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都并不怀疑郭襄对杨过怀有一种朦胧的情愫,近似爱情,却比爱情更令人惆怅;但多数人并不十分清楚杨过对郭襄究竟怀有一种怎样的感情。我们只看到他用烟花为郭襄点亮了那一夜的星空,然后消失远去,没有一丝多余的语言。
有人说杨过爱郭襄,可是,既然相爱,杨过为什么要悄然离去?也有人说郭襄只是单相思,杨过不可能对郭襄有情。他对郭襄的情感,不过正如他对公孙绿萼、陆无双、程英她们的情感那样,是类似兄妹或者朋友的感情罢了。可是,无论是公孙绿萼、陆无双还是程英,都没使杨过逃避什么。杨过照样可以很大方的和她们相见,可以与她们江湖彼此,相望相闻。但可能仅仅是为了逃避郭襄,杨过却隐居古墓,绝迹江湖。或许是因为这种感情是隐藏在心中的,不可言,不可说,所以乍看之下,充满了悖论和无奈。
其实,杨过对郭襄的情感是不断变化着的。我们很难准确定义出那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因为命运,这种情感曾有过太多种可能。以致当它开始时,没有人会预料到它的结束;而当它似乎结束时,人们又惆怅地希求它能有新的开始。
杨过与郭襄相见于一个冬日的夜晚,在风陵渡口附近的一片森林。万木萧索,百兽咆哮,人面狰狞,这便是相见的场景了,似乎不适于任何爱情的开场。但郭襄并没有被这外表的恐怖和丑陋欺骗,甚至根本没有注意到这种环境,因此,她的心灵也便没有对这种环境产生正常的感受。当她带着好奇和崇敬追上前去,和杨过一起前往黑龙潭,甚至称杨过为“大哥哥”时,杨过听她语声温柔亲切,心中一凛,暗想,“决不能再惹人堕入情障。这小姑娘年幼无知,天真烂漫,还是及早和她分手,免得多生是非。”但见郭襄对自己颇为依恋后,杨过也不由想:“我若真有这么一个小妹妹为伴,浪荡江湖,却也减少几分寂寞。”接触更深,相知亦深。当郭襄真心祝愿杨过与妻子早日相会,杨过便将郭襄看成了知己,不忍与郭襄相别了。
此时郭襄心中或许清澈如水,不存他想。“小东邪”向来不在乎礼教之防,或许只是把杨过看成一个可敬重的大侠、可亲近的“大哥哥”和可交心的朋友罢了。但杨过却所虑甚远,生怕惹郭襄坠入情障。他明知当及早分手,斩断牵连,但真当离别到来,郭襄跑出万兽山庄,他又不由得追了出去,留针为念。杨过之心,究竟当如何猜想呢?
或许,他在江湖中寂寞太久了。在我看来,他之所以十六年游迹江湖,而没有在一个偏僻的角落默默等待,恐怕也是因为寂寞吧。江湖中有酒,有月,有可以共醉的、和自己一样的亦正亦邪的朋友。可是,真正理解他的,又有几人呢?或许,杨过同郭襄一样,只是一个在江湖中流浪的子。他行事为人往往随心任性,不拘于时,不困于事。他往往不被常人认同,却极易被郭襄理解。人和人的相交可以有很多种。可以因一个共同的目的相交,可以因共同的性格相交,也可以因心灵的共鸣或理解相交。江湖上的相交,多半是前两种,而杨过与郭襄的相交,恰恰从一开始就是第三种。
郭襄用第一枚金针种下了少女的情愫,一见杨过的容颜,她的心便痴了。明明已知杨过痴恋小龙女,自己并无可能与他长相厮守,却仍存着一份多相见一时便是一时的想法,用第二根金针许下相见。相见后又如何呢?小东邪或许从未想过这个问题。她只知道他会陪自己过十六岁生日,她一会子羞涩腼腆,一会子又口角含笑,她心中实是只有说不出的欢喜。
杨过的心理要复杂得多。刚开始,他也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随口就应下了:“我答应了。这又有甚么大不了?不过我只见你一人,你爹妈姊姊他们,我却不见。”显是把这事当成了一次普通的约会。可是,很快他就发现情况不对。有可能是他发现了郭襄这两个愿望中暧昧的情愫,也也可能是他发现了自己对这个小妹子已有一种特殊的情感:那是比朋友感情甚至兄妹似的情感更深刻的一种相知的感觉。可是,他又不能违背自己的诺言。于是,他改变了原有的计划,把一个浪漫隐秘得有些暧昧的约会,变成了很难与儿女私情联想起来关乎天下的大事。为此,他见了原本不想见的郭靖一家,他于十六年后第一次脱去人皮面具出现在众人面前。之所以见郭靖,或许就是想让大家认为自己的三件礼物是借为郭襄祝寿之名送给郭靖的。而之所以不再戴人皮面具,是不是有意暗示郭襄,他的人皮面具并非单为郭襄而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