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吧 关注:425,770贴子:19,455,894

怀旧也罢,写篇散文聊作打发--【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鸡】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先别兴奋,这儿说的不是隐喻,真的是从蛋里孵出来的鸡。
难得有几天假期,此地细雨不停,出不了门,煮杯咖啡写篇文吧。
应该不会是精致的文笔,就是一些童年拾遗,预计写一些大家较少见过的乡居往事,即想即落笔,也不修饰了,写到雨停就先收手,明后天会再补完,目测应该有万字以上


1楼2012-12-31 16:39回复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鸡】
    这儿又下起雨来了。
    不是大到能听见淅沥沥声音的骤雨,也不是掩上一层薄雾般的微雨,就是让人不确定该不该打伞、能不能取消约会的那种小雨。
    也说不上为什么,每当小雨飘落,我总会想起杭州。
    杭州有太多姿色让人回味,我却唯独记得它的小雨时分,而且还是特写慢镜头,雨水怎么在微翘的飞檐上凝结成珠,翩然跌落,摔碎在矮芭焦叶上,水渍在叶片上团团打转,最后延著叶脉滚入泥地。
    泥地挨著土砖墙角,在那儿,滋长著一丛丛浓绿色的青苔。
    这镜头还是无声的,泥地的另一边是什么?土墙的里头又是什么?都已埋葬在我的记忆之外,就是记得雨,或者说是水滴。
    因为那时我实在太小了。
    视野范围在一米以下,理解能力在10k记忆体以内,待在杭州的那年,我能补捉下的浮光掠影,除了雨以外,就是一个姥姥,一个姓名不详的妹妹。
    还有很多很多的鸡。


    2楼2012-12-31 16:41
    收起回复
      楼下的留下种子再看。


      IP属地:贵州3楼2012-12-31 16:42
      收起回复


        IP属地:浙江4楼2012-12-31 16:42
        收起回复
          那年我应该是五岁大,因为太过於顽皮好动,被幼儿园打了回票,离上小学还有一整个年头,只好很尴尬地蹲在家里,打发我的过早成型的屌丝人生。
          更尴尬的是家里出现一个难题。
          家父因为作生意的关系,越来越长期滞留在海外,后来可能是人手不够使了,连家母也得常出国帮忙照顾生意。
          家里就剩下读高中的姐姐、读初中的哥哥和我,以及一个保姆,一个司机。
          姐姐正值花季青春,生命里有足够让她伤神的烦恼,对我这个小弟,她完全不感兴趣,我从来没机会真正认识她;哥哥待我挺好,但毕竟年纪差了一截,他自有他的玩伴世界,而且照顾幼童对他来说也显得太吃力了些,所以他乾脆采取无为而治。
          偶尔碰了面,塞包零食给我,搓个头,他转身往自己房里就走。
          哥哥的房门总是紧闭,我常感觉那里头正在滋生些很神秘又很黑暗的东西。
          家父还有一两个特别助理常会来家里看看,我只记得家里保姆和司机都不管钱的,哥和姐须要钱时,得向这些助理开口。
          那一年,家母决定陪著家父常驻海外,这难题就出在我身上了。
          要是将我带出国,唯恐将来学习衔接不上,若将我留在国内,家里没有合适人手管照我,家母又实在放心不下。
          因此爸妈就想起了杭州的姥姥。


          5楼2012-12-31 16:43
          回复
            继续。


            IP属地:贵州6楼2012-12-31 16:45
            回复
              1234165465@163.com


              IP属地:江苏7楼2012-12-31 16:46
              收起回复
                那姥姥原本是家里的帮佣,正确的头衔应该叫奶妈吧,听说姐和哥哥就是她一手带大的,家里人都喊她“黄嫂”,想来她的丈夫姓黄。
                黄嫂当年将哥哥细心照料到了小学,正好她年纪也差不多老了,于是准备告老还乡,就在那时候家母怀上了我,在特别情商之下,黄嫂又在我家多待了两年,帮助家母扶养我,直到我满了周岁以后,她才退休回到杭州。
                这些都是听说来的。和所有的孩子一样,我没办法记得太多幼年往事。
                现在家母为了乏人照料我而烦恼不已,就念起了黄嫂,据说黄嫂在我家帮佣时,非常老实、精细,待小孩也慈爱,家母左思右想,把我放在家里,让我那越来越朝杀马特路线靠拢的哥哥陪伴,还不如远送到杭州去,拜托黄嫂养育来得靠谱。
                就是在这情况下,我被带到了杭州,严格说起来是杭州边缘接近乡下的郊区,一栋独门独院那儿去。
                当家母将我的小手递给那个说大婶老了点,说老太婆又早了些的女人手上时,我还没来得及理解这将意味著什么的一瞬,那女人没理会我的手,一把就紧紧搂住了我,嘴里喊著我的小名,我使劲推开这女人,正好见到泪水在她脸上滑落。
                “好人!”我想著“这尼玛一定是个好人!”


                8楼2012-12-31 16:46
                收起回复
                  前排 兜售瓜子。


                  IP属地:安徽10楼2012-12-31 16:48
                  收起回复
                    虽然我的大脑容量明显高过妹妹几倍,但她完全据有地主队优势,我花了老长的时间,提出巨量问题刺探,才慢慢弄清楚这小宅院里的各种生存之道。
                    首先,妹妹还是说不清楚她的身份,也许我的提问也笨拙了些,总之我的理解是,她的爸爸妈妈都是黄嫂生的!
                    接著,她的爸爸妈妈在很远很远的地方干活,为了买很多很多的礼物回家过年。
                    总算得到结论了,这小院里,此后就是姥姥、我和妹妹相依为命。
                    还有很多很多的鸡。


                    11楼2012-12-31 16:55
                    回复
                      已收藏


                      13楼2012-12-31 17:02
                      收起回复
                        显然我的漫游习性在当时就已经成型,除了落居这儿的前几天,听从姥姥严禁我到处乱闯的格言,很快地我就发现没有门禁这回事。
                        趁姥姥在厨房里忙时,牵著妹妹到处转悠,我发现这附近全是规模相仿的小院。
                        都是以篱芭加上灌木形成的矮篱区隔出院落,每户门前差不多都是一片水泥地面,当作一些杂活作坊用,精采的都在后院,随著各家地势不同,老树古井果园或是甚至池塘,风景各自不同,有的人家甚至还备有牛舍猪圈,但也许是时代不同了,这些颇具古风的农庄配备只成了摆设,没见过什么大型家畜,最兴奋的发现是某户人家养了两头黑羊,绑紧了在草地上,看来野性尽失的模样,家家户户倒是都保留了放养鸡鸭的习惯。
                        以下就慢慢回忆我的那些鸡朋友们。
                        没待过乡间的孩子,也许不会知道,在这样的地方,对幼童来说,最危险的动物不是狗,而是家禽。
                        我以丰富的亲身格斗经验,得到的答案是这样的,一个身高不超过1.2米的幼童,最不该触怒的对象是火鸡,再来是鹅,鸭子也万万惹不起。
                        唯一与儿童战斗力相当的就是鸡了,这指的是鸡群里的领头种鸡,所谓鸡首牛后里说的那一只大公鸡,只要对它保持敬而远之,剩下的母鸡小公鸡与小雏,都是极可爱温馨的玩伴。


                        14楼2012-12-31 17:17
                        回复
                          抱歉刚接了个电话,文发得迟了些,这会儿雨真停了,我得出个门,晚点继续上文


                          15楼2012-12-31 17:20
                          回复
                            现在我就光凭著回忆,谈谈印象里最特出的几个鸡朋友,说朋友,真不算是夸张的形容,这些温驯、认命又安份的鸡,在陪玩、打发、探险、追逐各方面都是我的亲切同伴,况且,它们与我之间的沟通表达能力也不差——至少不比那位妹妹差。
                            先说说那只哲学家吧。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鸡——哲学家】
                            我不知道姥姥养这些鸡有什么特定的目的,若是光为了捡蛋出售,她该会像某些邻居一样专养母鸡;若是当作肉鸡养,等著肥瞟了送上市场脱手,那么她就会整理个专业点的鸡舍,而不是让群鸡自由在后院果树上栖息。
                            她不像邻居那般大量地蓄养,还用上专业饲料,相反地,姥姥将鸡的数目维持在20只以内,随它们在院里到处啄啄小虫草籽,自食其力,只在清晨傍晚各供上一次剩饭拌米糠。
                            也许她只是单纯地认为,既然有个院子,就该养些鸡。
                            因为鸡群规模不大,我和妹妹有足够的能力为它们每一只取上名字。
                            在一般人的眼里,或许它们就是大同小异的鸡,粗分成笋壳花色、白色、黑色,顶多这只的毛色鲜艳点,个子壮实点,那只矮小些而已,但在我和妹妹的眼中,每只鸡都是截然不同的。
                            必须回头看,才知道自己曾经具有如此微妙的视力。
                            这只鸡的中趾趾甲是白色的,怎么踩泥也踩不黑,那只鸡的双眼皮特别美丽,还老爱眨眼睛,又或者哪只鸡的胫骨上有一小段蛇皮般的花纹,只要细细地看下去,它们全都是独一无二的。


                            17楼2012-12-31 18:5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