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普贤如来”这种称呼,是对普贤菩萨和如来佛祖的大不敬。
普贤从任何角度都不能被称为如来。普贤法身并不与佛同等。
从佛教的正统教义和普遍认知来看,普贤不能被称为如来,普贤法身也不与佛同等,主要原因如下:
教义与果位差异
佛教教义中,佛是历经三大阿僧祇劫等长时间修行,断尽烦恼障、所知障,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圆满觉悟者,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而普贤菩萨是位居等觉的大菩萨,虽修行境界极高,但尚未达到佛的圆满果位,在断证功德上与佛有差距,如仍有细微的无明未破,所以不能称为如来。
经典依据与角色定位
众多佛教经典对佛与菩萨有明确区分和定位。如《法华经》《华严经》等,在描述佛与菩萨的关系时,佛是说法主,处于主导地位,为众生开示解脱之道;普贤菩萨等是辅助佛弘扬佛法、度化众生的助手,角色定位不同,普贤不能被称为如来。
法身内涵不同
佛的法身是常住不变、究竟圆满、遍及法界的,是宇宙万物的真实本质和根源。普贤菩萨的法身虽与佛的法身有相似性,都具清净、平等、无相等特点,但在境界上未达佛的圆满、究竟、遍一切处的特质,存在层次差异,认为普贤法身与佛同等而称普贤为如来是完全彻底错误的。

普贤从任何角度都不能被称为如来。普贤法身并不与佛同等。
从佛教的正统教义和普遍认知来看,普贤不能被称为如来,普贤法身也不与佛同等,主要原因如下:
教义与果位差异
佛教教义中,佛是历经三大阿僧祇劫等长时间修行,断尽烦恼障、所知障,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圆满觉悟者,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而普贤菩萨是位居等觉的大菩萨,虽修行境界极高,但尚未达到佛的圆满果位,在断证功德上与佛有差距,如仍有细微的无明未破,所以不能称为如来。
经典依据与角色定位
众多佛教经典对佛与菩萨有明确区分和定位。如《法华经》《华严经》等,在描述佛与菩萨的关系时,佛是说法主,处于主导地位,为众生开示解脱之道;普贤菩萨等是辅助佛弘扬佛法、度化众生的助手,角色定位不同,普贤不能被称为如来。
法身内涵不同
佛的法身是常住不变、究竟圆满、遍及法界的,是宇宙万物的真实本质和根源。普贤菩萨的法身虽与佛的法身有相似性,都具清净、平等、无相等特点,但在境界上未达佛的圆满、究竟、遍一切处的特质,存在层次差异,认为普贤法身与佛同等而称普贤为如来是完全彻底错误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