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缨吧 关注:215贴子:1,269

整理下微博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熊逸家的窗户】【第一条】从今天开始,我会摘录熊逸作品中的一些有趣的观点,通过这个微博与大家共赏,当然,好熊有空的时候也可能会到这个微博上和大家聊聊天,喜欢他作品,同时想了解他的朋友,不妨常到这里瞜一眼。 |转发(5)|收藏|评论(3)2012-3-21 17:03来自新浪微博


1楼2013-03-28 16:53回复
    【第二条】我是熊逸,被拖来说两句话,真有点不好意思啊。我写的东西其实不很好摘录,因为我喜欢长篇大论抽丝剥茧地思辨、推理,很难单独摘出什么漂亮或犀利的一两句话来,所以我很不适合这个微博、速读的时代。而且我的很多想法是绝大多数人都很排斥的,我说不出大家心里想说的话,却常说大家都不爱听的话。 |转发(12)|收藏|评论(9)2012-3-21 18:26来自新浪微博


    2楼2013-03-28 16:54
    回复
      【第三条】假如庄子本人见到这幅《梦蝶图》,或许会认为画家是在丑化自己。但是,这幅画的确画出了世人对庄子的最大众化、也最庸俗化的想像:庄子悠闲地在古松底下消夏避暑,躺的那张床虽然看似简陋,却是魏晋名士风格的那种特有的简陋,头顶那端的家具器什更分明显出了主人的身份(尽管完全不合于庄子的时代),
      收起|查看大图|向左转|向右转 |转发(6)|收藏|评论(1)2012-3-22 13:31来自新浪微博


      3楼2013-03-28 16:55
      回复
        【第四条】居然还有一名小厮在一旁服侍着,当主人在床上优雅地高卧梦蝶的时候,他只能不那么体面地靠着树干打盹。 ◆◆@熊逸家的窗户假如庄子本人见到这幅《梦蝶图》,或许会认为画家是在丑化自己。但是,这幅画的确画出了世人对庄子的最大众化、也最庸俗化的想像:庄子悠闲地在古松底下消夏避暑,躺的那张床虽然看似简陋,却是魏晋名士风格的那种特有的简陋,头顶那端的家具器什更分明显出了主人的身份(尽管完全不合于庄子的时代),
        收起|查看大图|向左转|向右转| 转发(6)| 评论(1)2012-3-22 13:31来自新浪微博 |转发(1)|收藏|评论2012-3-22 13:32来自新浪微博


        4楼2013-03-28 16:56
        回复
          【第六条】如此这般的“逍遥游”的确令人称羡。//@熊逸书摘: 从画面里,我们当然看到了庄子的无忧无虑,但同时也看到了这无忧无虑完全是建立在有钱有闲的基础上,当然,还要有身份,有品位。//@熊逸书摘: 居然还有一名小厮在一旁服侍着,当主人在床上优雅地高卧梦蝶的时候,他只能不那么体面地靠着树干打盹。 ◆◆@熊逸家的窗户假如庄子本人见到这幅《梦蝶图》,或许会认为画家是在丑化自己。但是,这幅画的确画出了世人对庄子的最大众化、也最庸俗化的想像:庄子悠闲地在古松底下消夏避暑,躺的那张床虽然看似简陋,却是魏晋名士风格的那种特有的简陋,头顶那端的家具器什更分明显出了主人的身份(尽管完全不合于庄子的时代),
          收起|查看大图|向左转|向右转| 转发(6)| 评论(1)2012-3-22 13:31来自新浪微博 |转发|收藏|评论2012-3-22 13:39来自新浪微博


          6楼2013-03-28 16:58
          回复
            【第七条】正如《庄子》对知识阶层的影响一样,所谓“渔隐”,安慰剂的意义远大于实践性。人们也更乐于以一种较易接受的方式追求世外高人式的渔隐生活,譬如仇英的这幅《莲溪渔隐图》,将浓厚的世俗趣味毫不遮掩地写了进来。我们看画面右下角的那些房屋,其排场之大,显然不是庄子心中的渔父该住的地方。
            收起|查看大图|向左转|向右转 |转发(3)|收藏|评论2012-3-23 11:11来自新浪微博


            7楼2013-03-28 16:59
            回复
              【第八条】熊逸《逍遥游》:这世界彻底乱套了呀,西洋列强,东夷悍邻,维新派,革命党,立宪组阁……15年前的王先谦或许没有想到,那个实实在在而又虚无缥缈的道统终于不是自己能够捍卫得住的,甚至有一天还要亲眼看着它分崩离析,轰然倒塌,而那部曾为他深深鄙夷的《庄子》却意想不到地变成了他最后的精神家园。
              收起|查看大图|向左转|向右转 |转发(6)|收藏|评论2012-3-26 13:44来自新浪微博


              8楼2013-03-28 17:00
              回复
                【第十条】这几天,大家在讨论“我们为什么做不了程雨城”,熊逸说:“连我都做不了程雨城,你们就别想了。”这真让人绝望,因为大家一致认为,熊逸是距离程雨城最近的人。熊逸反问说:“距离万岁最近的是九千岁,可九千岁能当万岁吗?那件最重要的东西九千岁永远都没有。” |转发(3)|收藏|评论(3)2012-3-27 16:14来自新浪微博


                10楼2013-03-28 17:01
                回复
                  【第十一条】刚刚我告诉熊逸,为了提高转发率,他应该多评论当红时事。熊逸说:“我不看电视不看报,不关心时事。你发现一个规律吗:喜欢读近现代史的人普遍很现实,很功利,喜欢读古代史的人大多有逃避现实的倾向?了解一个人最便捷的方式就是看他的书单。”我说:“你果然脱离现实,很多人家里连书架都没有。” |转发(3)|收藏|评论(1)2012-3-28 12:03来自新浪微博


                  11楼2013-03-28 17:02
                  回复
                    【第十二条】大家好,我是熊逸,好熊熊逸,一头真正的好熊。被拉来发发言,可是也没什么想说的,回答几个问题好了。一直有人问我:“听说你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组人?”好吧,我来回答一下:“我也听说了,是有这种说法。”还有人问:“苏缨到底是你的什么人?”微博有字数限制,明天再说。 |转发(2)|收藏|评论(2)2012-3-29 13:47来自新浪微博


                    12楼2013-03-28 17:03
                    回复
                      【第十三条】我是熊逸,又被拉来微博,唉,还是有点烦人的。今天回答我和苏缨的关系问题。我们的关系是:“正当关系,有点沾亲带故。”我以前帮她发过帖,出于开玩笑的心理冒充过她,让她耿耿于怀。苏缨的文字偏感性,很文艺,我的文字偏理性,重分析推理,所以我们彼此不很欣赏,有时候还会斗斗嘴。 |转发(4)|收藏|评论(2)2012-3-30 14:17来自新浪微博


                      13楼2013-03-28 17:03
                      回复
                        【第十四条】熊逸《春秋大义》:历史上的“国家”是一个充满歧意的概念。在某种程度上,国家具有和所谓天神相同的属性:被人类自己所创造,又被人类自己所服从,并且,正如祭司们自称在人间代行天神的旨意,统治者们也会自称代表国家的利益,而真正的获益者却往往只是这些“代理人”自己。 |转发(15)|收藏|评论(5)2012-3-31 17:36来自新浪微博


                        14楼2013-03-28 17:04
                        回复
                          【第十五条】人们忘记了国家本该只是一件工具,却满怀激情地把它当作目的本身。 ◆◆@熊逸家的窗户熊逸《春秋大义》:历史上的“国家”是一个充满歧意的概念。在某种程度上,国家具有和所谓天神相同的属性:被人类自己所创造,又被人类自己所服从,并且,正如祭司们自称在人间代行天神的旨意,统治者们也会自称代表国家的利益,而真正的获益者却往往只是这些“代理人”自己。| 转发(15)| 评论(5)2012-3-31 17:36来自新浪微博 |转发(7)|收藏|评论(3)2012-3-31 17:37来自新浪微博


                          15楼2013-03-28 17:05
                          回复
                            【第十六条】出版社为了宣传,帮我开了这个微博,我也只好常来尽尽义务。今天就说说这个微博宣传的话题吧。这些年来,总有人说我的书之所以卖不动,就是因为缺乏宣传。但我觉得不是,我的书从本质上就不是能被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何况从小学开始我就是边缘人士了。当有人花力气宣传我的书的时候,我总会有愧疚感。 |转发(4)|收藏|评论(12)2012-3-31 21:58来自新浪微博


                            16楼2013-03-28 17:06
                            回复
                              【第十七条】“有什么新鲜事想告诉大家?”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如果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就意味着我们有可能掌握预知能力。但是,可以准确预见事情的结局却无力改变,也明知道无力改变,这是很让人恼火的。岁数越大,读书越多,这种恼火也就越多。 |转发(10)|收藏|评论(11)2012-4-2 23:17来自新浪微博


                              17楼2013-03-28 17: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