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襄吧 关注:8,582贴子:143,520
  • 8回复贴,共1

杨过:躲避不能避免惆怅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大多数人都并不怀疑郭襄对杨过怀有一种朦胧的情愫,近似爱情,却比爱情更令人惆怅;但多数人并不十分清楚杨过对郭襄究竟怀有一种怎样的感情。我们只看到他用烟花为郭襄点亮了那一夜的星空,然后消失远去,没有一丝多余的语言。
有人说杨过爱郭襄,可是,既然相爱,杨过为什么要悄然离去?也有人说郭襄只是单相思,杨过不可能对郭襄有情。他对郭襄的情感,不过正如他对公孙绿萼、陆无双、程英她们的情感那样,是类似兄妹或者朋友的感情罢了。可是,无论是公孙绿萼、陆无双还是程英,都没使杨过逃避什么。杨过照样可以很大方的和她们相见,可以与她们江湖彼此,相望相闻。但可能仅仅是为了逃避郭襄,杨过却隐居古墓,绝迹江湖。或许是因为这种感情是隐藏在心中的,不可言,不可说,所以乍看之下,充满了悖论和无奈。
其实,杨过对郭襄的情感是不断变化着的。我们很难准确定义出那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因为命运,这种情感曾有过太多种可能。以致当它开始时,没有人会预料到它的结束;而当它似乎结束时,人们又惆怅地希求它能有新的开始。
杨过与郭襄相见于一个冬日的夜晚,在风陵渡口附近的一片森林。万木萧索,百兽咆哮,人面狰狞,这便是相见的场景了,似乎不适于任何爱情的开场。但郭襄并没有被这外表的恐怖和丑陋欺骗,甚至根本没有注意到这种环境,因此,她的心灵也便没有对这种环境产生正常的感受。当她带着好奇和崇敬追上前去,和杨过一起前往黑龙潭,甚至称杨过为“大哥哥”时,杨过听她语声温柔亲切,心中一凛,暗想,“决不能再惹人堕入情障。这小姑娘年幼无知,天真烂漫,还是及早和她分手,免得多生是非。”但见郭襄对自己颇为依恋后,杨过也不由想:“我若真有这么一个小妹妹为伴,浪荡江湖,却也减少几分寂寞。”接触更深,相知亦深。当郭襄真心祝愿杨过与妻子早日相会,杨过便将郭襄看成了知己,不忍与郭襄相别了。
此时郭襄心中或许清澈如水,不存他想。“小东邪”向来不在乎礼教之防,或许只是把杨过看成一个可敬重的大侠、可亲近的“大哥哥”和可交心的朋友罢了。但杨过却所虑甚远,生怕惹郭襄坠入情障。他明知当及早分手,斩断牵连,但真当离别到来,郭襄跑出万兽山庄,他又不由得追了出去,留针为念。杨过之心,究竟当如何猜想呢?
或许,他在江湖中寂寞太久了。在我看来,他之所以十六年游迹江湖,而没有在一个偏僻的角落默默等待,恐怕也是因为寂寞吧。江湖中有酒,有月,有可以共醉的、和自己一样的亦正亦邪的朋友。可是,真正理解他的,又有几人呢?或许,杨过同郭襄一样,只是一个在江湖中流浪的子。他行事为人往往随心任性,不拘于时,不困于事。他往往不被常人认同,却极易被郭襄理解。人和人的相交可以有很多种。可以因一个共同的目的相交,可以因共同的性格相交,也可以因心灵的共鸣或理解相交。江湖上的相交,多半是前两种,而杨过与郭襄的相交,恰恰从一开始就是第三种。
郭襄用第一枚金针种下了少女的情愫,一见杨过的容颜,她的心便痴了。明明已知杨过痴恋小龙女,自己并无可能与他长相厮守,却仍存着一份多相见一时便是一时的想法,用第二根金针许下相见。相见后又如何呢?小东邪或许从未想过这个问题。她只知道他会陪自己过十六岁生日,她一会子羞涩腼腆,一会子又口角含笑,她心中实是只有说不出的欢喜。
杨过的心理要复杂得多。刚开始,他也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随口就应下了:“我答应了。这又有甚么大不了?不过我只见你一人,你爹妈姊姊他们,我却不见。”显是把这事当成了一次普通的约会。可是,很快他就发现情况不对。有可能是他发现了郭襄这两个愿望中暧昧的情愫,也也可能是他发现了自己对这个小妹子已有一种特殊的情感:那是比朋友感情甚至兄妹似的情感更深刻的一种相知的感觉。可是,他又不能违背自己的诺言。于是,他改变了原有的计划,把一个浪漫隐秘得有些暧昧的约会,变成了很难与儿女私情联想起来关乎天下的大事。为此,他见了原本不想见的郭靖一家,他于十六年后第一次脱去人皮面具出现在众人面前。之所以见郭靖,或许就是想让大家认为自己的三件礼物是借为郭襄祝寿之名送给郭靖的。而之所以不再戴人皮面具,是不是有意暗示郭襄,他的人皮面具并非单为郭襄而摘?



IP属地:天津1楼2012-04-14 22:51回复
    那日风陵渡口,密林之中,他对郭襄似有恋恋不舍之意,今日襄阳城中,他与郭襄仅见一面,仅仅说了两句话。第一句话说,“小妹子,我来得迟了。”这句话似是而非,因为众所周知,杨过不是早就躲在旗斗之中吗?为何他迟迟不与郭襄相见?他是不是有意避免同郭襄的过多接触?第二句话说,“只是乘着小妹子的生日,大伙儿图个热闹,那算得甚么?”这句话看似是谦辞,客气之至了,却明显暗示着为郭襄祝寿不过是个现成的借口罢了,它向大家尤其是郭襄暗示,这一切其实都并非专为郭襄而做。杨过这样说,是不是刻意为之呢?
    郭襄是何等聪明之人,焉能没有察觉到杨过的似近实远、有意疏离?当杨过不辞而别,郭襄的心中自然充满了失落,正如原文所写:“郭襄见杨过此次到来,只与自己说得一句话,微笑相对片刻,随即分手,心中说不出的惆怅,眼见姊姊兴高采烈的站在姊夫身畔,与道贺的群雄应酬,但觉心中伤痛再难忍受。”或许此时的她已经明白,这段感情或许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了。结束于漫天的烟花中,在最绚烂之后变为了苍凉。她或许已经意识到,自己这个心中藏之、何日忘之的“大哥哥”,或许永远也不会出现在自己的生命中了。
    若不是黄蓉看似一点也不多余的担心和那些关于杨过的话,郭襄或许只会把这段感情埋在心底,珍藏起那第三枚金针,然后等待下一段爱情。可是,故事没有这样结束。以前,她只道杨过只是她邂逅相逢的一位少年侠士,只因他倜傥英俊、神采飞扬,这才使她芳心可可,难以自遣,却不知这中间恩恩怨怨,竟然牵缠及于三代。以前,她只当小龙女会如约而至,和杨过比翼双飞,从此幸福快乐,现在她体会到了当时小龙女刻字的心情,她明白,小龙女可能再也回不到杨过身边了。明白这一点后,她的第一个想法是:“杨过会不会殉情?”她立刻知道了答案,因为她太了解杨过了。她随即联想到那第三枚金针,那一枚可以救下杨过性命的金针。
    于是她留字出走,去寻找杨过。这一决定,改变了一切,包括杨过对郭襄的情感。
    这次找寻中,郭襄经历了太多事情。支持她走到最后的或许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找到杨过,并救下他。她内心的深处,是否想过真正救下杨过后又能如何呢?是否想过如果救不下杨过又该如何呢?但不管如何,千辛万苦,费尽心机,她终于在断肠崖前找到的杨过,却只来得及看到杨过跃下悬崖的背影。她下意识地跃上前去,同杨过一起落入深谷。
    如果绝情谷底不是水而是石,故事或许就可以这样结束了。若是如此,这个故事不过说明了爱情可让相隔十六年的三个人做出了死亡的共同选择。这或许已经足够了。可是,水缓冲了一切。故事的结局一下子被缓冲到了多年之后。当杨过发现自己没有死,而郭襄竟在自己身边,他的第一反应是惊讶。他或许认为,他已经向郭襄暗示出了自己对她并没有儿女私情方面的想法,他也相信郭襄已经体会到了。可是,他发现他的心机白费了,郭襄竟选择了为自己殉情!而郭襄再遇杨过,第一反应却是要救下杨过的性命,她手持金针,许下了第三个心愿,杨过听到她的话后,连声音都颤抖起来。
    当时杨过相信小龙女已经故去了。他或许曾闪过这个念头,“小龙女已经不在人世,自己为什么还要活下去呢?”可是,他还是接过了郭襄的金针,答应郭襄不再寻死。他的心灵深处或许已经有了答案,自己选择活下去,是为了郭襄。他为小龙女已经苦等了十六年,苦等无果,万念俱灰之时,一个无比可爱的解语花似的人物就这样真正闯入了他的心灵。此时此刻,他不断压抑着的对郭襄的好感应该是喷薄而发了吧。他可能马上就生发出了这样一个想法:一旦回到上面,便寻找机会迎娶郭襄。郭襄肯定也已经感觉到了这一点吧?或许正是此时,她对杨过便再也割舍不下。
    杨过是一个不拘礼俗的人,一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极少顾虑,他想娶郭襄,便会直截了当地迎娶吧?郭靖、黄蓉对他有亏欠,加上郭、杨两家三代交情,郭、黄早有意招杨过为婿,自然不会反对这门亲事;娶郭襄又不牵涉到什么礼教大防,不会招来那些道貌岸然的武林中人的阻挠,更何况,杨过在武林中地位很高,朋友众多;更重要的,郭襄爱杨过,更甚于杨过爱郭襄。这个小姑娘比谁都更盼望与杨过长相厮守。因此,杨过与郭襄的厮守和幸福,似乎一下子变得顺理成章了。
    


    IP属地:天津2楼2012-04-14 22:51
    收起回复
      有时我会想,如果那只雕儿不这么着急殉情,事情就会这样发展了。杨过再也不会来到绝情谷底,最多每年三月初七,到断肠崖上凭吊一番,撒几把多情的眼泪。可是,命定一般,杨过和郭襄的感情注定要开始,却也注定要要在开始之后迅速结束。
      机缘巧合的,杨过在谷底寻到了小龙女。多年苦守,这份爱情终于修成正果。杨过终于得到了幸福,只不过,这份幸福不是郭襄给的。
      或许是因为有些放心不下吧,杨过并没有随即便与小龙女在谷底隐居,而是来到了战火中的襄阳。此时,他的心中不再只有同小龙女之间的爱情,不再只想着同小龙女长相厮守,不问他人的生死,不问世间的兴亡。看到郭襄将遭火焚,他奋不顾身地进行营救,甚至陷入了九死一生的危险境地。或许正是郭襄激发了他原本就有的对世间苍生的那种博爱,使他在救出郭襄后仍然冲入敌阵,奋勇杀敌,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侠。这种广义的爱,杨过是不能通过小龙女的教导获得的。
      襄阳城保住了,杨过却彻底地远离了郭襄的生命。他本来不必选择逃避的。他可以和郭襄相望相闻,在江湖相忘。可是他却选择了彻底的归隐。从此之后,他再也没与郭襄见面。杨过为什么要如此彻底的躲避呢?他明明知道郭襄并不希求什么。他明明知道这个小妹妹只想时时听见自己的消息,连见面都不奢想。他为什么要逃避得如此彻底?
      或许,逃避只是因为他害怕。献礼祝寿之时,他可以做出很好的暗示,告诉郭襄自己对她没有儿女私情,可是现在,他无法欺骗自己,因为在他的心中,已经有了一种无法抑制的对郭襄的好感。他不知道再相见时会不会发生一些或许不该发生的故事。或许,他是为郭襄着想。他希望时间能冲淡一切,他希望郭襄能够忘记自己,开始下一段感情。或许,仅仅只是因为他已爱上了这个小女孩,却又无法给她幸福,他在避免这个女孩为了他一生惆怅。
      杨过或许没有想过,既然十六年的等待只是让自己对小龙女的思念更加刻骨铭心,那么长久的不相见也无法淡化郭襄对自己的感情。于是,郭襄开始寻访杨过,虽然到处寻寻觅觅,却始终落得个冷冷清清:终南山古墓长闭,万花拗花落无声,绝情谷空山寂寂,风陵渡凝月冥冥,但她仍不灰心。于是,郭襄途经少室山,引出峨眉、武当、昆仑三派时,何足道的一曲琴也只是让这位少女心弦微动而已。于是,郭襄四十岁时弃世出家,创建峨眉派。于是,郭襄武林中最大的两个秘密,深藏在用杨过赠与她的玄铁剑改铸成的倚天剑和屠龙刀之中。于是,郭襄给自己的衣钵弟子取名风陵,风陵,那是她与杨过初见的地方。
      当这个可爱的小女孩终于也红颜衰老,白发苍苍,她还会不会为这份开花无果的爱情遗憾怅惘?她会不会后悔,没有多要一枚金针,以再许下一个美好的、可以代给自己幸福的愿望?
      杨过或许并不知道,他的躲避不可能避免她的惆怅。没有结果的爱情造成的伤痛,难于遗忘,不是时间能够治愈的。


      IP属地:天津3楼2012-04-14 22:51
      收起回复
        可能是由于寂寞吧,我在今年春天重读了已经读过十数遍的《神雕》和《倚天》,愈加放不下那个为了爱情一生惆怅的女子,有感而发,于是写成了这篇文章。郭襄是我最喜爱的金书女子,而杨过是我最感认同的金书男子之一(另一个是令狐冲),因此我对这两个人的情感变化颇为敏感,对书中的相关段落也是熟而能诵,因此一气呵成,写完后心情大感舒畅。近来又读《神雕》的新修版,又发现很多增加的很多细微线索,可见金庸先生的内心,对于这个痴情女子也是心存怜爱,因此有那些叹息文字。这也更加坚定了我对于本文观点的信心。今日重读旧文,觉得自己又回到了当时写文发文时的心情。再看诸位的回复,见仁见智,让我颇受启发。由此而知,今后再有感想,亦当与诸君分享,以图诸君教正。不妨就这样记录我现今的心情,不知今后看到这段文字,又会发怎样的感想呢?


        IP属地:天津来自手机贴吧18楼2012-12-24 11:14
        收起回复

          新修版中关于杨过跳崖后遇见郭襄情节的描写:
          当时的奇事一件跟着一件,杨过不及细想,待郭襄浮上水面,当即伸手将她救到潭旁岸上,问道:“小妹子,你怎么跌到了这里?”郭襄道:“我见你跳下来,便跟着来了。”杨过摇头道:“胡闹,胡闹!你难道不怕死么?”郭襄微笑道:“你不怕死,我也不怕死。” 杨过心中一动:“难道她小小年纪,竟也对我如此情深?”想到此处,不由得双手微微颤动。
          郭襄从怀中取出最后一枚金针,说道:“大哥哥,当日你给了我三枚金针,曾说过凭着每一枚金针,我可相求一事,你无有不允。今日我来求恳:不论杨大嫂是不是能和你相会,你千万不可自寻短见。”说着便将金针放入他手中。
            杨过眼望手中金针,颤声道:“你从襄阳到这里来,便是为我求这件事么?”郭襄心中欢喜,说道:“不错。大丈夫言而有信,你答允过我的事,可不许赖。”
            杨过叹了一口长气,一个人从生到死、又从死到生的经过一转,不论死志如何坚决,万万不会再度求死。他上下打量郭襄,见她全身湿透,冷得牙关轻击,却满脸喜色,于是拾了些枯枝,待要生火,但两人身边的火折火绒都已浸湿了不能使用,只得道:“小妹子,你先练两遍内功,免得寒气入体,日后生病。”郭襄兀自不放心,问道:“你已答允了我,从此不再自尽了?”杨过道:“我答允了!”郭襄大喜,说道:“你是神雕大侠,言出如山!”杨过道:“是不是神雕大侠,倒不打紧。小妹子自己跳下来叫我不可自尽,我必须听话!”郭襄笑逐颜开,道:“好!咱两个一起练内功。”
          可以注意的细节有三点:1、“杨过心中一动:‘难道她小小年纪,竟也对我如此情深? ’想到此处,不由得双手微微颤动。 ”这“心中一动 ”,说明他心中早就知道襄儿对他的情是男女之情,这双手的颤动,说明其内心的感动和震荡。2、“杨过眼望手中金针,颤声道:‘你从襄阳到这里来,便是为我求这件事么? ’ ”这个颤声是感动还是怜爱抑或兼而有之?3、这是新修版新加的细节,杨过的原话:“是不是神雕大侠,倒不打紧。小妹子自己跳下来叫我不可自尽,我必须听话! ”杨过的不再自尽,完全是因为郭襄,他要听郭襄的话。原著中“一个人从生到死、又从死到生的经过一转,不论死志如何坚决,万万不会再度求死。”的理由只是一个幌子罢了,经过这个由死而生的过程,如何就不会再度求死了?他和小龙女的感情十六年来随思念不减反深,却仅仅因为在鬼门关里走了一次,就消减了吗?他会因为经历了这个接近死亡的过程而畏惧死亡吗?显然不会,相信这句话的人就被作者瞒过了。杨过不再寻死的原因只是郭襄而已。他不想让郭襄伤心,所以要活下去。简言之,为郭襄活下去。
          从原著中看,杨过心中不想寻死了,反而意图求生。典型的细节是两个字:“候雕”。若那雕不殉情,杨过会回到断肠崖上,再也不会见到小龙女了。甚至他再多等一会儿,等黄蓉等结下了绳子救他上去,他也永远见不到小龙女了。他应该会和郭襄在一起。他因为爱情而殉情,也只能因为同样的原因而不再殉情。除了他已经爱上郭襄,我找不到更好的理由了。


          IP属地:天津21楼2012-12-31 12:41
          收起回复
            杨过和令狐,是我最喜爱的金书男子。襄儿和盈盈,又是我很欣赏的金书女子。因此,神雕和笑傲都是一看再看。于正的新笑傲把令狐塑造得薄情,把盈盈塑造得浅薄,实在令人伤心。风闻于正又要翻拍神雕,真心希望他不要把杨过和襄儿也毁了才好。


            IP属地:天津来自手机贴吧35楼2013-06-10 22:15
            收起回复
              据传于正的神雕中襄儿差一点成为了杨过的新娘,因为小龙女突然出现而未果。这个设定虽不能说全无依据,但却实在太过露骨,不见情感之真、之深、之美,反而从骨子里透着一股尴尬的味道。希望这个设定不会实现。即使真的实现,也希望没有我想象的尴尬……


              IP属地:天津来自手机贴吧36楼2013-06-10 22:20
              收起回复
                不过话虽然如此,还是忍不住提醒一下:杨过真的没有到看破红尘的地步。他天生是个性情中人,从来不甘心寂寞,不想被他人忘记(貌似这句是原文),这点十六年前和之后没什么改变。具体请参考十六年间杨过的作为,十六年后跳崖前杨过等待小龙女的那些描写和杨过和小龙女相见后赴襄阳国难时的心理描写。这些段落我都读了十遍以上,自信没有理会错金庸的意思。你的意思是,若见不到小龙女,杨过的性格会大变,变得看透红尘,那仅仅是你的猜想罢了,脑补太多,原文并不支持。你读懂的,只是你的神雕。不过那样也很好。


                IP属地:天津来自手机贴吧48楼2014-01-21 11:19
                收起回复
                  喜欢本文的话,可以关注楼主的个人公众号哦~那里还有很多类似的文章。多少年不逛贴吧了,竟然还有人在看这篇12年的旧文,实在是让楼主万分感动啊~~~~~~~


                  IP属地:天津77楼2016-07-09 08: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