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孤城吧 关注:5,823贴子:29,472

回复:叶孤城----诗友天下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七律的"对",也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
(1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果首句用韵,则首联的平仄就不是完全对立的。由于韵脚的限 制,也只能这样办. 这样,五律的首联成为:
(1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或者是:
(2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35楼2012-03-09 16:30
回复
    七律的首联成为:
    (1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者是:
    (2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 第二字相一致。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 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上文所述的五律平仄格式和七律格式, 都是合乎这个规则的。试看毛主席的《长征》,第二句"水"字仄声,第三句"岭"字跟着也是仄声;第四句"蒙"字平声,第五句"沙"字跟着也是平声;第六句"渡"字仄声,第七句"喜"字跟着也是仄 声。可见粘的规则是很严格的。
    粘对的作用,是使声调多样化。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 就雷同了;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
    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可以帮助我们背诵平仄的歌诀(即格式)。 只要知道了第一句的平仄,全篇的平仄都能背诵出来了。


    36楼2012-03-09 16:30
    回复
      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长律的平仄。不管长律 有多长,也不过是依照粘对的规则来安排平仄。
      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做失粘[19];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做失对。 在王维等人的律诗中,由于律诗尚未定型化,还有一些不粘的律诗。 例如: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20].
      这里第三句和第二句不粘。到了后代,失粘的情形非常罕见。至 于失对,就更是诗人们所留心避免的了。
      


      37楼2012-03-09 16:31
      回复
        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中是很常见的,它和常规的诗句一样常见 [23]. 例如[24]: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25].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一首诗只有两个句子是应该用"平平平仄仄"的,这里都换上了 "平平仄平仄"了。
        这种特定的平仄格式,习惯上常常用在第七句。例如[26]: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39楼2012-03-09 16:32
        回复
          (c )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没有用仄声,只是第三字用了仄声。七言则是第五字用了仄声。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 和(a )(b )的严格性稍有不同。
          诗人们在运用(a )的同时,常常在出句用(b )或(c )。这样既构成本句自救,又构成对句相救。现在试举出几个例子。并加以说明:
          宿五松山下荀媢家 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30].
          第一句"五"字第二句"寂"字都是该平而用仄,"无"字平声, 既救第二句的第一字,也救第一句的第三字。第六句是孤平拗救,和第二句同一类型,但它只是本句自救,跟第五句无拗救关系.
          天末怀李白 杜甫


          40楼2012-03-09 16:33
          回复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31].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第一句是特定的平仄格式,用"平平仄平仄"代替"平平平仄仄"(参看上文)。第三句"几"字仄声拗,第四句"秋"字平声救。这 是(c )类。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第三句"不"字仄声拗,第四句"吹"字平声救。这是(b )类。
            咸阳城东楼 [唐]许浑


            41楼2012-03-09 16:34
            回复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第三句"日"字拗,第四句"欲"字拗,"风"字既救本句"欲"字,又救出句"日"字。这是(a )(c )两类相结合。
              新城道中(第一首) [宋]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第五句"竹"字拗,每六句"自"字拗,"沙"字既救本句的 "自"字,又救出句的"竹"字。这是(a )(c )两类的结合。
              夜泊水村 陆游


              42楼2012-03-09 16:34
              回复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第五句"有万"二字都拗,第六句"向"字拗,"无"字既是本 句自救,又是对句相救。这是(a )(b )两类的结合。
                由此看来,律诗一般总是合律的。有些律诗看来好像不合律,其 实是用了拗救,仍旧合律。这种拗救的作法,以唐诗为较常见。宋代 以后,讲究音律的诗人如苏轼、陆游等仍旧精于此道。我们今天当然 不必模仿。但是,知道了拗救的道理,对于唐宋律诗的了解,是有帮 助的。
                (七)所谓"一三五不论"
                关于律诗的平仄,相传有这样一个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 分明。"这是指七律(包括七绝)来说的。意思是说,第一、第三、 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第四、第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至于 第七字呢,自然也是要求分明的。如果就五言律诗来说,那就应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这个口诀对于初学律诗的人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简单明了的。但 是,它分析问题是页全面的,所以容易引起误解。这个影响很大。既然它是不全面的,就不能不予以适当的批评.


                43楼2012-03-09 16:34
                回复
                  先说"一三五不论"这句话是不全面的。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一字不能不论,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 中,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就要犯孤平。在五言"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一字也不能不论;同理,在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三字也不能不论。以上讲的是五言第一字、七言 第三字在一定情况下不能不论。至于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在一 般情况下,更是以"论"为原则了。
                  总之,七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三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两 个字不论。五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两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一 个字不论。"一三五不论"的话是不对的。
                  再说"二四六分明"这句话也是不全面的。五言第二字"分明"是对的,七言第二四两字"分明"是对的,至于五言第四字、七言第 六字,就不一定"分明"。依特定格式"平平仄平仄"来看,第六字 并不一定"分明"。又如"仄仄平平仄"这个格式也可以换成"仄仄 平仄仄",只须在对句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就是了。七言由此类推。 "二四六分明"的话也不是完全正确的。
                  (八)古风式的律诗
                  在律诗尚未定型代的时候,有些律诗还没有完全依照律诗的平仄 格式,而且对仗也不完全工整。例如:
                  黄鹤楼 唐]崔颢


                  44楼2012-03-09 16:35
                  回复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诗前半首是古风的格调,后半首才是律诗。依照上文所述七律的平仄的平起式来看,第一句第四字应该是仄声而用了平声("乘"chéng),第六字应该是平声而用了仄声("鹤",古读入声),第三句第四字和第五字应该是平声而用了仄声("去不"),第四句第 五字应该是仄声而用了平声("空")。当然,这所谓"应该"是从 后代的眼光来看的,当时律诗既然还没有定型化,根本不产生应该不应该的问题.
                    后来也有一些诗人有意识地写一些古风式的律诗。例如:
                    崔氏东山草堂 杜甫
                    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有时自发钟磬响,落日更见渔樵人。盘剥白鸦谷口粟,饭煮青泥坊底芹。何为西庄王给事,柴门空闭锁松筠。[32]
                    作者在诗中故意违反律诗的平仄规则. 第一句第六字应仄而用平("堂")[33],第二句第五字应仄而用平("相"),第三句第六 字应平而用仄("磬"),第四句第三四两字应平而用仄("更见"), 第五六两字应仄而用平("渔樵")。第五六两句是"失对",因为 两句都是仄起的句子。第五句的"谷"和第六句的"坊"也不合一般 的平仄规则(虽然可以为拗救)。除了字数、韵脚、对仗像律诗以外 [34],若论平仄,这简直就是一篇古风. 又如:


                    45楼2012-03-09 16:35
                    回复
                      寿星院寒碧轩 苏轼
                      清风肃肃摇窗扉,窗前修竹一尺围。纷纷苍雪落夏簟,冉冉绿雾沾人衣。日高山蝉抱叶响,人静翠羽穿林飞.道人绝粒对寒碧,为问鹤骨何缘肥[35]?
                      这首诗第一句第五字应仄而用平("摇"),这种三平调已经给 人一种古风的感觉. 第二句如果拿"平平仄仄仄平平"来衡量,第六字应平而用仄("尺"字古属入声)[36]. 第三句如果拿"平平仄仄平平仄"来衡量,第六字应平而用仄("夏")。第四句如果拿"仄 仄平平仄仄平"来衡量,第三第四两字应平而用仄("绿雾"),第 六字应仄而用平("人")。第五句如果拿"平平仄仄平平仄"来衡 量,第四字应仄而用平("蝉"),第六字应平而用仄("叶")。 第六句如果拿"仄仄平平仄仄平"来衡量,第三四两字应平而用仄("翠羽"),第六字应仄而用平("林")。第八句如果拿"仄仄 平平仄仄平"来衡量,第三四两字应平而用仄("鹤骨"),第六字 应仄而用平("缘")。第七句第五字("对")也不合于一般平仄 规则. 跟"摇窗扉"一样,"沾人衣"、"穿林飞"、"何缘肥"都是三平调,更显得是古风的格调(参看下文第六节第四小节《古体诗 的平仄》)。作者又有意识地造成失对和失粘。若依上面的衡量方法, 第二句是失对,第五句和第七句都是失粘。
                      古人把这种诗称为"拗体"。拗体自然不是律诗的正轨,后代模 仿这种诗体的人是很少的。
                      第四节 律诗的对仗


                      46楼2012-03-09 16:36
                      回复

                        (一)对仗的种类
                        词的分类是对仗的基础[37]. 古代诗人们在应用对仗时所分的词类,和今天语法上所分的词类大同小异,不过当时诗人们并没有给它 们起一些语法术语罢了[38]. 依照律诗的对仗概括起来,词大约可以分为下列的九类:
                        1、名词 2、形容词 3、数词(数目字)4、颜色词 5、方位词6、动词 7、副词 8、虚词 9、代词[39]
                        同类的词相为对仗。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四点:(a )数目自成一类,"孤""半"等字也算是数目。(b )颜色自成一类。(c )方位自成一类,主要是"东""西""南""北"等字。这三类词很少 跟别的词相对。(d )不及物动词常常跟形容词相对。
                        连绵字只能跟连绵字相对。连绵字当中又再分为名词连绵字(鸳 鸯、鹦鹉等)。不同词性的连绵字一般还是不能相对。


                        47楼2012-03-09 16:36
                        回复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羣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43]. 盘飧市远无兼味,尊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鹦鹉 白居易
                          陇西鹦鹉到江东,养得经年觜渐红. 常恐思归先剪翅,每因喂食暂开笼. 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 应似朱门歌舞妓,深藏牢闭后房中[44].
                          (三)首联对仗
                          首联的对仗是可用可不用的。首联用了对仗,并不因此减少中两 联的对仗。凡是首联用对仗的律诗,实际上常常是用了总共三联的对 仗。


                          50楼2012-03-09 16:37
                          回复
                            五律首联用对仗的较多,七律首联用对仗的较少。主要原因是五 律首句不入韵的较多,七律首句不入韵的较少。但是,这个原因不是 绝对的;在首句入韵的情况下,首联用对仗还是可能的。上文所引律 诗中,已有一些首联对仗的例子[45]. 现在再举两个例子: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尊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去,此会在何年[46]?
                            (首联对仗,首句入韵。)
                            恨别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47].


                            51楼2012-03-09 16:37
                            回复
                              这诗最后两句是一气呵成的,是一种流水对(关于流水对,详见下文)。还是和一般对仗不大相同的[49].
                              (五)少于两联的对仗
                              律诗固然以中两联对仗为原则,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对仗可以 少于两联。这样,就只剩下一联对仗了。
                              这种单联对仗,比较常见的是用于颈联[50]. 例如:
                              塞下曲(第一首)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51].


                              53楼2012-03-09 16: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