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吧
关注: 159,826 贴子: 2,976,240

道法自然

  • 目录:
  • 历史人物
  • 13
    以前时代的人无关的。也不否定现代的年轻的人的选择,,,事物总是两面派吗,但坚持种族平等,,,,,
  • 5
    八识、七识、六识之间的联系和阻隔。
  • 1
    万物之初的样子至今没有人完全弄明白,外星人也会想的,人会对同其想的人好。
    寸言践道 08:30
  • 1
    道最早的意思是道路,道是雅的书面的,路的俗的口头上的,到春秋战国时期道又用到精神上边了,剖解事物物运动发展的脉络,其中的规律就是道,于是天有天的道,地有地的道,人有人的道,官有官道,文有文道,兵有兵道,这时的道实际上已是科学的代名词。 儒释道三家其中道家重视问道学道悟道修道,道家的道人们乐此不疲的参悟着,他们觉得悟道可以天人相应,可以与古时的得道高人发生心灵感应,产生心理交流,可以得到他们灵魂的护
    寸言践道 08:27
  • 3
    题.胡友平善恶需人御,及时救命危。胸间燃正气,勇夺强徒威。浴血苏州地,驱凶母子归。殒命扶道德,英勇且无畏。
  • 19
    所有表达都很简单的,向是回到了曾经的大学时代,只是因为那时的人都很纯朴,唯一成熟的只是研究生,
  • 52
    自然在文章篇幅中出现过很多次,什么是自然,自我选择,自我享受,自我承担? 老子观天地之道,见天地不干预万物生长,生而弗有,为而不持,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 但老子所见的自然真的自然么?人类社会真的应该自然么? 在人之前几亿年早有生物,生物演化,残酷竞争,的确天地不干预,天地不仁说变就变,万物死就死了。 圣人观天地之道,建立国家。自然真的好么? 国家不能说说变就变,万民说死就死。 自然是不干预。的确我们现
    北邙隐 01:37
  • 481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猴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天下为公之大智慧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为成猴人士也。 机关聪明得一时,上树终有下树时。 ---- 天之道,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道常无争,又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类将自得。 得而欲争虚荣名头,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 不
  • 28
    为什么要叫道德经呢?我们世人明白道,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知德。
  • 152
    前世我都不识,来世更不知。 反正我今生不知前世的事, 又何必浪费生命追求更不知的来世。 即便有来世,那个我不再是“我”; 就像今生的我,不知前世的我。 人只有一次,人死如灯灭,回归虚无。 死三十年过后,也许有子孙清明扫扫墓。 死一百年后,将被历史遗忘,再无痕迹。 只有今世是最真实的,因为人只有一张体验卡,再无其它,就这一次。
  • 9
    向大家推荐帛书道德经和帛书周易,还原作者原义,帛书道德经我推崇帛书乙本,结合其它版本参照阅读,我购买的是李克译注,使用了优惠券,两本下来88.24元,注意甄别正版。
    德祥2 6-28
  • 6
    孟子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唯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 ——————— “士无恒产”,士,就是各行各业凭借自己才能技能的打工者,拿工资的。给国家打工的公务员,就是拿“俸禄”。 农民有自己田产、家禽、牛羊,他在田地上面耕种,自己种出多少,就收获得多少。 ———————— 孔子弟子樊迟要向孔子学习耕种,孔子说这方面我不如农民。樊迟又要学种菜,孔子又说,这方面我也比不上有经
  • 31
    是个优秀的小乘法,如果加上无神论就错的离谱了。信宗教,信家庭,信爱情,都可以自己信,如果强制要求别人信就错的离谱了。唯物论也是,君子爱财吗,也是可以的,如果强制别人都信钱就错的离谱了
  • 15
    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中土北行十万八千里,有一海,名曰幽明,其海上有一树,高八万四千丈,方圆三千六百五十丈,其树枝叶如盖,上通碧落浮黎,下达元焚恢陌。 以寂寂虚无之功,行和光同尘之德,见一黍珠生于叶上,放万丈毫光,一众人从西而来,入黍珠内,坐于西面。为首者释迦摩尼,有千二百五十人具。 有一众人自东而来,入黍珠中,为首者老子,有千二百官军。
  • 79
    无为是无所作为?不争是躺平摆烂?😇
    大二笨 6-28
  • 14
    善于看懂别人是一种才能,知道别人的缺点与优点更有利去开导。清楚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的人都是有原则的人,明白人
    大二笨 6-28
  • 5
    《道德经》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 他将德分为上德和下德。 “仁义礼”,分为“上仁义礼”和“下
    可言 6-28
  • 44
    能否把无为理解成,不计回报的付出
    MIKU 6-28
  • 36
    黄帝四经里有一句话,道生法 而法和礼同出而异名,所以道生礼 同样的道生佛教
  • 30
    钱塘江大潮褪去后,海滩上的天造潮汐树留下。道法自然,鬼斧神工,天造奇迹,规律藏中。😄
    哲丐 6-27
  • 30
    儒家的起源要从“司徒”说起。 司徒,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官职名。少昊氏以鸟名官,而祝鸠氏为司徒。尧时舜为司徒。舜摄帝位,命契为司徒,管教化人民。契玄孙之孙曰微,亦为夏司徒。周时司徒为地官,掌邦教。 汉初不置。哀帝元寿二年,罢丞相,置大司徒。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去"大",称司徒。 资料显示,司徒,是六卿之一。一般认为,六卿是指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它们分别有另外的称号是天官、地官、春官
  • 1
    籍谈也是“文化人”,拆字谐音会意改换姓名应该小事一桩。谈,言+炎。而言字,或源自舌+口,战国时写法变换为辛+口(上辛下口)。籍与计音近。而“计言”(计炎)又与“籍”关联,同时都与“文”有关。后世传说的“计研”“计然”“辛计研”“辛文”“文种”“文子”…大约是同一人—籍谈。比较公认的说法,文子祖上是晋公子。文子对于《老子》的传播、演绎有着独特的、重要的作用,他是在越、齐等地进行学术活动的。
  • 0
    大家与爱因斯坦犯同样的错误,如何成功反相呢?
  • 0
    蒹葭 诗经·国风·秦风〔先秦〕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 本诗比喻的是修行中的两种不同的方法,对修行者来说两者都要运用。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经云:若不随使使,则不随使死。 溯游
  • 3
    12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赏析 前两句是没有生命的死气、冷清之境,是心如死灰的心境。后两句是有生命的生机、生动、热闹、温暖之景,是从心如死灰中感受和回复了一线生机的心境。
  • 4
    鹊巢 诗经·国风·召南〔先秦〕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之子于归,百两将之。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之子于归,百两成之。
  • 11
    无为法做不好,其小乘怎么努力都是一场空。儒家的脚踏实地,控制欲望,努力勤奋,最终都没有用
  • 8
    华夏隐学看道家 《汉书 艺文志》记载:“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褔、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儒家是显学,道家是隐学。 “道家尚隐”,很多时候,隐士都是指道家之士。 道家隐学核心,就是大道至简,见素抱朴,返朴归真,少私寡欲,回归自然,
  • 56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 40
    我认为,其实根本问题在于关键字的字义发生了变化,关键句型有些已经不被传承,所以现代人没办法读懂。比如,止这个字,现代的意思是停下来。但春秋战国那时候,可能不是这个意思,而是居住地,根据地这类意思。句型上说,比如玄之有玄,损之有损,现代人认为是语气上的一种强调,但很可能不是表达语气,而是强调行为的重要性。诸如此类的的文字运用的问题,阻碍了道德经的正确解读。道德经的语言形式很特别,以至于韩非子也有些把
  • 14
    为什么要说知行合一? 因为人本来就是知行合一的。 那为什么有的人知道很多大道理却做不到呢? 因为他们所知的只是理论,而不是道理。理论是别人的认知,不是他自己的认知,他自己没有知道,当然就做不到啦!
    Rebuol 6-25
  • 2
    6 杕杜 诗经·国风·唐风〔先秦〕 有杕之杜,其叶湑湑。独行踽踽,岂无他人?不如我同父。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佽焉? 有杕之杜,其叶菁菁。独行睘睘,岂无他人?不如我同姓。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佽焉? 译文 路旁赤棠孤零零,树叶摆动真可怜。独自艰难行走的人,难道是因为路上没别人?是因为你觉得他们不是你的亲兄弟。叹息一同赶路的人,为何不互相亲近?兄弟不在无依靠,为何不互相帮助? 路旁赤棠孤
  • 3
    道是轨迹,轨迹有序不乱是美的。 道是方向,物朝同一方向运动样子是美的。 道法自然,自然规律让万物有序不乱。 美有各式各样的,它们却是多相同的。 乱生序形成道, 惯性让道永恒。
  • 5
    一天孔子和庄子同行。 经过临安某街道时发现我趴在路边,衣着褴褛,形容枯槁,气息奄奄,正费力捧着个破碗向路人乞讨。 孔子见我情况心生怜悯,面露不忍,蹲下身来,从包袱里拿出一块肉干,把肉干放在了我的破碗里。 那肉干色泽鲜红,气味。。气味是咖喱味的,是孔子一名叫释迦摩尼的好友送他的,是异国特产,中原难得一见,孔子一直没舍得吃,却送给了我。 我见到肉干心中激动,把碗放稳想起身感谢,但奈何多日饥饿我已油尽灯枯,
  • 8
    老子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老子认为一是道,道至高无上,道至大无外,道是统摄宇宙万物的,道有统一相合相同的意思,道的动态表显的是自然规律,人得顺应自然规律,人学习天理同其天理是在修道,与人相同,与更多的人相同是近道的表现。人如何近道呢?下边是我的感悟: 同生序,异生乱,同合乎天道。与人相同是做人之要,与人相同是做人之道,与人相同是最方便
  • 26
    我个人的理解就是,“无为”而治。 先清净自己的内心,再去客观的看待他人的长处,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道德经#以上仅为个人愚见,求各位同道的理解
  • 3
    青牛漫驾函谷关, 紫气东来赋经典; 玄之又玄宣奥妙, 人法天地道自然。。。 《太上感应篇》:太上感应者,太上老君(老子仙藉)相传也;道教重要典藉,普世亦多流传,是对道家第一经典玄之又玄深奥微妙《道德经》的诠释与延伸。。。
  • 42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换个名字就是了,一样的
  • 66
    首先宗教这货肯定是不存在所谓客观的 所有教包括号称大彻大悟的狒教 都说骂自己的人都会被报应等 这种玩意肯定谈不上客观。 宗教之外的所谓社会科学也肯定不存在所谓客观。比如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 什么叉叉主义 叉叉名著 可以反复修改的文件 这类充满主观色彩的哲学 证只 法律 等不可能存在所谓客观。 那被封印刷的轮回同志号称最客观最理性的所谓自然科学就真的客观吗?也是貌似客观 其实也谈不上所谓真的客观。 这几十年有句话比较有
    哲丐 6-25
  • 59
    “天得一以清”,请解答“一”为何物
  • 29
    儒家是小学水平,道家是中学水平,而佛家是大学水平。 我说的可是实话。 虽然我是佛教徒。
  • 32
    文化,就是柔软事物。 以文柔天下。 主要指人文。 文化,文明都是这样。 比如,诗歌、诗词、书法文章、音乐、礼仪、史等类。 诸子百家中,像法家,兵家,道家,医家等都没有这些东西。各家关注点不一样。 各家基本上没有重合点。 诸子百家合称“中华的学问”。 所以,说文化学派一般指儒家。 法家,兵家,道家,医家等,他们讲的实际是一种思想,并不是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弟子一般从事文化相关工作。他一般不会跑去当将军,一
  • 105
    第一,南怀瑾那一次吸毒,没有造成他人吸毒。 第二,南怀瑾把吸毒的事写在书里,所用的描写是负面描写,也就是描写吸毒很难受,这样的描写不可能扭曲他人对吸毒的看法。 根据以上两点,南怀瑾吸毒完全没有败坏社会道德。
  • 0
    作者:孙达钧 - 道是道 理是理 道象理 理象道 道中有理 理中有道 道理是理 理中有道 道是至高理 理从道而生 道至美完美 理是道里的美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小吧:小吧主共25

会员: 老子

目录: 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