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书院吧
关注: 117 贴子: 1,399

识佛法真谛、解儒学意趣、利有情众生。

  • 目录:
  • 其他宗教
  • 12
    同喜班:以人生佛教为基础,以信仰建设为中心。 同修班:以道次第为基础,以修学菩提心为中心。 同德班:以正见为基础,以止观禅修为中心 【菩提书院】http://www.putishuyuan.com/
    莫研1 10-6
  • 0
    年前偶然间受同喜班某个大师点拨,顿然开悟,想为同喜班在北京的发展尽一份薄利, 求联系方式。
  • 0
    学佛信佛谨记的三句话: 1.父母就是现世佛。 2.遇到不愉快的事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要总是迁怒于别人。 3.出家人也是人。
  • 40
    pascal8 4-25
  • 23
    1.什么是佛教? 2.佛教为什么被误解为迷信? 3.学佛有什么用? 4.学佛从哪下手用功? 5.佛法究竟说了些什么? 【诸位道友:以上五问您了解多少?您能按照自己所了解的做一下回答吗?阿弥陀佛!】
    六和居士 12-31
  • 27
    @wz3327080 破无名从那下手?贪嗔痴从哪来的?
  • 6
    指导我们每个人起心动念的,是我们本有的自性。自性,是我们生命的主人翁。儒家称其为:理性。道家称其为:天性。佛家称其为:觉性。基督称其为:灵性。其实总归说来就是一个东西――心性。所谓宗教,从字面上解释:宗,是指心性;教,是指教化。简而言之,宗教就是对人心性的引导与教化。佛陀、老君、真主、上帝,名词叫法不同,始创见地理论不同而已!为人若不明心性,求佛、求仙、求主、求上帝都没有用。中国有句老话:求人不如
  • 8
    近期和一个吃素的女生聊了几次。她家里不同意她长素,而她却执意要吃,不同意她诵经,她执意要念,可以说是她很执着自己认为对的好的的事和信仰。但是她真的就能得到快乐没有烦恼么?答案是肯定不可能的咯,和她聊天虽然她没说但是能感觉出来,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怎么可能没有烦恼和能快乐呢?
  • 16
    佛教有个说法叫:持平常心,做本分事。所谓“做本分事”,就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出家人的本职工作是:学习/修行/弘法。在家人的本职工作是:学习/工作/养家。虽说在家佛教徒也有积极弘法的义务,但毕竟是业余而非专业。有些居士自己的“本分事”尚且做得一塌糊涂,却热衷于布施/传道/弘法,这岂不是本末倒置?!我想佛陀也不愿乐见这种现象存在吧!《六祖坛经》说: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
  • 2
    有情来下种。 因地果还生。 无情既无种。 无性亦无生。
  • 22
    【菩提书院】http://www.putishuyuan.com/ 【导师主页】http://www.jiqun.com/index.php 【导师微博】http://weibo.com/jiqun 【导师博客】http://blog.sina.com.cn/sjiqun 【学佛释疑】http://www.jiqun.com/dispdir.php?class=0023 【戒幢佛学】http://jcedu.org/index.php 【西园论坛】http://bbs.jcedu.org/index.php
  • 12
  • 6
    感恩与小姐这两个词,就像卫生纸被用错了地方一样给糟蹋了!就卫生纸本身来说毋庸置疑是卫生的,但被人们常常用在生活中最肮脏的地方,卫生纸之名也就随之一名不值了。小姐之美名亦复如是!本来小姐一词是对官宦大户人家未出阁女孩子的尊称,由于被现在人滥用,小姐之称已不能名副其实了。无奈现在人们只好将自己的爱女与宠物狗并称为:宝贝。其实,最让我感慨的是感恩这个词。因为这个词太神圣了所以我不敢像上面那样以调侃的态度
  • 5
    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这个是普遍人们的因果论。看起来很正常也很有道理。这本来就是一个圆圈。人们硬是要往里面跳进去。所以人们也就不停的在里面绕圆圈。瓜和豆只是虚的也是过眼云烟。不思善不不思恶。才能跳出这个圆圈。只有忘记对别人的善,不做恶,才能跳出来。不受因果六道的束缚。这个是本人的愚见忘指正
  • 59
    ——在十不善业果报差别中观修分享 进入菩提书院学习已经二年多了。每次书院放假,在没有小组共修、班级共修的良好学习氛围下,自己一年来的学修情况最容易被对境所检验。   今年春节放假期间,我们班正学到下士道的“十不善业果报差别”。学习了导师开示“绮语——等流果”后,我观察到现实生活中有严重的“他不受语”的现象:我的话经常对对方没有影响力,在传灯、日常工作、生活中都有体现。根据法义,这些都是果,是过去的“
  • 5
    儒家经典: 《周易》《诗经》《尚书》《礼记》《春秋》《论语》《孟子》。 佛家经典: 《金刚经》《心经》《坛经》《维摩诘经》《楞伽经》《解深密经》《圆觉经》。 道家经典: 《道德经》《阴符经》《参同契》《庄子》《列子》《文子》《庚桑子》。 易学经典: 《周易注疏》《周易集解》《周易程氏传》《周易本义》《周易集解纂疏》《周易注》 《周易集注》《御纂周易折中》《船山易学》《周易浅述》《周易易解》《周易述》 《周易函
  • 21
    1.说明了我们必须对自己的痛苦负责。 2.解释了人类的不平等。 3.说明了产生天才和神童的原因; 4.解释了为什么双胞胎具有同样的物质基础,享受同等的条件,在精神上、道德上、性情上和智力上却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特性。 5.说明了在同一个家庭中,孩子们的许多不同点,遗传只可说明相同点。 6.说明了一些人非凡潜力的原因。 7.说明父母和子女之间道德和智力的差异。 8.解释了婴儿如何自发地产生贪、恨、妒等情感。 9.说明了初次见
  • 2
    黑夜月亮挂枝头:心如明镜的朋友,你知道猪八戒为什么扛个八齿钉耙吗? 风行雷动R:好吃也得劳作。 黑夜月亮挂枝头:也可以这么说。不过我的理解是:八齿,代表八方。猪八戒扛的八齿钉耙,寓意它能遍吃八方美味。也就是说只有这样的吃货才能修成正果。你我这种吃货是永远也修不成正果的,因为妄想太多了! 风行雷动R:天地亘古,唯心蠢动! 黑夜月亮挂枝头:心为什么会蠢动? 风行雷动R:缘于人们的贪婪。 黑夜月亮挂枝头:如何能使人
  • 0
    风行雷动R:这是对信徒们最好的说教! 黑夜月亮挂枝头:信仰,对佛教徒来说固然十分重要。如果把佛教信仰建立在对死人的崇拜上,这不是正信佛教徒的所为。真正的佛教信仰,是以佛、法、僧(觉悟、正见、清净)三宝为究竟皈依处,而不是对这些被艺塑了的死尸顶礼膜拜。 风行雷动R:我觉得只有禅修到一定境界,才能练就不坏之躯!这难道不是最好的说教! 黑夜月亮挂枝头:禅修的目的是为了明心见性,而不坏之躯是明心见性的圣者宿世以来
  • 5
    真妄一心,性相不异;说时不同,用时为一;了别此义,即明心性。 缘起专治执著,因果吓跑贪嗔;出离趋向解脱,菩提成就佛果。 彻悟缘起,深信因果;不取两边,回归当下。
  • 2
    【腾讯空间】http://user.qzone.qq.com/1376466422 【腾讯微博】http://t.qq.com/zrlhtzxy?pref=qqcom.home.weiboenter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5286938856/profile?topnav=1&wvr=6&is_al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5286938856
  • 0
    参禅的目的,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实见自性的面目。污染就是妄想执著,自性就是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智慧德相,为诸佛众生所同具,无二无别,若离了妄想执著,就证得自己的如来智慧德相,就是佛,否则就是众生。只为你我从无量劫来,迷沦生死,染污久了,不能当下顿脱妄想,实见本性,所以要参禅。因此参禅的先决条件,就是除妄想。妄想如何除法,释迎牟尼佛说的很多,最简单的莫如‘歇即菩提’一个‘歇’字。禅宗由达
  • 0
    达摩大师悟性论 夫道者;以寂灭为体。修者;以离相为宗。故经云: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佛者觉也;人有觉心,得菩提道,故名为佛。经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是知有相,是无相之相。不可以眼见,唯可以智知。若闻此法者,生一念信心,此人以发大乘超三界。三界者:贪嗔痴是。返贪嗔痴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然贪嗔痴亦无实性,但据众生而言矣。若能返照,了了见贪嗔痴性即是佛性,贪嗔痴外更无别有佛性。经云:诸佛从本来,常
  • 1
    夫至理无言,要假言而显理。大道无相,为接而见形。今且假立二人,共谈无心之论矣。 弟子问师:“有心无心?” 答:“无心。” 问:“既云无心,谁能见闻觉知,谁知无心?” 答:“还是无心既见闻觉知,还是无心能知无心。” 问:“既若无心,即合无有见闻觉知,云何得有见闻觉知?” 答:“我虽无心,能见能闻能觉能知。” 问:“既能见闻觉知,即是有心,那得称无?” 答:“只是见闻觉知,即是无心。何处更离见闻觉知别有无心。我
  • 4
    肇论序·小招提寺沙门慧达作 慧达率愚。通序长安释僧肇法师所作宗本物不迁等四论。但末代弘经。允属四依菩萨。爰传兹土。抑亦其例。至如弥天大德童寿桑门。并创始命宗图辩格致。播扬宣述。所事玄虚。唯斯拟圣默之所祖。自降乎已还。历代古今。凡著名僧传。及传所不载者。释僧叡等三千余僧。清信檀越谢灵运等八百许人。至能辩正方言节文阶级。善窍名教精搜义理。揖此群贤语之所统。有美若人。超语兼默。标本则句句深达佛心。明末则言
  • 2
    唐荆溪大师湛然述 夫三谛者、天然之性德也、中谛者统一切法、真谛者泯一切法、俗谛者立一切法。举一即三、非前后也、含生本具、非造作之所得也。 悲夫、秘藏不显、盖三惑之所覆也。故无明翳乎法性、尘沙障乎化导、见思阻乎空寂。然兹三惑、乃体上之虚妄也。於是大觉慈尊、喟然叹曰、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慧中、无自他之形相、但以众生妄想、不自证得、莫之能返也。 由是立乎三观、破乎三惑、证乎三智、成乎三德。空观者破见
  • 3
    佛法究竟说了些什么? 一个核心:心、佛、众生平等一性;两个基本点:缘起性空,因缘果报。 两种心行:出离心,菩提心; 三级次第:上、中、下三士道; 四套理论:四圣谛,中观,唯识,如来藏; 五个规矩: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六种方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七种感觉:择法,精进,喜觉,轻安,舍觉,定觉,念觉; 八项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九层法界:
  • 0
    一说到“苦”,人们大多会想到痛苦、不幸、苦闷等感受。因此,人们常常会觉得佛教太消极了,动不动
    六和居士 12-22
  • 3
    2015年10月24-30日七日禅掠影
  • 1
    三宝歌 - 慧普法师
    六和居士 10-19
  • 24
    学佛的首要目的就是断除烦恼。有位行者,随师父修学多年,逢人开口笑,张嘴弥陀佛,心中常生欢喜。于是,他高兴地对师父说,自己修学有成已经没有烦恼了。师父笑笑没有作答。 有一天,庙里来了几位香客,都是知名的学者和政府要员。行者不敢怠慢,随师父殷情接待。突然,师傅不知怎么了阴着脸当众斥责行者不懂规矩。行者不知所措但又不知自己错在哪里。于是扪心自问小心谨慎不敢越雷池半步,然而师父仍是不依不饶找茬说事儿。搞的
  • 0
    任何单纯强调人性本善或者本恶的观点,都是不客观的,都是不符合事实真相的。无论人性之善还是人性之恶,其最终指向都是利己。心理学研究表明,驱动人类行为的所有心理动机,最初都是为了满足自己,只是在利己的方式上,有善恶之别,故曰“人性本私,善恶并存”。利人利己是为善,损人利己是为恶。以利人之名,行利己之实,是为伪善。 有人以利他之心成就其乐善之私,有人以利己之心满足其好乐之欲。无私者思利人,有私者谋利己。
  • 0
    《子寿终录》   子寿寝前弥留少时,唤诸弟子近叩于榻侧。子声微而缓,然神烁。嘱曰:吾穷数载说列侯,终未见礼归乐清。吾身食素也,衣麻也,车陋也,至尽路洞悉天授之欲而徒弃乃大不智也。   汝之所学,乃固王位,束苍生,或为君王绣袍之言。无奈王者耳木,赏妙乐如闻杂雀鸣,掷司寇之衔于仲尼,窃以为大辱。其断不可长也。鸿鹄伟志实毁于为奴他人而未知自主。无位则无为,徒损智也,吾识之晚矣。呜呼,鲁国者,乃吾仕途之伤心
  • 0
    文/慧娣 图 / 赵德明、觉彬、善泓、慧吉等 2015年7月18日傍晚6:45分,午后的豪雨未歇,空气中透着凉爽。三宝楼前身穿黄色义工服的引领师兄们,善巧地把所有营员和义工接引到楼内排班。500人左右的队伍,在10分钟内就高效有序地进入戒幢讲堂。 第十届菩提静修营入营见面会开始了。讲堂内,祥和的佛乐让大家的心顿时安静下来。主持人慈妙师兄和慧有师兄以“成熟的年轻朋友”的称呼,很快与营员们拉近了距离。热情欢迎之下,主持人也提出了“
  • 7
    菩提书院:http://www.jiqun.com/dispdir.php?class=0024 戒幢佛学:http://jcedu.org/index.php 西园论坛:http://bbs.jcedu.org/index.php 法雨书坊:http://xybook.taobao.com/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会员: 菩提子

目录: 其他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