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吧 关注:3,196贴子:8,094
  • 1回复贴,共1

黄可清《悖论的根源:源于语义、涵义和所指的错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25届世界哲学大会入选论文 (66组 语言哲学与语言学)
摘要:
本文首先论述:语义、涵义和所指,三者的区别和联系。然后指出判断命题真假的依据。最后指出悖论的根源是语义、涵义和所指的错位造成的。
关键词:语义、涵义、所指、命题、悖论
1.1 语义不等于涵义。语义只能近似涵义。
一个词不管是否使用都有语义,但只有在使用时才有涵义!例如当我说到“罗马”,虽然各个词典上有各自对“罗马”的语义的标准解释,但我理解的是我所了解的“罗马”,而你可能并没有到过“罗马”这个城市,你所理解的“罗马”只是从电视新闻上了解到的“罗马”,而有些人对“罗马”的理解仅限于词典上的解释。对任何一个词,不同的使用者在使用时有不同的涵义。我们都是理解了自己的见解,而不是词典上的解释。
莫里斯将语言学分为三部份:语言与使用者的关系是语用学,语言的内部关系是句法学,语言与涵义的关系是语义学。而语言的实际涵义是其指称的观念,而不是语义。所以莫里斯的理论需要进行修正。但语义并非与涵义没有任何关系,如果说语义是绝对标准的几何模型,那么涵义就是物体实际的几何尺寸。因此语义学是研究与“涵义”有关的语义的学问。而对涵义的研究实际上也是一门语用学(因为任何词语只有在被使用时才有涵义),语用学的研究对象应该包括“涵义”和“语境”两部份!
语义是一种公共的约定。词典上的标准语义是专家作出来的,但专家在制定标准语义的时候也是根据公众的约定来制定的;反过来公众在理解语义的时候,也经常参考词典的标准语义。(普特南Putnan在其“自然种类词”理论中也以黄金的定义为例阐述了公众与专家对词语理解的相互影响)这两者是互相影响的,标准语义本来就只能达成相对的共识。特别是在不同社会历史的背景下,语义也不断的经历着历史流变,存在着地域差别。
认识者通过规范的语义去理解别人的观念,其实是理解了自己的见解。可见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存在着多么大的鸿沟啊!虽然用语言交流观念不能达到绝对的确定性,但可以达到相对的确定性。因为语言的使用者的目的是交流观念,所以他们会尽可能的准确的指称观念,尽可能让接收人更准确地理解。(除非是别有用心的想让人误解)另外,出于同样的目的,接收人也会尽可能的准确地理解说话者的涵义。(除非是别有用心的曲解)那么保证语言相对确定性的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对象保证了认识的共通性,也就保证了语言的共通性。二、认识者的理性、类似的认识方式保证了语言的共通性。三、语言本身和语言的使用者的作用:1、标准语义2、规范句法学3、语境的帮助。而实践也证明,我们正使用语言在进行相对确定的交流。人类的知识没有一样的绝对确定的,我们也没必要要求语言使用时达到绝对的确定性。
1.2命题的真假
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认为:“一个词的意义就在于它在语言中的使用。”①但唯特根斯坦主要强调的是语言使用的语境问题,假如唯特根斯坦继续深挖的话,他很有可能发现语义与涵义的差别。最后还是斯特劳森(Strawson)明确了语义与涵义的差别。斯特劳森认为句子只有在使用时才有确定的涵义。他说:“我们不可能谈到语句本身的真或假,而只能谈到使用语句做了一个真论断或假论断,或者说使用一个语句表达了一个真命题或假命题。”②这是因为语言只有在指称观念时,才构成命题。(当然并不是任何语句都构成命题。)一句话是不存在“是否为真”的问题,只有一个命题才存在真假的问题。
如何确定命题的真假?有人说一个命题为假,是因为它的任何符合句法的答案都是错误的。这种说法没错,但没有指出根本原因。确定一个命题是假命题,这是因为这个命题不管有没有答案,答案如何,这个命题本身就包含谬误;并且会将谬误带到任何答案中,导致这个命题的任何答案都包含错误。那怎么确定一个命题本身包含错误呢?一个命题是否为真,必须以公认的语义为标准,例如“现在的法国国王是秃子”,就是假命题。如果谁一定要曲解“国王”的涵义和所指,那判断命题真假就没有统一标准了。
1.3悖论产生的根源是语义(或数学定义)、所指与涵义的错位!
我赞成陈波关于悖论的中定义,即承认语形悖论和语义悖论。否认其他形式的逻辑矛盾也是悖论。最早区分语形悖论和语义悖论的是拉姆塞,后来这两类悖论都被称为“对角线悖论”。
陈波认为悖论产生的原因有三个:
(1)自我指称
(2)否定性概念
(3)总体和无限③
综合这三个原因中,我认为“自我否定”是根本原因,而涉及总体和无限不是必要原因。也就是说凡是悖论都存在自我否定。(陈波也将自我指称和否定性概念放在一起论述,认为同时具备这两者是造成悖论的必要原因,但不知他为何又将两者归为两种原因)自我否定是造成悖论的必要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因为自我否定是由语义(或数学定义)、所指与涵义的错位造成的!例如“说谎者悖论”:
那个克里特岛人说:“所有的克里特岛人都在说谎。”根据标准语义“克里特岛人”也包括说这句话的克里特岛人。但当那个克里特岛人说:“所有的克里特岛人都说谎”时,虽然“所有的克里特岛人”的标准语义不变,但他并没有意识到他自己也是克里特岛人。显然他在说那句话时,他所指的“所有的克里特岛人”并不包括他自己。他在这句话中“所有的克里特岛人”实际指称的是除他以外的所有的克里特岛人。可以说在他说这句话时,在他的意识中并无逻辑上的矛盾。但是我前面论述了,判断一个命题的真伪只能依据标准语义。张建军认为:“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是构成悖论的必要因素。”④显然,只有标准语义才是公认正确的知识,即在这个悖论中,公认正确的标准语义决定了“所有的克里特岛人”包括说这句话的人,于是悖论就产生了。标准语义是确保语言能够作为交流工具的基础,如果为了消除这个悖论而修改标准语义,恐怕是得不偿失。实际上当那个说话的克里特岛人意识到自己实际上也是克里特岛人时,他也就陷入了悖论之中。
同理,语形悖论也是定义与涵义的错位造成的。在罗素悖论中,弗雷格在使用“集合”这个名称时指称的集合不包括总集,而“集合”的公认数学定义却包括总集,所以悖论就发生了。构成悖论的必要因素是自我否定,而根本因素则是源自语义(或数学定义)、所指与涵义的错位。涉及总体与无限实际也是由语义、所指与涵义的错位造成的------在悖论中,语义、所指总是代表总体,而涵义却没能穷尽语义、所指,最后不完整的涵义否定了总体的语义、所指,其根源也是语义、所指与涵义的错位。
在研究悖论时必须引入逻辑上的宽容原则,即假设任何人都是有理性的。因此无论什么悖论,考虑到其语境时其涵义都不包含自指。强化的说谎者悖论“我在说谎”也是一样,任何理性健全的人在说这话时都不会自指这句话本身的。已有的解决悖论的方案中,要么是牺牲语言和数学的规则为代价,要么是附加补充说明。这实际上只是在转移矛盾,并没有消除矛盾,我认为都是不可取的。悖论并不是逻辑自身存在着的矛盾。而是语言和数学的不完善性造成的矛盾违反了逻辑规则。
注解:
①.唯特根斯坦《哲学研究》,31页,李步楼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
②.马蒂尼奇编《语言哲学》,421页,牟博等译,商务印书馆,1998。
③.陈波《逻辑哲学》,118~12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④.张建军《逻辑悖论研究引论》,7~8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IP属地:湖南1楼2025-04-18 09:13回复
    本文已在国家预印本平台发布,支持全文下载、PDF在线阅读。
    https://zsyyb.cn/abs/202504.02406


    IP属地:湖南2楼2025-04-25 05:5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