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道》
作者:宇文
余尝览观老聃之说,道家之言。逐字解意,微晓其理。方今之世,盖不可行其效,以其言之不时也。然则道说非无益也,阅《淮南》《老子》,尚有感于心,其言之有理,非无可取之处焉,余请解其意。
《淮南子·原道训》有云:“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授无形。”故夫道者,万物也,万物皆生乎道,道化而作万物,此老聃之言道也。其言及三皇五帝,得道之柄,立于中央,抚天下之民,通天地之意。是故太古二皇皆顺道。夫无道则无以通天地,无通天地则无以抚四方,无抚四方则无以平夷狄,无平夷狄则无以全其和,无得其和则无以正其德,无正其德则无以布其泽,无布其泽则无以顺民意,无顺民意则无以治其政,无治则政乱,政乱则天下荒,千古之业不可为也。
《淮南子》有云:“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而后动,性之害也。物至而神应,知之动也。知于物接,而好憎生焉。好憎成形,而知诱于外,不能反己,而天理灭矣。故达于道者不以人易天,外与物化,而内不失其情。”此之言求本也。老聃之无为也,非碌碌而无所为也,然是无先于人为,而后于人为;无治于世先,而治于后世。是故无为而无不为,无治而无不治。盖其无急功之心,以其闲适而无为也。无为故能观其势,观势而后能有所为。然此非合于吾心,亦非无可取之处焉。
顺天道者,神达天地,气通阴阳,德盈宙宇,而可以观四方,感灵动,游五湖,绝四海,世俗无以浊德,凡事无以乱心,故顺道之为,非无用于今也,然何处而致之耶?聃曰:“欲得道者,志弱而事强,心虚而应当①,守清道而抱雌节,因循应变,柔弱以静,舒安以定,而攻弥坚,莫能与之争②。”天下之物,莫柔于水,而大不可及,深不可测,德之至也,故以柔克刚,则事无不合也。
夫体道者,不大喜大悲,大起大落,惊怖忧愤,好憎繁多。心无忧乐,则万物无以扰志;除好去憎,则怨恨无以乱神,淡然而能应万事变,镇定而能不废百事也。愚以为人之处世,当去憎恶,则仇雎不为吾患,心中畅然,安乐不失。道曰:“神清,知正,心平。”不以俗气侵于神则神清,不以邪念加于知则知正,不以慌乱扰于心则心平。清神而后能正知,正知而后能平心,平心则无怨天下之难事也。《逍遥游》有云:“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君子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体道者,盖类此焉。
注释①:大意为做事干净利落,不犹豫不决。
②:意为以柔待万物,出自《淮南子》
后记:虽然老子的道家思想有些过时,逃避世务的想法不太正确,但也有可取之处,例如心平气和,不怨恨任何人,冷静对待生活的困难等,用于修身养性也没有坏处,但原文太难读懂了,笔者只能理解一些皮毛,这些都是门外人的言论,若有不对,还望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