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吧 关注:128,886贴子:1,118,481

回复:各位进来长姿势了。聊聊粘对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而古诗词中不会出现鲜艳的这样的词汇。只会出现鲜,艳,鲜艳等词,那么鲜算平,艳,鲜艳都归为仄。需用平就用鲜,需用仄就用艳,仄并且补全音节就用鲜艳。


来自手机贴吧110楼2012-09-22 06:56
回复
    那么什么时候用平什么时候用仄呢?有朗诵基础的人知道。无论古今诗词,都从句末往前划。句末是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平韵,那么找上一个语言中心词的仄音。在古诗中,平韵前的音节一定要放仄音。这就是平仄变化


    来自手机贴吧111楼2012-09-22 06:59
    回复
      以此类推,从句末往前推。句子与句子之间如何联系?这里用到了粘对。有人说词无粘。无粘的后果是,把几首词打乱很难找到哪句是哪首。但是我们需要找到的话必须借助一定的方法。这方法就是将词还原成原诗,原诗是有平仄粘对规律的。这样可以帮助我们从乱句中择出词来


      来自手机贴吧112楼2012-09-22 07:03
      回复
        这种方法依然适用于词中截出一段或者自己写一段平仄,然后区分哪个合曲调。。。


        来自手机贴吧113楼2012-09-22 07:06
        回复
          我们都学过初中数学,都知道证明三角形相似的那几种方法吧。有些问题不能用其中一种方法证明,我们就说它不是方法么?这是偷换概念的错误吧?


          来自手机贴吧114楼2012-09-22 07:09
          回复
            有一些词,比如如梦令。对于诗来说七言分四个音节。而如梦令六字句三个音节。去掉的是单字的音节。这种词虽然依然可以还原成诗(通过五字句向上下推导),因为麻烦,我们不推荐这种方法。


            来自手机贴吧115楼2012-09-22 07:13
            回复
              对于这类型的词(这里不得不再介绍一种方法),划分音节(当然也是广泛适用于词,但是不是见到每阙词都用)。偶数字句的词用起来比较简单。类似于诗经,两字一断(不是这么断句的词非要用这种方法,又是诚心找麻烦了),句末不押韵就是押韵的翻转,而且是整句翻转。


              来自手机贴吧116楼2012-09-22 07:17
              回复
                如果七字句六字句混杂。可以分别来看。比如有些词是几首诗的综合。比如菩萨蛮是七言诗中插。。。入整首五言诗。然后改动完成的。比如韦庄的那首,拆开还是能各自为诗。。。。另外一些词可能是七言和古诗融合,有可能是五言和乐府融合。当然融合以后需要略做调整,此处就不细说了


                来自手机贴吧117楼2012-09-22 07:24
                回复
                  本贴只是介绍了分别一段话是否符合词的曲调规律的方法,不是讨论词是怎么来的,在往下说就跑题了,所以到此为止。


                  来自手机贴吧118楼2012-09-22 07:26
                  回复
                    我帖子里说了,有些词是几首诗的融合,当然融合以后会略做调整。希望诽谤我的人不要把略做调整给弄丢了


                    来自手机贴吧119楼2012-09-22 07:30
                    回复
                      词无需粘。怎么总有人看到诽谤人偷换概念提出的论点?词有每字的平仄规则,不用粘对。但是词补全成诗以后,符合粘对规律。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区分一段话是否合曲调。。。我们自己写出这句话,也可以按平仄找出最适合的词牌。


                      来自手机贴吧121楼2012-09-22 10:20
                      回复
                        小女子再次澄清。词每个字都有自己的平仄要求,干嘛还需要粘对?词需要粘对不是我说的。是诽谤我的人说的。我说的是词还原成诗以后是符合平仄规律的。这种方法可以使我们遇到一些情况的时候,能处理的更好


                        来自手机贴吧122楼2012-09-22 10:23
                        收起回复
                          楼上打错了,词还原成诗以后是符合粘对规律的


                          来自手机贴吧123楼2012-09-22 10:24
                          回复
                            不是观点贴啊。而是一些知识。然后有人诽谤我,我就越说越多了,脱离最根本的点了。最后都说到现代诗朗诵和宋词由来上面了。都是为了支持一下我前面的观点。还是只看前几楼就好了。不过后面的也可以了解一下


                            来自手机贴吧126楼2012-09-22 11:49
                            回复
                              单凭一句可以看出的是,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推导的时候第二句第三字改仄处理。


                              来自手机贴吧129楼2012-09-22 20: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