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隐龙鸣吧 关注:47贴子:1,046
  • 9回复贴,共1

【古文】《三论一赋一辞一感》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广东1楼2012-02-04 22:59回复
    目录: 三论:《项羽论》 、《三国论》、《六国论》
    一赋:《红岭赋》
    一辞:《名兮何求辞》
    一感:《观书有感》
    支持原创,反对盗文。
    另外,附:《体道》


    IP属地:广东2楼2012-02-04 23:00
    回复
      《三国论》
      东汉末年,豪杰并起。自董卓之乱,汉室倾颓,主上蒙尘,烽火漫天,狼烟滚地。三雄皆生乎乱世,人杰尽出于其中。后三国分汉,相制而立。北有曹孟德,志怀高远,兵起陈留傲诸侯,西破董卓,北败袁绍,南并袁术,东伐吕奉先,一统中原,尽拥河北,缀甲厉兵,南下以威孙、刘;南有江东之虎孙坚,小霸王孙策,亦有神算周公瑾之属,兵起江东,尽谋荆州,已有日矣,领东吴水师北拒曹操,火烧赤壁,大破曹师;西有刘玄德,仁而无骄,有兴复汉室之心,是故骁将谋士皆尽出其力,尽效其忠,东屈孙权而收荆州之地,北斩夏侯而下汉中之城,拜五虎上将,威震八方。此三国之势也。
      或曰:“吴蜀并力而北向,有平定中原之志,有气与力,则必有兵入中原之日也。”
      其实不然也,何以知之乎?夫吴蜀所以相扶者,以魏之地广而兵强也,惟有患难之交,相结并力之计,方保山河社稷,存其危国。是故吴蜀为盟,实为北魏所迫,诚不得已也。
      使西蜀之强盛,有甚于北魏者,则东吴必恐,联魏抗蜀,孙刘之盟不可为也;使东吴水师,深入中原之地,尽扫北魏之威,则西蜀必患,而绝东吴,则孙刘之盟亦不可为也。初,东吴火攻魏师于赤壁,威振四海,刘备以孔明计,私取荆州,此吴强则蜀患也。昔者,刘玄德入蜀,任黄忠为将而北取汉中,孙权有患,私结魏国而败关羽于麦城之野,得荆州之地,此蜀强则吴患也;
      灭吴而制魏,灭蜀而制吴,灭魏而制蜀,不亦难乎!故曰:“三国相制,一国强则必生二国之患也。”由是得之。
      


      IP属地:广东4楼2012-02-04 23:03
      回复
        《新六国论》
        战国之末,七国之乱。诸侯纷争,豪杰并起。烽火漫天,狼烟滚滚。甲士伏地,百姓流离。秦,狼虎之国也,据崤山之险以窥山东之境。齐,野心之家也,拥山东之地西逼三晋之地。中间韩,赵,魏,南有强楚,北有弱燕。自秦并巴蜀以来,国力渐盛,天下诸侯皆患之,故亲秦远齐,欲共图天下,此则战国之势也。
        六国覆灭,何哉?苏洵曰:“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古人云:“天下之势,横成,则秦帝;纵成,则楚王。”其真若此耶?其真不参其理也。余请言其说,论往昔兴败之数,谈六国相制之理。
        兵法云:“天时,地利,人和。”
        昔者,苏子之始将连横,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崤、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此尽言秦之地利者也。
        张仪亦有云:“秦之号令赏罚,地形厉害,天下莫如也。”此则言秦国之法令也。国富民强,号令赏罚,秦安得不王耶?况天下之府库不盈,仓空虚,悉六国散漫之师,相聚而攻秦,民无死心,兵无战意,临函谷而无攻,面强秦而窃畏,然则是不战而强弱胜负已明矣!司马伐蜀,商君变法,秦出号令而行赏罚,民士闻战顿足,奋袖出臂,断死于前者比是也,故一可以胜十,十可以胜百,百可以胜千,千可以胜万,万可以胜天下矣。此尽述秦之人和也。
        秦于崤函之地,已历数十代,远交进攻,威逼敌国,数岁年间,亦有百里之地。然则是言不申而制海内,兵不出而臣诸侯,况中原三晋之国,皆孱弱不可独立,西畏秦师,东备齐使,由此观之,安得不以地事秦耶?六国得利而相攻伐,此犹鹬蚌相争,而强秦得利也,兵出于此,此则秦之天时者也。
        得天时,地利,人和者,而不并天下,不屈敌国,不制海内,不子元元,不破天下之纵,不成伯王之名,不臣四邻诸侯者,未之有也。知如此之势,而曰:“并力西向,相合为一,则秦可破也。”此言不亦谬乎?
        


        IP属地:广东5楼2012-02-04 23:04
        回复

          《红岭赋》
          福田宝地,安托山顶。青山遮蔽,绿林环绕。凉风兴而白云生,甘露润而怪石布。角檐张如雁翼,复道行若布棋。春之幼苗兮碧如玉,秋之落叶兮零如雨。冬梅颤而万物清,夏虫响而明月寒。才子驻足而望,俊杰抚掌而谈。文人饮酒作诗,墨客提笔为文。
          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此皆古之君子所好之事。处今太平安乐之世,行乎红岭美景之间,吟春秋楚辞美韵,诵唐宋名句佳篇。叹柳河东左迁之苦闷,感韩文公不遇之心伤,承杜子美忧国之忠心,扬李太白不羁之豪情。悠然自在,怡然自得,生乎山水,行乎山水。幸为红岭之人,得清雅秀丽学习之境。有怀雄壮之志,处远行千里高飞之始。此不亦乐甚快哉者乎!
          念余之初至红岭,漫步于宏伟校园之间。繁花清香,树木摇摆。书香之息,悄然生于课室之内。淡雅之情,暗暗溢于草木之中。领导老师,悉心解惑。学长学姐,热情相待。良好学习之风,去自身之不足。积极向上之气,相引前行甚远。或少闻人之埋怨,挑校纪之肃穆严明。则曰:“既来之,则安之,怨之犹无益也。而况吾与子处优雅之地,吹山间之清风,目红岭之丽景。更闻‘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之说,且奈何默默不乐甚,悄悄然抱怨于无人之所也哉!何为不省忿忿之心而诚施之于学习之中也哉!”
          酷热炎夏将至,三十校庆将临。作曲以歌母校,写诗以诵老师。迎校庆之欣喜,逢大运之激情。此人才俊杰辈出之地,青春热情挥洒之所。予不胜自喜而待,满怀感激而歌。手执笔墨而望天,良思甚久。低头沾墨而挥笔,铸就此文。幸承恩于校会,不知此刻之所言,谨作此赋以相献。
          


          IP属地:广东6楼2012-02-04 23:05
          回复
            《名兮何求辞》
            作者:宇文
            名兮何求!心劳体惫何不休?既自以高飞为大志,奚不远行而经丘?其求亲旧之依附?其患乡党之蒙羞?万钟不吾加,贫贱不吾忧,富贵不吾与,喜悦自独知。有志者兮事竟成,有德者兮名自来。何为屈志以求之?何为不休兮以得此?
            遂披朝露而出,履碧草而行。仰苍穹之深邃兮,抚凌云而自息。观晨光之熹微兮,傍群山而留止。展台之以研墨兮,通造化之气。提笔之以挥洒兮,成山水之图。铺席之以出琴兮,悟人世之理。挥袖之以为曲兮,动山间之禽。乃出清茶,观山自饮。吹山间之凉风兮,去心中之闷气。湿零落之细雨兮,除虚名之妄求。予不胜心中之自喜兮,引吭以高歌。雀不爱畏怯之举止兮,欢跃以相随。时采椒兰之芳谧兮,备之以为容臭。尝持野英之殷红兮,置之以为室景。乐兮,人生当若此!快哉,何为吾屈志?
            名兮名兮,吾何为求之?世与我而有悖,当退步而让之。置身之于山水兮,其乐固无尽。归心之于淡泊兮,无意苦争名。汉末诸葛亮,躬耕南阳而不求闻达于天下。晋末陶渊明,辞官归田而惟求自成其高洁。无为故能后作,作《出师》一表。居贫而能后喻,传《归去来兮辞》。此皆忠良之士,非常之人也。有志者兮,奋发竭力能功成。有德者兮,不求名来名自扬。古人之以为善之善者,盖皆出于此也!
            


            IP属地:广东7楼2012-02-04 23:05
            回复
              《观书有感》
              曾闻古之君子有陶渊明者,号五柳先生。其为人也,多才与异人也。其为文也,后人之以为奇也。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此陶渊明之览书也。予尝思之矣,欲以究其文精奇之由,展卷而阅,目至此言,遂有感生于心。学者闻之,或窃笑予之短见,愚请言其说。
              韩文公之妙笔,文起八代之衰也。其为文也,在乎气也。养气而后能文,蓄势而后能发。陶渊明之词宗,尽寄田园之山水,后人以其妙绝,盖其文之气也。何处而致之?读书而不求甚解也。今之学士,每览古书,必究其句读只字之用,以白话解其文意,是故忽其文气。忽其文气,而不得古文之灵感,至于欲成文而词不达意,欲作书而志不可托,此过究字义之恶果也。吾尝试之矣,以白话之述,而作文言之篇,删其赘而简其言,用半日之时,行多日之劳,乃得文言一篇,虽有表意,而无龙飞凤舞精妙之用词,譬若中通之翠竹,虚有其表而少其深意,志不可发。吾又试之矣,以文言之感,为文之气,作文言之篇,洒脱而自在,无词穷句尽之时,行云流水,乃得文言一篇,观其文理,尚可发心中之意焉,譬若过山之溪水,畅然而无以阻其行也。
              嗟乎!今非古时,安得行古文之道耶?今之君子,有求于外物,何知古文之妙耶?王勃有云:“钟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惭。”微斯人,无知己于世,吾谁与归?同吾志者,盖惟案中之竹简,往逝之古人焉。
              


              IP属地:广东8楼2012-02-04 23:06
              回复
                《体道》
                作者:宇文
                余尝览观老聃之说,道家之言。逐字解意,微晓其理。方今之世,盖不可行其效,以其言之不时也。然则道说非无益也,阅《淮南》《老子》,尚有感于心,其言之有理,非无可取之处焉,余请解其意。
                《淮南子·原道训》有云:“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授无形。”故夫道者,万物也,万物皆生乎道,道化而作万物,此老聃之言道也。其言及三皇五帝,得道之柄,立于中央,抚天下之民,通天地之意。是故太古二皇皆顺道。夫无道则无以通天地,无通天地则无以抚四方,无抚四方则无以平夷狄,无平夷狄则无以全其和,无得其和则无以正其德,无正其德则无以布其泽,无布其泽则无以顺民意,无顺民意则无以治其政,无治则政乱,政乱则天下荒,千古之业不可为也。
                《淮南子》有云:“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而后动,性之害也。物至而神应,知之动也。知于物接,而好憎生焉。好憎成形,而知诱于外,不能反己,而天理灭矣。故达于道者不以人易天,外与物化,而内不失其情。”此之言求本也。老聃之无为也,非碌碌而无所为也,然是无先于人为,而后于人为;无治于世先,而治于后世。是故无为而无不为,无治而无不治。盖其无急功之心,以其闲适而无为也。无为故能观其势,观势而后能有所为。然此非合于吾心,亦非无可取之处焉。
                顺天道者,神达天地,气通阴阳,德盈宙宇,而可以观四方,感灵动,游五湖,绝四海,世俗无以浊德,凡事无以乱心,故顺道之为,非无用于今也,然何处而致之耶?聃曰:“欲得道者,志弱而事强,心虚而应当①,守清道而抱雌节,因循应变,柔弱以静,舒安以定,而攻弥坚,莫能与之争②。”天下之物,莫柔于水,而大不可及,深不可测,德之至也,故以柔克刚,则事无不合也。
                夫体道者,不大喜大悲,大起大落,惊怖忧愤,好憎繁多。心无忧乐,则万物无以扰志;除好去憎,则怨恨无以乱神,淡然而能应万事变,镇定而能不废百事也。愚以为人之处世,当去憎恶,则仇雎不为吾患,心中畅然,安乐不失。道曰:“神清,知正,心平。”不以俗气侵于神则神清,不以邪念加于知则知正,不以慌乱扰于心则心平。清神而后能正知,正知而后能平心,平心则无怨天下之难事也。《逍遥游》有云:“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君子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体道者,盖类此焉。
                注释①:大意为做事干净利落,不犹豫不决。
                ②:意为以柔待万物,出自《淮南子》
                后记:虽然老子的道家思想有些过时,逃避世务的想法不太正确,但也有可取之处,例如心平气和,不怨恨任何人,冷静对待生活的困难等,用于修身养性也没有坏处,但原文太难读懂了,笔者只能理解一些皮毛,这些都是门外人的言论,若有不对,还望指出。
                


                IP属地:广东9楼2012-02-04 23:07
                回复
                  ————完毕————


                  IP属地:广东10楼2012-02-04 23:07
                  回复
                    月月客气啦,以后我除了这里,不去别的地方,哈哈~


                    IP属地:广东12楼2012-02-04 23: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