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摘要】
1.《名医别录》:“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疮,妇人漏血,利阴气,生肌肉,辟风寒,使人有子。”“生寒熟热。主下血,衄血,脓血痢,水煮及丸散任用。”
2.《药性论》:“止崩血,安胎,止腹痛。止赤白痢及五藏痔泻血。”“长服止冷痢。又心腹恶气,取叶捣汁饮。”
3.《本草纲目》:“艾叶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主要为挥发油、倍半萜类、环木菠烷型三萜及黄酮类化合物等。
2.药理作用:本品能明显缩短出血和凝血时间,艾叶油对多种过敏性哮喘有对抗作用,具有明显的平喘、镇咳、祛痰作用,其平喘作用与异丙肾上腺素相近。体外实验证明,艾叶油对肺炎球菌,甲、乙溶血型链球菌、奈瑟氏球菌有抑制作用,艾叶水浸剂或煎剂对炭疽杆菌、α-溶血性链球菌、β-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多种致病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另外,对腺病毒、鼻病毒、疮疹病毒、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等亦有抑制作用。对子宫平滑肌有兴奋作用。
3.临床研究:用艾叶100g,加水1000ml,煎取汁,待水温达35~40℃,薰洗皮肤,治疗中期妊娠皮肤瘙痒症9例,全部有效(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1,5,354);用鲜艾叶10g,每次加水125ml,2次煎取180ml,趁热加适量冰糖拌溶,凉温后频频喂服,每日1次。共治疗婴幼儿秋季腹泻96例,其中1剂治愈者68例,2剂治愈者21例,3剂治愈者7例(时珍国医国药,1992,3:135);用艾叶100g,炒热,白酒与水各半拌至艾湿润,以不灼手时敷于局部,另用针刺三阴交。共治疗阴缩症75例,均1次见效(新中医,1990,3:17);另据报道,以本品为主还可用治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气管炎、哮喘、新生儿硬肿症、婴幼儿病毒性肠炎、三叉神经痛、间日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