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介绍一下如何看预测图:
首先了解一些基本的事实:
1、目前世界各国没有一个国家官方提出或者承认地震可准确预测或者可精确预测。
2、这种现象并不说明地震不可预测,而是各国对准确预测和精确预测的定义可能无法统一。3、因此,印证一个预测是否符合一定的逻辑和推理,可以从预测者自己遵循的标准入手。如果标准不靠谱或者预测者无法预测标准,表明很可能该预测缺乏一定的逻辑特点,预测方法不具备可重复操作性,也就缺乏可信性。
比如:最低级的拿地龘震预测哗众取宠的神棍,很喜欢作一些震级特别大时间特别精确(精确到年月日时分秒等)地点描述模糊(比如直说日本要震,而不是说具体日本哪个省、甚至哪个方向要震)的“预测”言论。这种类型属于“低级黑”比较好分辨。
有些以测震为长期事业的人里面,不免也混进一些神棍,比如他通过自己公开的博客吸引不同水平的测震者私下交流,学得别人一招半式,或者偷到一些信息,在自己没有准确预测体系的情况下,用信息整理法进行预测发布。这种类型的预测往往有“三分真七分假”的特点,让人很容易产生“地震无法准确预测”的认知。但往往是这种水平的预测,半桶水晃荡,影响范围广,误导的人也多。导致目前中国人对地龘震预测的了解和事实还处在云里雾里的状态甚至反感不信的状态。某程度来说,这是一种中级黑。
最后,国内很多地震官方发言人,比如某些地方的地震局,喜欢在前兆出现的时候辟谣。这种做法在地震不活跃的时期能迷惑一部分人,但是在今年地震活跃程度越来越高的情况下,老百姓已经基本明白这种指鹿为马的伎俩,对“地震不可预测但可以预测以后不会地震”这种高级黑的手段看得非常清楚。
之所以花大篇幅介绍这三种“黑”,是因为它们具有同一特征:既不对公众公开测震方法,也不对外公开预报准确精确的测震成果。
以下介绍“金手指”预测的一些标准:
1、预测图文并茂,每次都有坐标(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数字),且每次能找到距离预测点200公里范围内的实际发震点,时间基本不超过10天(平均水平为4天左右)
2、能提前预测群震,而不是等群震开始以后在附近区域拿余震说事。
3、震级:基本上金手指预测成功(验证)的实际震点,震级普遍在4-6级,具有比较现实的预测意义。自金手指预测以来,大震基本没怎么遗漏。
4、预测序列:很多人容易被“测震名人”的一两次成绩迷惑,以为那是真正水平。实际上,无论是从实用角度还是科学严谨角度出发,一个人或者一种预测方法的科学性,都需要有可量化计算和统计的成绩表,都需要有长期和可复制操作的预测实践为证据。简单说,如果把每个测震者的预测记录做成一个表,并且及时跟踪,记录时间地点震级方面的误差,那么谁是神棍谁水平不好谁更加可靠,一目了然。金手指的历史帖很明显证明了一种可靠的方法是经得起数据统计推敲的。
最后,拿金手指自己的测震标准和国内“地震论坛”的预测标准做一个比较(供参考)。
【地震论坛】“本监测版块按下面规定作预测”经纬度误差在2度以内,时间误差3天以内,震级误差1.5级以内,标注为“成功预测帖”。经纬度误差在3度以内,时间误差一周内,震级误差2.5级以内,标注“基本准确”。
注:经纬度误差2度者,距离误差最大值为200公里。 经纬度误差3度者,距离误差大于公里。
【金手指】经纬度(坐标)误差的平均水平为80公里,最好水平为28公里。预测误差低于50公里的至少有10次。时间类型主要为4-10-15天(三种),多数为4天以内(临震预测)。震级误差通常在1.5级以内。
以下以图为例:
1)图内首先写明预测图的制作时间
2)把将震点的准确地理位置以地图方式标出。
3)把将震点的准确地理坐标以数字方式标出。
4)说明某地即将地震的规模(是单点还是群震还是大震)
5)对可能的误差有辅助补充点(基本上坐标误差超过1.5度的预测点,其辅助补充点的坐标误差不会超过1度)
6)如同一天发现多个预测点,均以数字序号标注,方便对照。
7)预测密集型:基本上每天更新或隔天更新。
如果你留意其中一个预测点,在4或10或15天内(时间越长震级越大)该处200公里范围内有3.5级以上地震,金手指即认为这次预测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