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位置、结构、意义)
1、胸骨角
胸骨柄与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可在体表扪及,两侧平对第二肋,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胸骨角向后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
2、椎间盘
指连结相邻两个椎体的纤维软骨盘(第1及第2颈椎之间除外),由纤维环和髓核构成。中央部为髓核,是柔软而富有弹性的胶状物质,为胚胎时脊索的残留物。周围部位纤维环,由多层纤维软骨环按同心圆排列组成,富于坚韧性,牢固连接各椎体上、下面,保护髓核并限制髓核向周围膨出。
成人有23个椎间盘。椎间盘既坚韧,又富弹性,承受压力时被压缩,除去压力后又复原,具有“弹性垫”样作用,可缓冲外力对脊柱的震动,也可增加脊柱的运动幅度。23个椎间盘的厚薄各不相同,以中胸部较薄,颈部较厚,而腰部最厚,所以颈、腰椎的活动度较大。颈腰部的椎间盘前厚后薄,胸部的则与此相反。其厚薄的大小可随年龄而有差异。
当纤维环破裂时,髓核容易向后外侧脱出,突入椎管或椎间孔,压迫相邻的脊髓或神经根引起牵涉性痛、临床称为椎间盘脱出症。
3、半月板
半月板menisci,是垫在股骨内、外侧髁与胫骨内、外侧髁关节面之间的两块半月形纤维软骨板,分别称为内、外侧半月板。其作用在于加深关节窝的深度,在运动时可减少震动和摩擦。
内侧半月板medial meniscus,较大,呈C形,前端窄后份宽,外缘与关节囊及胫侧副韧带紧密相连。
外侧半月板lateral meniscus,较小,近似O形,外缘亦与关节囊相连。
半月板上面凹陷,下面平坦,外缘厚,内缘薄,两端借韧带附着于胫骨踝间隆起。周围区域有来自关节囊的毛细血管分布,内侧区域相对无血管。
半月板使关节面更为相适,能缓冲压力,吸收震荡,起弹性垫的作用,还增加了关节的深度,并能连同股骨踝一起对胫骨作旋转运动。
4、足弓
跗骨和跖骨借其连结形成凸向上的弓,称为足弓。足弓习惯上可分为前后方向的内、外侧纵弓和内外方向的一个横弓。足弓是动态的,它与肌肉、韧带一起构成了功能上不可分割的复合体。足弓习惯上可分为前后方向的内、外侧纵弓和内外方向的一个横弓。足弓增加了足的弹性,使足成为具有弹性的“三脚架”。足弓还能保护足底的血管,神经免受压迫,减少地面对身体的冲击,保护体内器官,特别是脑免受震荡。
5、咽淋巴环
位于咽上端,即咽的入口处。咽后上方的咽扁桃体、两侧的咽鼓管扁桃体、腭扁桃体和下方的舌扁桃体,共同构成咽淋巴环。是消化道及呼吸道的第一道防线,对消化道和呼吸道具有有重要的防御、保护作用。外来异物从呼吸道、消化道进入人体,首先刺激这些淋巴器官,引起免疫反应。
6、肝门
脏面中部有略呈“H”形的三条沟,其中横行的沟位于脏面正中,有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和肝的神经、淋巴管等由此出入,故称肝门。
8、声门裂
声门裂是位于两侧声襞及杓状软骨底和声带突之间的裂隙,比前庭裂长而窄,是喉腔最狭窄之处。声门裂前三分之二在两侧声带之间,称膜间部;后三分之一位于两侧杓状软骨底和声带突之间称软骨间部。声带和声门裂合称声门。平时该裂隙开大;发声时两襞挨靠,气流通过裂隙发生振动;逼气时两襞紧靠,裂隙消失,气流不能通过。
8、胸膜腔
位于肺的周围,胸膜腔是指脏、壁胸膜(在肺根处)相互移行,二者之间围成的封闭的胸膜间隙,左右各一,相互独立、互不相通,内呈负压。胸膜腔是个潜在的间隙,间隙内仅有少许浆液,可减少摩擦。
9、纵隔(一定记得不是“膈”)
是左、右两侧纵隔胸膜之间全部器官、结构和结缔组织的总称。
(只有肋膈是“膈”----link:肋膈隐窝,胸腔最低点)
纵隔稍偏左,上窄下宽、前短后长。其前界为胸骨,后界为脊柱胸段,两侧为纵隔胸膜,上界是胸廓上口,下界是膈。纵隔分区方法较多,解剖学常用四分法。该方法是在胸骨角水平面将纵膈分为上纵隔和下纵隔。下纵隔又以心包为界,分为前、中、后纵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