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这里稍微整理一下文章中出现的音乐。以古典乐为主。也有部分百老汇式的歌剧,但这个就不再多做介绍。
1.G弦上的咏叹调 【德·巴赫】
此曲为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第三号管弦乐组曲》的第二乐章,成曲于一七二七年至一七三六年之间。十九世纪小提琴家威廉密将其改编为钢琴伴奏的小提琴独奏曲,由于主奏小提琴必须在G弦(小提琴四根弦中最粗的一根弦)上演奏全部旋律,故此得名。
1830年,当门德尔松在钢琴上把《G弦之歌》演奏给歌德听时,歌德说:“开头是这样的华丽庄严,使人可以想象到一大群显要人物沿着长长的楼梯鱼贯而下。”歌德不愧是与魔鬼交换了灵魂的人,这音乐具有的“迤逦”和“沉着的华丽”使任何人都不能漠视它的存在。
2.B小调弥撒曲 第一乐章·Kyrie 【徳·巴赫】
17世纪末欧洲出现了一种新的教会音乐,而此曲就属于这一种,那就是“康塔塔一弥撒”。在这种弥撒中,独唱与合唱之间有强烈的对比,管弦乐的色彩宏丽,广泛地描写着感情。文中Vincent是小提琴独奏背景音乐,技巧上并不华丽,但褪去了弥撒乐过于庄严华丽的神秘感,个人认为剩下了纯粹的空灵。
指挥家斯托考夫斯基曾说过:“巴赫的b小调弥撒是从一个很广泛的音域中构筑成功的,音乐的结构非常复杂而且其技术集中反映出巴赫的灵感是缓慢而很丰富地流露出来的,在巴赫笔下,把传统弥撒的段落加以扩充了,几乎在b小调弥撒中,包含了全宇宙所有的情感和意识…”。
3.NO.24随想曲 【意·帕格尼尼】
是帕格尼尼享誉盛名的《24首随想曲集》中的最后一曲,《第24首随想曲》是a小调,2/4拍,结构为一主题、八变奏和一尾奏。如同他其他的曲目一样,华丽而极高难度的技巧,G弦上近乎永垂不朽的完美演绎,但由于是随想曲,节奏诡变灵动,感情难以捕捉。
“八段变奏,以多种变化的形式,如跳跃的琶音、有力的和弦、复杂的音程、连续的仿音阶与半音阶等,有机地结合小提琴多种高难度技巧,如迅疾的右手拉奏配合左手快速拨弦,畅快而富有弹性的自然泛音与人工泛音,超八度的音程以及高把位的快速演奏,等等。”——网络乐评。
4.春之歌 【德·门德尔松】
门德尔松的无词歌集作品第62号,A大调,4/4拍。该曲为门德尔松创作的所有“无词歌”中最为著名的曲子,初始版本为钢琴独奏,后被改编成管弦乐曲以及小提琴和其它乐器的独奏曲而广为流传。
旋律极为轻快优美并伴有浪漫主义,故被冠名以春之歌。风格与前三首完全不同,形式和感情上也鲜明区别于前三首。
(未完)
1.G弦上的咏叹调 【德·巴赫】
此曲为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第三号管弦乐组曲》的第二乐章,成曲于一七二七年至一七三六年之间。十九世纪小提琴家威廉密将其改编为钢琴伴奏的小提琴独奏曲,由于主奏小提琴必须在G弦(小提琴四根弦中最粗的一根弦)上演奏全部旋律,故此得名。
1830年,当门德尔松在钢琴上把《G弦之歌》演奏给歌德听时,歌德说:“开头是这样的华丽庄严,使人可以想象到一大群显要人物沿着长长的楼梯鱼贯而下。”歌德不愧是与魔鬼交换了灵魂的人,这音乐具有的“迤逦”和“沉着的华丽”使任何人都不能漠视它的存在。
2.B小调弥撒曲 第一乐章·Kyrie 【徳·巴赫】
17世纪末欧洲出现了一种新的教会音乐,而此曲就属于这一种,那就是“康塔塔一弥撒”。在这种弥撒中,独唱与合唱之间有强烈的对比,管弦乐的色彩宏丽,广泛地描写着感情。文中Vincent是小提琴独奏背景音乐,技巧上并不华丽,但褪去了弥撒乐过于庄严华丽的神秘感,个人认为剩下了纯粹的空灵。
指挥家斯托考夫斯基曾说过:“巴赫的b小调弥撒是从一个很广泛的音域中构筑成功的,音乐的结构非常复杂而且其技术集中反映出巴赫的灵感是缓慢而很丰富地流露出来的,在巴赫笔下,把传统弥撒的段落加以扩充了,几乎在b小调弥撒中,包含了全宇宙所有的情感和意识…”。
3.NO.24随想曲 【意·帕格尼尼】
是帕格尼尼享誉盛名的《24首随想曲集》中的最后一曲,《第24首随想曲》是a小调,2/4拍,结构为一主题、八变奏和一尾奏。如同他其他的曲目一样,华丽而极高难度的技巧,G弦上近乎永垂不朽的完美演绎,但由于是随想曲,节奏诡变灵动,感情难以捕捉。
“八段变奏,以多种变化的形式,如跳跃的琶音、有力的和弦、复杂的音程、连续的仿音阶与半音阶等,有机地结合小提琴多种高难度技巧,如迅疾的右手拉奏配合左手快速拨弦,畅快而富有弹性的自然泛音与人工泛音,超八度的音程以及高把位的快速演奏,等等。”——网络乐评。
4.春之歌 【德·门德尔松】
门德尔松的无词歌集作品第62号,A大调,4/4拍。该曲为门德尔松创作的所有“无词歌”中最为著名的曲子,初始版本为钢琴独奏,后被改编成管弦乐曲以及小提琴和其它乐器的独奏曲而广为流传。
旋律极为轻快优美并伴有浪漫主义,故被冠名以春之歌。风格与前三首完全不同,形式和感情上也鲜明区别于前三首。
(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