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的来看,
全民种地并没有挽救苏联农业,苏联的谷物产量依旧维持在15000—20000万吨的规模,看老天的脸色而上下浮动(毕竟小农经济虽然单位耕地面积投入劳力较高,但却更加靠天吃饭了)。而大批职工不务正业回家种地虽然解决了他们自己基本的温饱问题,但却更进一步导致了苏联其他经济部门的崩溃。最终苏联也就在
全民种地潮中自我瓦解了。
苏联解体后,露西亚的农业生产每况愈下。
以固定价格计算,1996年农业产出是1989年的63%,1999~2002年农业产出分别相当于1990 年农业产出的57.3%、62%、68.5%、69.5%(Csakietal.,1998,2001,2002,2003,2004)。
近年的数字则是:2000—2008年年均粮食产量8300万吨,2011年粮食产量9540万吨(一说9420万吨),2012年则暴跌至7070万吨。
对此,精英归之于集体农庄、国营农场换了马甲没解散。至于这些效率低下(这倒是事实)大型农业企业为什么不解散?精英对曰:露西亚农民痴迷村社传统(这时精英们怎么又想起集体化是露西亚农民的传统了?怎么不说露西亚农民渴望自由经营呢?),而《醒狮》哀叹“露西亚农民不会单干了”(这倒是给出了一种说法)。
但实际上不然,官方砖家在《俄罗斯农地改革:软预算约束与结构转型》中揭示——不是露西亚农民不会单干,而是他们一面在农业企业挂名、一面利用这些企业提供的资金/技术/资源“单干”。“单干”的具体方式就是自留地农业。
事实上,这也就是改开之初我国农民的经营模式(当然,我国农民当时能从当局手中获得的资金、农技、农机、农资等方面的支持是极度有限的,与这些露西亚农民又不可同日而语——但也不能忽略,毕竟现在我国供销社还近乎垄断着农资农药的供给、农业部门还近乎垄断着种子的供给,没有这些支持事实上农民是很难经营下去的)。
到2003年各种农业组织所占有的耕地份额及它们的产出份额:
农业企业【1】——80.8%——43.2%
私人农场【2】——11.7%——5.9%
自留地——6.3%——51%
而1992年这三种组织的情况如下:
农场企业——91.7%——65.9%
私人农场——3.6%——1.1%
自留地——3%——33%
【1】包括集体农场、国营农场(如军马场等少数幸存者)、有限责任制合伙农场(!合伙还能有限责任)、联合股份有限公司、农业生产者合作社等。他们大部分是在改制后通过农场/农庄职工手头的股票重新组合而成的,被官五认为是“马甲企业”。
【2】据官五统计,三分之二是城市市民下乡兴办,其数目在1996年达到巅峰,之后因相互兼并而下降。
官五给出的对策(不惜社会动荡,牺牲农民利益,以减少补贴的方式强行搞死农业企业而扶植私人农场)我们当然没有必要去认真对待(纯属隔岸观火,当然普京都上台十几年了也没用这条对策),但是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事实:靠这种小农经济“激发”出来的积极性即便存在也是极度有限的,它不可能支撑农业的持续增长。
PS:有些人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粮食产量下降归结为苏联造假,这当然是荒谬的。因为根据俄罗斯自己统计的历年数据,其粮食产量在1990年代也是大幅下降(见Csakietal.的数字)。但有人归结于“饥饿换出口”,这也有失公允。事实上,主要原因是俄罗斯的肉类产量从1990年的1010万吨下降到440万吨,这样饲料用粮需求也就大幅度地下降了。换句话说,俄罗斯人只不过是“不吃肉,换出口”而已,大约相当于“苏修逼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