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德里安吧 关注:125,978贴子:3,432,970
  • 5回复贴,共1

完整的谈谈二战各个时期英德的各类防空雷达.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挖度


1楼2012-04-30 10:18回复
    把各段贴子发完后,整理了一下再完整的发一篇


    2楼2012-04-30 10:23
    回复
      前言
      1864年,英国人麦克斯韦建立了电磁理论的基本公式,出版了<<电磁场动力学>>,拉开了人类对电磁波(无线电波)认识和应用的序幕.进入20世纪,无线电波开始应用于军事领域,但是直到一战末期,其用途主要局限于通讯领域.不过,无线电波的应用潜力已获得各国的广泛认同.20世纪30年代来临时,美.英.法.德以及苏联等国相继在无线电探测领域取得突破,雷达的概念(RADAR,既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的缩写,意为"无线电探测与测距")开始进入实用化阶段,并在接踵而至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粉墨登场,广泛应用于各国的防空战场.
      战争的不断推进为雷达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平台,许多技术模型和战术战法都成为教科书式的经典,成为军用雷达史上一块块不可磨灭的里程碑.本贴就让我们通过回顾二战时期英.德两国之间围绕防空雷达系统的对抗和竞争.来回顾这段值得回味的武器发展史.
      


      3楼2012-04-30 10:23
      回复
        "猛犸象''(下面第二张)雷达插图.


        德国人在PPI雷达方面的努力要比英国更早一些.德国科学家汉斯.赫尔曼早在36年就以平面位置指示器的基本概念申请了专利.之后.由于生产重心都放在了"芙蕾雅''系列雷达,直到37年才由GEMA公司开始系统研制,并命名为"全景图'',这是世界上第一部PPI雷达.首部"全景图''设立在柏林南部的特雷曼,40年投入使用.该雷达有一座巨大的混凝土基座,其上安装有直径达20米的大型天线,天线每分种转动6圈,探测距离约120公里.在基座的底部设有雷达显示站和PPI显示器.该雷达投入使用后,取得了良好的实战效果,并一直发展沿用到二战结束.通常,德军都会为早期预警雷达配备若干FuMG 404 PPI/GCI雷达,后者会将目标信息通过数据线或无线电的方式传输到控制中心.
        卡姆胡贝尔防线的缔造者约瑟夫.卡姆胡贝尔的经历非常丰富,他参加过一战著名的凡尔登战役,之后又协助古德里安推动德军装甲突击力量的发展,而后又转隶德国空军,见证了纳粹德国空军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历程,并为其夜间战斗机部队的建立做出过突出贡献.
        40年7月,时任上校的卡姆胡贝尔开始研究并建立一套能够有效发现敌机并引导己方防空火力进行有效打击的防御系统,也就是所谓的"卡姆胡贝尔防线''.该防线由若干防御单元组成,最初的防御单元包括1部"芙蕾雅''雷达,一部雷达引导的探照灯和若干手动引导的探照灯组,配以夜间战斗机和高射炮部队实施拦截.每个这样的单元覆盖约32公里长(南北).20公里纵深(东西)的地域,整个防线从丹麦一直延伸到法国中部,并在纵深形成三道层叠的防线.
        随着"维尔茨堡''雷达的引入,该防线的全天候引导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如前文所述,每个单元需要配备两部"维尔茨堡'',分管跟踪目标和引导截击机.这也就导致每个防御单元只能拦截一个目标,效率非常低下.而且英国空军很快也发现了卡姆胡贝尔防线的这一弱点,有针对性的开发出鱼贯战术,一架紧接一架的突破防线.这一战术又随着皇家空军引入"Gee''无线电导航系统而进一步发展.该系统的引入使皇家空军的轰炸机能够根据设定的速度,高度和路径飞行,在为每架轰炸机设定好飞行参数以后,就可以进一步增大轰炸机编队的密度,从而降低受到拦截的概率.在42年5月30日和31日晚对科隆的夜间轰炸中,皇家空军首次集结了超过1000架的轰炸机进行轰炸.
        皇家空军的突防战术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也因此导致卡姆胡贝尔逐渐失去信任.纳粹空军逐渐将死板的地面引导改进为只提供敌机来袭方位,让带有机载雷达的夜间战机进行自由狩猎的"野猪''战术.同时,随着"维尔茨堡''雷达数量和质量的持续提高,卡姆胡贝尔防线的作战效能也得到一定改善,而这些改善很快又随着皇家空军大规模引入电子对抗技术而被抵消.而此时此刻,无论电子对抗技术还是整体作战实力的天平都已经倒向盟军一方.
        


        8楼2012-04-30 10:41
        回复
          @ Notung
          我整理完了.不过还要麻烦你把我以前分段发的贴子删除.


          9楼2012-04-30 10:47
          回复
            那不是标题党的你就把完整资料发上来啊,让大家见识见识啊,最好再注明出处,不要找些三无文来哦.


            11楼2012-05-01 00:5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