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天吧 关注:4,492,982贴子:86,306,939

回复:你们都姓什么?我来为你们找出你们的姓氏族谱!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前面有的


309楼2011-06-21 01:06
回复
    前面几楼有描述


    310楼2011-06-21 01:07
    回复
      哈哈,要知道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出自同一个血种


      314楼2011-06-21 01:09
      回复
        在312楼


        316楼2011-06-21 01:10
        回复
          樊(Fán)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形成于西周,是周文王的后代,其始祖为樊仲山甫,史称姬姓樊氏。据《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所载,周文王的儿子虞仲有孙名仲山甫,他同召伯虎、申伯、南仲、尹吉甫等大臣一起,辅佐周宣王南征北战,使周人统治的疆域扩大,号称“宣王中兴”。由于仲山甫功勋卓著,宣王封他为樊(今河南省济源市东)侯,他的子孙即以樊为姓,樊氏。
               2、出自子姓,起源于商代,是成汤王的后代,史称子姓樊氏。据《左传》所载,商汤的后裔子孙,在商中期以后,形成了陶、施、樊、繁、锜、几和终葵七大族,其中有樊姓,子孙一直沿袭下来。商朝灭亡之后,周武王把商的遗民七族,划归齐国管辖,故战国前后,樊姓多在齐、鲁一带。孔子的弟子樊迟,便是商人七族中樊姓的后人。
               3、为西南少数民族姓氏。东汉时,巴郡、南郡蛮夷本有五姓:巴氏、樊氏、莘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今湖北省长阳西北)。
               樊姓迁徙分布:
               樊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樊姓出于姬姓。周太王有后代叫作仲山甫的因为作战有功被分封到樊地(今河南省济源县西南,一说现河南省济源市),他的后代以国号为姓,世代以樊作为姓氏。而樊姓最早的起源其实可以追溯到商汤时代。
               上古汤王建立了商朝,汤王的后代十分兴盛,后来渐渐分离成了七的大族,其中就有一族为樊姓。后来商朝被周武王打败,周朝平定天下以后,周成王的叔叔康叔管辖商朝的遗民,他将这七大王族迁到山东山西一带,让他们在此定居。所以樊姓的名门望族亦大多出于山东山西一带。在古代,樊姓的望族大多聚居在上党。
               樊氏族人在全国各地许多地方均有分布,如北京,河北之尚义、景县,山东之平邑、龙口,山西之太原、长治,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灌阳,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泸水、陇川等地。
          


          319楼2011-06-21 01:13
          回复
            上面有很多


            328楼2011-06-21 01:22
            回复
              、远古时伏羲创制了八卦,八卦方位以东方为尊,伏羲又叫神农氏,他的族人务农,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是个开始农作的重要时刻,于是伏羲的后代人中有的形成了东方姓,称东方氏。
              2、出自张姓,是汉朝东方朔的后人。东方朔之父名张夷,在他出生前便去世了。母亲田氏在他出生三天后也死了。东方朔由其兄嫂抚养成人。因为他出生时东方天刚亮,所以取名叫东方朔。东方朔官拜太中大夫,他生性诙谐滑稽,出言幽默,但能洞察事理,直言切谏。他的后代亦以东方为氏,又形成一支东方姓。相声界尊东方朔为祖师爷。
              得姓始祖:东方朔。据《风俗通》记载伏羲氏“出于震,位主东方”,子孙遂以东方为氏,但已无从查考。


              332楼2011-06-21 01:25
              回复
                柳(Liǔ)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为春秋时鲁国展禽之后,以邑名为氏。据《广韵》所载,春秋时鲁国有展禽,食采于柳下(今河南省濮阳县城东柳下屯镇),其子孙后代遂以邑名为氏,称为柳姓。又据《元和姓纂》上的记载,周公的裔孙鲁孝公的儿子叫展,展的孙子无骇,以王父字为姓,称为展氏,传至展禽这一代,食采于柳下这个地方,子孙就以柳为姓,世称柳氏。也就是说,柳下惠是周公之后鲁孝公的后裔,原来姓展名禽,由于食采于柳下,就改以柳为姓。
                     2、出自芈姓,为春秋时楚怀王孙子心之后,以都城名为氏。春秋时,楚怀王之孙心,秦末大起义时被各路义军共推为首领,号义帝,建都于柳,其子孙有的以都城名柳为氏,称为柳姓。
                     3、出自改姓及少数民族中柳姓:
                     ① 明末有曹逢春改姓柳,即柳敬亭是也,又有柳如是,本杨姓。
                     ② 另满、蒙、彝、苗、水等族均有柳姓


                333楼2011-06-21 01:26
                回复
                  沈(Shěn 沈)姓源出有六: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第十个儿子季载之后,以国名为姓。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沈氏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裔。沈本是上古国名,最早是夏禹子孙的封国。周初时,武王死后,由年幼的成王即位,周公旦(文王第4子)摄政。三监不服,与武庚(商纣王之子)勾结,联合东方夷族反叛,后被周公旦所灭。季载(文王第10子)因平叛有功,被周公举荐为周天子的司空,后成王将其叔叔季载封于沈国,又名聃国。季载又称冉季载。聃又写作冉,古时,冉、沈读音相同。春秋时,沈国为蔡国所灭,季载之后子逞逃奔楚国,其后子孙遂以原国名命姓,称为沈氏。
                       2、出自芈姓,是颛顼帝的后裔,以邑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二》云:“楚有沈邑。楚庄王之子公子贞封于沈鹿,故为沈氏。”春秋时,楚庄王之子公子贞被封在沈邑,其后代子孙有的遂以封邑名命姓,称为沈氏。
                       3、亦出自芈姓,为春秋时楚国王族弟子戍之后,以地名为氏。据《风俗通》、《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姓氏考源》、《姓谱》、《中国姓氏寻根》等记载:春秋时,楚庄王有曾孙名戍,在楚平王时任沈县(今安徽省临泉县)县尹,世称沈尹戍,初隐居于零山,后仕楚为左司马。其后人有的遂以地为姓,称为沈氏。
                       4、出自金天氏,为少昊裔孙台骀(一作台胎)氏之后,以国名为氏。据《左传·昭公元年》及《姓氏考略》等资料所载,少昊金天氏裔孙台骀氏之后有人建立沈国,春秋时,为晋国所灭,子孙遂以国名沈姓,称为沈氏。
                       5、出自姒姓,为春秋时沈子之后,以祖名为氏。据有关资料所载,沈氏源出姒姓,春秋时公族受封,为子爵位,世称沈子。沈子的后代有的以祖名为姓,称为沈氏。
                        6、出自少数民族姓氏中有沈氏。朝鲜族、满族、土家族、回族等均有此姓


                  338楼2011-06-21 01:28
                  回复
                    在华人的数以千计的姓氏当中,姬姓为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八大始祖姓氏之一。姬姓的族人可以说是黄帝的嫡
                    系后裔,这个姓氏具有将近5000年的悠久历史。全世界的华人都自称是“黄帝子孙”或“炎黄子孙(炎帝与黄帝)”,他们和姓姬的族人有什么分别呢?缘源是这样的,在中华民族繁衍与发展的过程中,黄帝是汉族人的共同始祖。但是黄帝的子孙很多,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他们分封在各地,多数以地名为姓氏。
                        在中国的宗法制度下很注重长子嫡孙,也就是嫡系子孙,黄帝的嫡系后裔长期以来保持着“姬”姓,其他的非嫡系子孙就不姓“姬”了。根据《说文》的记载,起初黄帝居住在姬水,因而姓“姬”。
                        在远古时代,黄帝是姬姓(一说公孙姓)轩辕氏部落的首领,他与炎帝都出自少典氏,这两个部落经过一场坂泉之战 , 炎帝被打败,合并为炎黄部落。于是中华民族自称“炎黄子孙”。
                        接着,黄帝领导的炎黄部落又打败了九黎族的首领蚩尤,黄帝率领的炎黄部落,他们是今天的炎黄子孙的远祖,也是姬氏族人的远祖。后来,黄帝的家族越来越大了,他的后裔陆续分封在各地,成为其它的姓氏,构成中华民族的主流。
                        然
                    而黄帝嫡系子孙(长子、长孙……)世世代代仍旧以姬姓相沿袭,直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姬昌)父子,仍然继承着祖传的姬姓,建立了中国最长的王朝——周朝,奠定了家庭及宗族之间伦常关系以及封建制度。
                        中华民族姓氏的变动,以先秦时代较多,到了汉朝各个姓氏已渐趋固定。不过,根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的记载,在唐朝开元年间,因“姬”与“基”同音,“姬姓”改为“周姓”(唐明皇即唐玄宗,姓李,名隆基。“姬”与“基”同音)。这一来,分散了姬氏家族的力量。不过,在较早的南北朝时期,本来以周为姓的人,也有改姓姬的,根据《姓氏考略》记载:“梁(梁朝)周弘正,谄事王伟,避侯景讳改姓姬氏,周石珍亦改姓姬氏”。 和许多著名的姓氏一样,姬氏家族也很可能有其它民族的血统加入。南北朝时,在北魏为桓、穆二帝效劳,征伐有功,官至信义将军,封为楼顿侯,后来归顺晋朝的姬澹,据说便是当时的鲜卑族人。
                        作为黄帝嫡系子孙的姬氏族人,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以及创造文明的事业上贡献很大。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周公姬旦以及召公姬等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尤其是周公姬旦制定《周礼》,对缔造中华文明,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强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周太王有三个儿子,长子泰伯与第二子仲雍都不愿意继承王位,跑到江浙地区建立了吴国,子孙改姓吴。第三子接任,这一支演变成后来的姬氏,再到后来,周朝分封天下的时候,很多姬姓的功臣与皇亲也都改成了各诸侯国的姓氏。
                        如果把改姓以后的周氏族人包括在内,姬氏族人的杰出人物就数也数不清了。


                    339楼2011-06-21 01:30
                    回复
                      缪姓源出有二:
                           1、出自嬴姓。以谥号为氏。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以谥为氏》所载,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希荣,谥号为“缪”(同“母”)。读音为“妙”。
                           缪姓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缪姓起源于春秋时期,是秦穆公(前659年 -- 前621年执政)的后代。秦穆公的谥好为“缪”,由于古代“缪”与“穆”同音,所以秦穆公也称秦缪公。他有庶子以他的谥号为姓,世代传为缪姓。在古代,缪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兰陵。
                           2、出自躲避殷纣暴政,为缪、颜二姓所改。据《小溪廖姓祖祠房谱廖姓考源》所载,缪、颜二姓皆皇帝所赐,商末,殷纣王(前1075年--前1046年),执政时,残酷无道,缪、颜二姓有隐居于黄河西北(今陕西与山西交界处黄河段),改姓为廖。
                           缪、颜、廖姓一脉同源
                           据历史记载,缪、颜、廖姓一脉同源。三姓皆出自颛顼和周文王,有共同的血缘关系,今福建部分地区和浙江平阳、苍南等县仍有不少“缪颜廖宗祠”。商朝末年,纣王无道,缪、颜两姓因为弃官隐于洛阳山谷,改姓廖,留形表示不忘本源。直到商朝灭亡后,其中一部分人才恢复了原来的缪姓和颜姓,而另一部分则仍然保留廖姓,成为后来部分廖姓人的祖先


                      340楼2011-06-21 01:31
                      回复


                        343楼2011-06-21 01:42
                        回复
                          没人就睡觉了


                          345楼2011-06-21 01:43
                          回复
                            关(Guān 关)姓源出有三:
                                 1、出自颛顼后裔董父为帝舜养龙,被封为豢龙氏。据《姓源》、《通志·姓氏略》所载,上古豢、关二字同音通用,所以后来又写作关龙氏。夏帝桀暴虐荒淫,用酒作池。酒槽堆成小山,他在旁边通晓畅饮,不理政事。有个贤臣叫关龙逄的前去劝谏,触怒了夏桀,结果被囚禁起来杀死。关龙逄的后代后来改姓关,称关氏。另一说为关龙逄受封于关邑(今河北省栾城),其后世子孙以邑名为氏,称关姓。
                                 2、以官名为姓。据《风俗通》所载,春秋时期,周大夫尹喜在函谷关任关令,称关尹令(一说关尹为周时官名,喜为人名)。相传老子西游出关时,为尹喜写下《道德经》五千言,尹喜将此书传播于世以后,也追随老子成仙了。关尹喜的后人以他的官名为姓,也称关氏。
                                 3、出自他族有关姓:
                                 ① 清满洲人姓,以祖先之名为氏。
                                 ② 清满洲八旗姓关佳氏、卦尔察氏、瑚锡哈哩氏、瓜尔佳氏等后均有改为关者。
                                 ③ 锡伯族瓜尔佳氏,汉姓为关。
                                 ④ 鄂伦春族古拉依尔氏,汉姓为关。
                                 ⑤ 云南潞西德昂族一支红崩龙之氏族姓,汉姓为关。
                                 ⑥ 今满、蒙古、土家、壮、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369楼2011-06-21 13:23
                            回复
                              冯(Féng 冯)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昌之后。据《元和姓纂》、《后汉书》等所载,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后裔毕万,西周时,在晋为大夫,当时晋献公陆续功灭了许多小国,其中包括毕万的一支孙被封于冯城,其后子孙以邑为姓氏,称冯姓。史称冯氏正宗。是为河南冯氏。
                                   2、出自归姓,为冯简子之后。据《世本》所载,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冯简子,因封邑在冯而得氏。后冯邑被晋国所夺,成为魏氏子弟长卿的封邑,长卿的后裔也称冯氏。是为河南冯氏。
                                   3、还有出自其他方面的冯姓,如:出颖川者,为汉征西大将军冯异之后;出上党者,为左将军冯奉世之后;出长乐者,为宜都侯冯参之后;出京兆者,为燕王冯宏之后;出宏农者,为西魏宁州刺史冯宁之后;出河间者,为唐监察御史冯师之后


                              370楼2011-06-21 13: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