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吴吧
关注: 10 贴子: 1,200

  • 目录:
  • 其他
  • 22
    第一卷 忉利天宫神通品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   尔时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
  • 0
    经核实吧主文子吴 未通过普通吧主考核。违反《百度贴吧吧主制度》第八章规定http://tieba.baidu.com/tb/system.html#cnt08 ,无法在建设 文子吴吧 内容上、言论导向上发挥应有的模范带头作用。故撤销其吧主管理权限。百度贴吧管理组
  • 66
    1、从我的祖父维勒斯,我学习到弘德和制怒。 --------------- 2、从我父亲的名声及对他的追忆, 我懂得了谦虚和果敢。 --------------- 3、从我的母亲,我濡染了虔诚、仁爱和不仅戒除恶行,甚而戒除恶念的品质,以及远离奢侈的简朴生活方式。 --------------- 4、从我的曾祖父那里,我懂得了不要时常出入公共学校,而是要在家里有好的教师;懂得了在这些事情上一个人要不吝钱财。 --------------- 5、从我的老师那里,我明白了不要介入马戏中的任何一派,也
  • 103
    一滴泪水能落入海水之中时,自我的忧伤就会被淡化。 比起大海中苦咸程度,我们的微不足道。 ----------------------见众生,破我执。 你尚且品尝过这世间的味道,而有太多的生命未曾领受。 就连期许的时光也未曾拥有,如同盲人一生都未曾感受。 哪怕是纷乱,美丑又算的了什么。 -----------------------分别心。
  • 0
    在这里我先把能帮助你们尽快解决当下的先发一下。至少让你学会控制念头。好能睡个好觉。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佛经上的意思我解释给大家应用的并不是完全的,只是适合我们 过去的事纠结着你当下的心,你当下的心又为未来所困扰 所以停下来。这就能断掉佛学里的一时,见思惑的烦恼。这是控念的初步体验。 当你学会控念的开始时,你会发现原来自己的念头根本不完全由自己控制。这不光是我们这类人。所有人都是
  • 1
    又曰七菩提分,七觉支。俱舍论谓之七等觉支。七科道品中之第六也。觉有觉了觉察之义。此为使定慧均等之法,故名等觉。觉法分七种,故曰支,或曰分。一,择法觉支,以智慧简择法之真伪。二,精进觉支,以勇猛之心离邪行行真法。三,喜觉支,心得善法即生欢喜。四,轻安觉支,止观及法界次第名为除觉分,断除身心粗重,使身心轻利安适。五,念觉支,常明记定慧而不忘,使之均等。六,定觉支,使心住于一境而不散乱。七,行舍觉支,舍
  • 3
    2016年6月3日 佛学研究网 顺世论(Lokayatika)”是印度古代哲学中最另类的一个派别,佛教称之为“顺世外道”。所谓“外道”就是在佛道之外另立他道而行。佛教对于外道一定要不遗余力予以破斥,因为不行佛道就会误入歧途,迷失在生死轮回的苦海之中,这关系到每个众生的生死大事,自然马虎不得。顺世论既然在佛道外而行,那么佛教对它的批判也就不会手下留情。顺世论的经典早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幸运的是,顺世论的理论和形象通过佛教的
  • 0
    问65:慧根能知见似相,择法觉支也能知见似相,这两者之间有何差异?    答65:慧根和择法觉支是一样的,都是正见,是慧心所。   为了避免你误解它们只能缘取似相为对象,我应当解释各种不同的正见。正见可以分为:禅那正见、观禅正见、道正见及果正见。   一般上,禅那正见所缘取的对象是属于概念的似相。然而有些禅那正见也能缘取究竟法为对象,例如:识无边处禅的正见即缘取空无边处禅心为对象,而非想非非想处禅的正见则缘
    心念植一 12-29
  • 1
    我不去咱们吧里发过于论述的在这吧!若有缘的看到或许能增加自己认知层面的东西,也可以做无用知看待。 什么是无明呢?             【一想】 盲目地对身体,产生了一体的想法,其实如果分析,就可以分为手脚、口鼻等很多个体。    【一合想】 认为所有的东西,组合在一起,就是我自己,这就是一合想。其实组合以后,也没有产生什么新的东西,所有成分,都各不相干,只是一种堆积和聚集而已。    比如说,一辆汽车的零
  • 0
    圣谛的次序 一、苦谛:说明世间是苦果。我们要知道苦有如病,应该遍知,这是世间的苦果,也是生死的流转。我们要知道所有的病,才能医治它。 二、集谛:说明业与烦恼是苦的根源。我们要知道病苦的原因,将之断除。这是世间的因果,也是生死的流转,但是它指出我们生死流转的原因。 三、灭谛:说明解脱与证果。众生无时无刻不在病苦中,我们要知道没病苦的快乐是怎样的?要认识怎样的人是没有病苦的?要证知怎样才是没有病?这是指出
    心念植一 12-25
  • 2
    十二支为: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称“十二支”。据《俱舍论》卷九说,十二支的关系是: 1. 无明缘行,“谓诸愚夫于缘生法不知唯行”。由于不懂得佛教缘生法,所以起惑造业。 2. 行缘识,“由引业力,识相续流,如火焰行,往彼彼趣,凭附中有,驰赴所生结生有身。”前支的思想行为,作为引导力量,使识凭附中有,而向与其相应的投生处转生。 3. 识缘名色,“于此趣中有名色生。”此“趣”指六趣中的
    心念植一 12-22
  • 0
    佛教中的苦,一般指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贪嗔痴这三个根本烦恼是苦的因而不是苦的果。 爱别离苦是指生死离别,人间惨事,青春丧偶,中年丧子,固然悲痛万分,即使不是死别,或为谋求衣食,或因迫于形势,与相亲相爱的人生离,也将感到痛苦。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亲如父子,近如夫妇,亦难得终身相守,又何况其他呢?万法无常,爱别离之苦,是谁也无可避免的。 怨憎会
    心念植一 12-20
  • 1
    末那识:末那是梵语manas的音译。末那识是意识的根本,其本质是恒审思量。因为它是执取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见分或其种子为我,使意识生起自我意识,所以末那识又称为“我识”。这基本上是一种我执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烦恼的根本。 这种我执的具体表现是,我的具体生命在过去现在未来所思想所经验的东西,有其余势,以种子的形式,摄藏于第八识的阿赖耶识中。末那识在下意识层面执取这些种子,以之为我。实际上,这些种子都是无始来前
    心念植一 12-19
  • 4
    这不是杜鹃花开的季节 怀念的映山红 盛满了整个光亮 如适时的午后 你与自然 不修边幅 相向行走…… 你的心中或装满凡尘俗世 或如傍晚的晴天一般空 你沉迷于今日,眷恋着来世 在天外行走…… 隐忍的浪子 说出了密码 一不小心就跌落人间 视觉停留处 是工业和外资云集的褐色高楼 没有花朵 没有彩云 只有飞鸟的翅羽惊恐地掠过
    冰河时代 11-10
  • 13
    真的再也不想开长途。周三早七点出发,在汉川带了母女两位顺路的乘客,一路闲聊。女孩是在昆山一家
  • 7
    要保持自己清醒,就得不停止读书 可是岁月那么无情,它一定会一点一点蚕食我的记忆
  • 13
    褪去光鲜的外衣,露出淡蓝色的细腻, 你的倦容,无比沧桑, 苦难的疑虑较量了初见言谈的单纯, 真假
  • 27
    出于一种天生的情怀,用过的物件总是不忍摔碎,完好地丢在清晨寂静的街边草丛,愿有心的旅人拾得,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会员: 会员

目录: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