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麟导师吧
关注: 257 贴子: 852

潘麟导师-为寻找生命觉醒的人而来

  • 目录:
  • 其他
  • 8
    东方生命研究院由著名生命学家潘麟导师创建,坐落于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广东省深圳市,是当代首所培养生命科学人才的教育科研机构。研究院以“传播健康,传承文明”为使命,以生命科学的全面建设、研究与科普为根本宗旨,以严肃的学术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为立院之本,将传统书院式师徒授受(道统传承)与现代学院式教育(学统传承)有机地结合,本着为国育才之理念,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的国之栋梁。 1.研究院自创立以来,应邀于全
  • 2
    有人说:众生本来是佛,只须认同即可。 我问佛: 1、你本来是佛,还需要认同吗? 2、你本来是佛,为什么不知道自己是佛呢? 难道你会迷吗? 3、如果你还能迷,我们学佛还有意义吗? 4、如果佛不能迷,到底是谁迷了呢?
    郝宇光1 10-18
  • 2
    传统文化虽然只有三家,但能无碍贯通者,屈指可数! 可以了解一下,潘麟老师对古今中外的圣,哲思想理论和实践体系,做了新的分类! 让人耳目一新! 相信你一定会有所收获!
    bfbwlx 10-20
  • 2
    《大学》: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意”的含义 “意”犹近世哲学所谓之“意识形态”“思想观念”“情结”“自我意识”等概念。此“意”与孔子所言之“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中的“毋意”含义相同。固执之心谓之意,私我之心谓之意,有着强烈的思维倾向和习气惯性(即有顽固的意识形态)者谓之意,陷于物欲者谓之意,为生物本能所趋者谓之意……世上本无假、恶、丑,远离真、善、美,远离本心、本性者,即为假、恶、丑。基于假、
    bfbwlx 9-2
  • 8
    导师在印度留学的论文。
  • 5
    与潘麟导师及其东方生命科学结缘,缘于我的忘年之交,导师的弟子胡琳琳老师。其实早在2015年12月,琳琳就已把导师的七本专著和《一直在行走》光盘寄给我,让我带着全家人看起来。可是我一直没在意,一是忙于做慈善当义工,二是认为修行的法门实在是太多了,潘麟导师的生命科学也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正月十八这一天,也许是我与导师的机缘成熟了!那天下午做义工回家,我突然想看佛教光盘,就想打开EVD,可任凭我怎么鼓捣怎么摆弄也打
  • 1
    尽孝学佛
  • 1
    按:儒者不是离家出世,成就大道,而是顺应人性之常,顺应伦理之常,以成就仁德。简而言之,就是将人之灵性实现,巧妙地、无形地融入到人之生物性和心理性之实现之中,一并实现之,一并成就之,一并圆满之。 《大学》: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齐家为立世之本 佛、道以出世为归,以家室为累。 儒者以齐家为立世之本,百业之源。 尤其是中国为农业大国,营务农事,非有众人分工合作不能成。中国之家庭,以夫妇为中心,向上有父母和爷爷
    金壁野马 10-29
  • 1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金壁野马 10-28
  • 4
    “觉醒中国·潘麟导师国学公益行——《心经》的智慧”在上海盛大举行,到会人数2500人左右,这是自2014
    金壁野马 10-24
  • 5
    《大学》:致知在格物 朱熹对“格物致知”的理解 朱子(1130—1200)新编《大学》于“传”之第五章下,以“按语”方式补入一段曰:“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
    金壁野马 10-24
  • 3
    按:回归心性、成为心性的阶段,对于宇宙而言,对于人类而言,仅仅是一个伟大的开始,远远没有达到彻底和圆满之境界。故对于整个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而言,文明化的进程时刻不可松懈;对于个人而言,德化人生时刻不可松懈。故儒家有“死而后已”之论,道家有“惟道是从”之说,佛家有“为法忘躯”之教。 宇宙无始以来最重要的事 人类的觉醒(即心性本有之自明透过人类而显化出来),绝不是仅仅局限于地球一隅的某个偶然事件。人类智
    金壁野马 10-24
  • 6
    论坛简介 为响应国家复兴优秀传统文化和构建有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战略规划,东方生命研究院发起生命与国学高峰论坛。这是一场学术界与修行领域的盛会,也是广大国学领域工作者和东方文化研究者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生命与国学高峰论坛创办于2016年,每年举办一次,旨在发掘整理儒、释、道、周易、瑜伽等东方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命学智慧。论坛将邀请在东方传统文化领域有重大理论建树和修行成就的专家学者以及民间隐士
    金壁野马 10-24
  • 8
    “尊德性”确为陆王所谨守而发扬之,但朱熹自诩其学为“道问学”则不谛。盖儒家千百年来于心性义理方面之讲说辨示,即生命科学之体系化建构,成果斐然,独成一脉。陆九渊因不满于朱子学之“驳杂”与“支离”,直承孟子之本心和良知之说,开出“心学”一派。 陆九渊首开“心学” 与朱子(1130—1200)同时代的陆九渊(字子静,号象山,1139-1193),因不满于朱子学之“驳杂”与“支离”,直承孟子之本心和良知之说,开出“心学”一派。 “詹
    金壁野马 10-24
  • 1
    第二届生命与国学高峰论坛将于2017年9月23日至24日在安徽合肥召开。国逢盛世,文明在斯,嘉宾满座,贤者云集。 在论坛开始之前,将陆续介绍出席盛会的各位专家学者和嘉宾。希望关心本届论坛的各界友人,志在复兴中华文明的同道以及广大国学爱好者关注和学习。 冯燊均,1932年出生于中国香港,香港著名爱国实业家、慈善家。 现任广义和船厂有限公司董事长、冯燊均国学基金会主席、中华义理经典诵读工程指导委员会主席、香港浸会大学荣誉
  • 2
    他们是这样描述潘麟导师的:   【复旦大学出版社】:潘麟,1973年生,安徽定远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2005年10月至2008年7月,任陕西《消费者导报》文艺版责编,《中国水墨》杂志社总编。2008年8月至2010年6月,印度德里大学文学院佛学系佛教史专业硕士研究生。2009年至2012年,受聘于印度最高官方瑜伽研究与行政管理机构——健康与家庭福利部,担任瑜伽教授。2012年,创办东方生命研究院。   原文链接:http://www.fuda
  • 0
    儒家倡学之目的 儒家向来十分重视读书研习、广学博闻、慎思明辨,仅《论语》一书,就有很多处孔子强调学习之重要性:“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
  • 0
    《大学》: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正心 性体主于身者,谓之心,透于身者,谓之行。性体不能作为一身之主,则心必放矢,行必紊乱,手足必无措,言语必无序。如此,人生必为物欲所陷,必为自我所束,久之气必浊,质必劣,而愈发自暴自弃,堕落沉沦,进入身心与人生的恶性循环之中。 正其心者,不失性体为真主人之义也。言行与人生必有皈依而后方可得其正。皈依之道,无非向外与向内之两途。向外者,物交物,而蔽于物,如此交引日下,
  • 0
    按:修身是为了转化“气质”。“气质”之“气”是指生物性(兽性)的本能,如自私、自我、自恋、五毒(贪、嗔、痴、慢、疑)、性欲、非理性、偏执等等;“质”是指生物性的遗传缺陷、较差体质、不良秉性等等。气浊质碍,是儒家认为难以践行德性人生,或践行而难达透彻和尽力的根本原因。 《大学》: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修身的缘由 “修身”就是修行、修炼、修养之义。 佛曰“修行”,道曰“修炼”,儒曰“修养”。 佛家需要修行,
  • 0
    《大学》:欲齐齐家者,先修其身 家是由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所构成。若组成这个家庭或家族的每个成员,都能有一个非常合乎法度和义理的言行与修养,那这个家庭或家族,当然就会齐之以德。 古今中外之“精、气、神” 自古修身有三类方式,前人将其概括为“精、气、神”。 狭义之“精”,指的是精子卵子、骨髓、内分泌等精微物质; 广义之“精”,指的是整个身体和与身体有关的一切言行、礼仪法度、行站坐卧、气质风采等等。 狭义之“气
  • 0
    按:一个国家的综合治理好不好,生产力与创造力有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解放,仅有一个理想是远远不够的,还需有具体的路径与方法,即需要实用性很强的各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长足发展,方可望实现之。 《大学》:先治其国。 “天下”的概念 “天下”这个概念,从大处讲,全部宇宙和整个天地,皆为天下;从小处讲,政权所及或文明所化之处,皆名天下。故“天下”一词不确定,无方所。 天下为君主所主持,所谓“君临天下”者是也。比
  • 0
    《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天”的含义 自伏羲画八卦以定乾坤开始,标志着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步入文明时代。作为本体之别名的“天”这一概念也正式确立,并一直延用至今。八卦中的“干卦”就代表本体之“天”,是作为本体-宇宙论的“天”而使用的。所谓的“本体-宇宙论”之“天”,意为此“干卦”或此“天”同时包含宇宙和本体两大概念,但其重心则落于本体上,其宇宙是指形而上的宇宙,非指形而下的天地。 形而上者谓
  • 0
    相比较于印度宗教(包括佛教)和在佛教传入中土后仿照佛教建制而构筑起来的道教,以及西方的基督教,中国上古时期自发产生的原始宗教(天帝)信仰,有若干之差异: 中国历史之初的原始宗教信仰,尽管其宗教意识普被君民各个阶层,宗教信仰在各人生活中占据着主导性位置,但自上古迄至秦汉,并没有发展出一个成熟的宗教信仰体系和宗教仪轨。换言之,宗教意识并没有发展至成熟和自觉之高度。 先秦时期的原始宗教,始终贯穿着“政治”
  • 0
    《大学》:虑而后能得 “得”者,德也。德者,“得”也。古来“德”“得”互为通假。经过止、定、静、安、虑之次第(说名次第,只是言表方便,实无定然之次第相可得),心体、性体内涵之真美,尤其是内涵之良知、仁义,充而扩之,渐臻于至善。援止、定、静、安、虑入于生活与人生事事物物之中,必得德化人生之圆满成就,必得人格丰沛之圆满成就,必得心性朗现之圆满成就,必得学术思想之圆满成就。 得此圆满成就,则为道德圆满实现
  • 0
    按:整个八正道合而观之,即是“虑”或“能虑”。非佛家独有八正道,各家皆有各自之正道观。各正所正,各道所道。但无论何道,总需入乎其中,把握纲维,方可成就发展思想,成就义理,使心性所涵之先天智慧发明出来,落于实处。唯有落于实处,方可传承道统,丰富学术。 所谓八正道,佛陀当年教导弟子们八种正确的修行之道: 正见 正确地理解某一家学术体系之基本性格与基本方向。 正语 正见是八正道其余七道之前提,有了正见之后,方
  • 0
    《大学》:安而后能虑。 心性内涵之中的本有智慧 虑者,心性内涵之本有智慧也。 安于心性之真,则兴发觉悟智慧; 安于心性之美,则兴发艺术式的欣赏与快乐智慧; 安于善,则兴发道德智慧。 这三类智慧皆心性之所涵,依其任何一类智慧,皆可建立起相应的智慧体系,且此智慧体系将是一个动态的、不止境的智慧体系。任一智慧体系充扩至其极致,皆可将天地人物和思想文化等一切纳入其中。 依于心性之真,则天地人物和思想文化,无非是一
  • 0
    “《大学》有言:知止而后有定。” 印度文明的结晶——佛法,有“戒定慧”三无漏学。整个浩如烟海的佛教经律论三藏,无不围绕着“戒、定、慧”三学而广泛阐述。佛法就是“戒、定、慧”三学,离开“戒、定、慧”三学,别无佛法。故此三学,佛家称之为“三无漏学”——其中任何一学皆不可忽略。如若遗漏任何一学,则整个佛法体系不能成立。 儒家的戒律学 戒定慧无漏三学为各大文化系统、各大思想流派所共同重视,视之为各自学术之纲
  • 0
    《大学》:知止而后有定。 “倒果为因”的修行次第 倒果为因修行的次第不是通常人们所意会的从低到高、由偏至圆、自下而上之次第。此通常人们所意会的从低到高、由偏至圆、自下而上之次第,是“从因到果”之次第,而“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之次第,名之曰“倒果为因”之次第。 “倒果为因”之次第,是以修行之极果、修行之最终圣境为起点。“倒果为因”的“因”即是起点、基础之义。 “
  • 0
    按:“知止而后有定。”印度文明的结晶——佛法,有“戒定慧”三无漏学。整个浩如烟海的佛教经律论三藏,无不围绕着“戒、定、慧”三学而广泛阐述。佛法就是“戒、定、慧”三学,离开“戒、定、慧”三学,别无佛法。故此三学,佛家称之为“三无漏学”——其中任何一学皆不可忽略。如若遗漏任何一学,则整个佛法体系不能成立。 何为“戒律” 戒者,戒律之省称。狭隘之戒律,在不同的宗教或思想体系里有不同的要求。依佛教而言,狭隘
  • 0
    《大学》:定而后能静。 内定外静 定为内,静为外。定为内容,静为形式。一旦于内得定,我们外在的文化、生活、人生、社会和整个天地万物,就能静下来。 静有沉静、安稳、条理、畅达、庄严、圣洁等诸含义。 禅宗说“万法本闲,惟人自闹”,意为天地万物、人伦社会等,本来是没有什么事的,一切都很好的,只因人的颠倒迷乱,人的强行作为。这样的人走到哪里,都是麻烦、动乱的源头,不仅打扰自己,也严重地打扰他所接触到的一切人和
  • 0
    按:安心问题,或曰心安问题,是东方文化中儒佛道等几大系统共同重视的核心问题,不独儒家如此,佛家对安心同样高度重视。 儒家安心,紧扣“仁心”“德性”而不失,于心体、性体之积极面发扬良知,于百姓日用间成就道德,于经国济世中安顿其心,彰显仁义。如此安心,参照于佛老两家,有如下之异: 自心体、性体健行不已的生生之德,从正面建立德行之先天根据,建立德目何以如此之所以然之理(定然不可改移之理),并于此实践德行之
  • 0
    《大学》:在亲民。 圣人者,人伦之至也 “亲民”有多重涵义,无我地成就他人,至诚地关爱别人,担当起时代和社会的各种责任与义务等等,只要做与他人有益之言行,皆在“亲民”范畴之内。虽佛家也盛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但其慈悲落实了讲,是引领众生走向出世之路,是引领众生到彼岸世界。 儒家从来没有西方极乐世界,更不倡导出世,其“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其亲民爱人,皆在人伦日用间实现之,皆在现实世界中落实之。 儒
  • 0
    《大学》:在止于至善。 “至善”的含义 “止”即到达、安处、融入、成为之义。“至善”即最高善、终极善、圆满善之义。 “善”有二义:一义是指心体、性体为(自律)道德理想之源、仁义之本,一切德目、德行、德化、德馨之所由。 另一义是情感叹词,对一切真善美的由衷赞叹。《孟子》一书中时常出现“善哉,善哉”之叹,即为此义。后世佛经译入中华,内中多有“善哉”之褒叹,其词正是撷取《孟子》而来。 “至善”一词具含上述二义
  • 0
    按:人人皆有与圣人无异之德性,与生俱来,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圣凡之别不在其所承德性之多寡有无,只问其隐显纯杂与否。 1.人人皆有德性 孟子在“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之后,紧接着说道:“五霸,假之也。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 “五霸”者,指春秋时五国之霸主。其能为霸主,必多行不义,自暴自弃,陷溺物欲,不修仁道。但即便如此,“恶知其非有也?”意为并不证明他们没有德性。 佛陀一再强调:一切众生皆有佛
  • 0
    吕氏疑为北宋大儒张载之弟子吕大临(1044-1091)。大临一生著述颇丰,曾著有《大学说》1卷、《孟子讲义》14卷等。其解“性之”为“无意而安行”。“性之”内涵两义:一者“无意”义;二者“安行”义。 1.“无意”的涵义 无意即孔子所言“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之义,其字面意思是:不刻意强为,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唯我独是。孔子以此“四毋”指示尧舜等圣人内在德性中所涵的无为性、自然性、先天性、超越性、清净性、通化性
  • 0
    按:心体与性体,先天与后天,本来通而为一,浑全难分。如若强为分别,势必产生“一曲之士”,如此则“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其结果则是“道术将为天下裂”。为了避免出现“一曲之士”“往而不反”和“道术将为天下裂”的局面,我们还需再次回到孔子所开出的“浑圆之路”。 1.中道之路 所谓“浑圆之路”者,即不将先天后天、因位果位、有为无为、造作自然、现象本体等强分为两段,而是合为一体,混为一味,打通间隔,不
  • 0
    按:包括《大学》在内的整个儒学,皆为成德之教(仁教),皆是为仁之学也。此“教”非宗教之教,乃启示、指引、教化之教也;此“学”非一般世间小学、俗学,或百技之学,实乃发明心性、圆满人格、彰显生命、成就内圣外王之学也。 儒家讲学化民,始终不离“心性”二字。儒家以“仁”立言立教,仁既包涵心(仁心),也包涵性(德性)。若欲明仁之义,需先彻知“心性”二字之所涵蕴: 1.性者,创造义 创造复有两义:一、创造天地万物;
  • 0
    按:包括《大学》在内的整个儒学,皆为成德之教(仁教),皆是为仁之学也。此“教”非宗教之教,乃启示、指引、教化之教也;此“学”非一般世间小学、俗学,或百技之学,实乃发明心性、圆满人格、彰显生命、成就内圣外王之学也。 儒家讲学化民,始终不离“心性”二字。儒家以“仁”立言立教,仁既包涵心(仁心),也包涵性(德性)。若欲明仁之义,需先彻知“心性”二字之所涵蕴: 1.性者,本体义 性以自己为体,故曰“性体”。不是
  • 0
    按:在儒家看来,我们内在的德性一旦彰显出来,它有着无穷的生化力量,不惟为我个体身心之主宰,它同样为天地万物之主人。德性不止为人类赖以存在之基础,其同样为天地万物之内在的本性,故我们的德性一旦觉醒彰显,其非我一人之德性觉醒彰显,而是万物之内在的德性与我一起觉醒彰显。 尧、舜是天纵之圣,他们真正达到了感应无间。从外界“闻一善言,见一善行”,其内在本有之德性立即“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此即谓“感应
  • 0
    按:所谓“大人”,他的德行与天地相配合,生成万物,他的光明与日月相配合,普照一切;他的政令与四季相配合,井然有序;他的赏罚与鬼神相配合,吉凶一致。他的行动先天而发,但上天不会背弃他,他的行动后天而发,那是依奉天时行事。上天尚且不背弃他,更何况人呢?更何况鬼神呢? 1.成就“大人”的道路 “大学之道”的“道”字初始义为道路,延伸而为遵循、法度、守则、真理、依凭等。成就“大人”的道路有三条: 其一为“尧、舜
  • 0
    孔子之前的学者们,其学习目的在于明白生命之真相及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所在,通过涵养心性本有之德——仁义,渐次化除小我与气质之偏杂,而使生命越来越充实,人格越来越光辉,修养日久,则达生命圆熟饱满,与天地同流,证成大而化之之圣境。但可叹的是,现在学者(孔子指与其并世者)从学之目的,却是将千古圣贤之学用来装饰自己门面,以利夸耀于人。 1.“大人之学”的所学是“为己之学” 既然大学之道中的“大学”是指“大人之学”
  • 0
    《大学》作为儒家以及整个东方文化中最为重要的经典之一,毫无疑问,它是一部典型的生命学著作——
  • 0
    按:程子曰:“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此处程子即二程之弟——程颐。程子谈读《论语》需如此,我们今日学习《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何尝不需如此! 1.生命学的涵义 盖儒家之学,以及中国和印度在内的整个东方传统学术,无不始终紧扣着“实践”而为学。故东方文化是人生实践之学,是心性实践之学,是圣贤实践之学(即内圣之学),是智慧实践之学,其学可一言以蔽之:皆为生命实践之
  • 0
    按:曾子,16岁拜孔子为师,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
  • 0
    按:宋元明清通儒硕学,几乎鲜有不对《大学》加以阐发者。诸代《艺文志》以及《四库全书总目》著录
  • 0
    按:有“儒家《圣经》”或“中国《圣经》”之称的《大学》,本是《小戴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在唐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会员: 会员

目录: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