过河,突然发现前面有一个小船要撞过来,这个人破口大骂,非常生气,等那个小船真撞了上来,才发现那个小船上根本没有人,于是这个人满腔的怒火瞬间无影无踪了。这两个故事,就是比较典型的“以理化情”用理性控制生气的例子。
2、自贵以恕人
我在路边蹲着打电话,突然感觉有人用棍子轻轻打了我一下,我非常生气,一回头却发现是一个胖乎乎的小朋友,大约不到2岁的样子,突然我就不生气了,我决定宽恕他,不再和他计较。因此忠恕之道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对于我们学儒学的普通人来说,从内心抬高自己贬低别人,是获得宽恕之心的好办法。有了宽恕的心,一些简单容易引起我们生气的事情,我们很容易降服,不再真的动气,不会再轻易的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学儒学可以将所有发怒的时候,作为自己修行的好机会,一旦发怒,立刻就开始修行,先分析自己发怒的原因,自己这是私欲还是非私欲,如果是私欲就要尝试忘掉这个怒气,如果非私欲就要坚持不真的动气。
第四节 无怨
无怨(不怨)在《论语》中多次出现,孔子及弟子认为我们应当努力的去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尽量做到求仁得仁而无怨(不怨),这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人生就比较自在洒脱了。此外孔子还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这些话也可以作为我们学习社区儒学的一个目标。
儒学的无怨并不单单指怨恨、抱怨,但是在社区儒学的范围内我们可以先这样理解。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有很多怨,比如怨子女偷懒不勤奋学习、怨爱人不体谅自己、怨父母没有给自己提供一个好的教育生活环境、怨自己上司分配不公,怨自己的同事自私自利,怨恨商家缺斤少两以次充好等等,这些怨其实都在伤害我们自己,对我们自己的生活来说都是可以断舍离的。
儒学的无怨体现在外的可能是温文尔雅,也可能是一个老好人的形象,这可能会让别人误解,认为学儒学的好欺负,其实儒学有自己的是非观,还有其他的智慧来处理这一类事情。这个我们后续会谈到。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喜怒哀乐等等情感,如果我们想做到无怨、不愠有什么好的诀窍吗?这个儒学还真有,简单说起来就是“敬”字诀和“静”字诀。
第五节 居敬持志
敬,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历的一种状态。孔子告诉弟子冉雍说“每次出门就好像要见重要的宾客一样,每次安排老百姓干事情就跟安排重要的祭祀一样”,这就是把原来偶尔出现的敬心,想办法长久的保持下来。儒学要求学习者能把心提起来,保持一个“敬”的状态去接人待物,经常保持“敬”的心态这就是儒学中的“持敬”或“居敬、主敬”说。
“敬”心的保持,需要我们自己去体会,如果我们尝试将“敬”心保持的长久一些,这个时间就可以作为我们人生中的一段美妙时光,因为根据儒学的说法,“敬”的保持是我们进步的阶梯。学儒学想保持一个好的基础心态需要靠“敬”,如果想提升还是要考“省悟”,这就是“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
第六节 省悟之乐
省悟,就是学习儒学过程中自己提升后感受到的快乐。儒学的学习,特别是宋明儒生学习儒学,特别强调省悟。很多学生拜师,就是为了问几个问题,能有一些省悟,我们读《传习录》经常见到“闻先生如此说,爱已觉有省悟处、爱于是日又有省、梁日孚猛然有所省悟、一时在座诸友皆有省、是日俱有省”等等,说的就是学习儒学的“省悟”。
我们今天学习儒学,不求别的,求的就是个人的学习之乐,也是先儒追求的“省悟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