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资源禀赋与发展阶段差异显著,这要求双碳工作必须坚持分类指导、梯次推进。从能源结构看,山西、内蒙古等煤炭主产省区一次能源生产中煤炭占比超 70%,而云南、四川等省份清洁能源占比已突破 80%。这种结构性差异,决定了必须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转型路径。
在推进节奏上,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凭借产业结构优势,具备率先达峰的条件。例如,北京、上海已明确提出 2025 年前实现碳达峰的目标,这些地区第三产业占比高,能源结构调整空间大。与之相对,中西部工业省份则需要更长的转型周期,如山西计划 2029 年实现碳达峰,为传统产业升级预留充分时间。
建立区域协同机制至关重要。长三角开展跨区域碳普惠积分兑换试点,京津冀构建碳排放权跨省交易体系,这些创新实践有效避免了 “一刀切” 政策的弊端,促进了经验共享与资源优化配置。
在推进节奏上,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凭借产业结构优势,具备率先达峰的条件。例如,北京、上海已明确提出 2025 年前实现碳达峰的目标,这些地区第三产业占比高,能源结构调整空间大。与之相对,中西部工业省份则需要更长的转型周期,如山西计划 2029 年实现碳达峰,为传统产业升级预留充分时间。
建立区域协同机制至关重要。长三角开展跨区域碳普惠积分兑换试点,京津冀构建碳排放权跨省交易体系,这些创新实践有效避免了 “一刀切” 政策的弊端,促进了经验共享与资源优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