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三国志吧 关注:3贴子:41
  • 9回复贴,共1

曹操其人及历史评价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给百度


1楼2007-07-27 22:15回复
    百度大叔,你审核我的东西要那么久吗???
    不就是长了点吗..........


    2楼2007-07-27 22:21
    回复
      第三次在这个主题上发这个贴了啊,百度大叔,再没上,吃不了兜着走
      这次分三次发


      3楼2007-07-27 22:39
      回复
        内容提要:历史上的曹操是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统一中原,实行屯田制,对社会的发展,疆土的巩固,做出了一定贡献。但在《三国演义》和戏曲舞台上的曹操,由于受正统观念的影响,把他写成了一个篡夺汉室天下的奸臣。对曹操的评价众说不一。应将历史上的曹操与文学作品中的曹操区分开来。无所谓“翻案”,向来人们的观点就不一样,无需统一,也不可能统一。
          
          关健词:历史曹操 小说、戏剧曹操 曹操评价
          
          关于曹操,在《后汉书》、《三国志》等史书中都有他的传记。他是个聪明机智,很有才干,一生做了许多大事的人。但由于小说《三国演义》在民间的广泛流传,人们把小说中的曹操当成了历史上的曹操,一提起曹操就认为他是个奸诈、狡猾、阴险的人物。这是很不应该的。我认为研究三国的历史也好,小说《三国演义》也好,首先应该把历史上的曹操和小说、戏剧舞台上的曹操区分开来,还历史上曹操的本来面目。
          


        4楼2007-07-27 22:39
        回复
          曹操非凡的军事才能是有史可查的。他征徐州、征乌桓都取得了胜利。就是赤壁之战曹操虽以失败告终,但在战争的前一阶段,曹操的努力不仅是仍占上风,而且是锐不可挡的。曹操的最后失败,完全是应了“骄兵必败”之说、曹操平定北方之后,建安十三年七月南征刘表。刘表病逝,其子刘琮举荆州之众投降。这时,官渡之后投奔刘表的刘备驻军于樊城。听说刘琮投降便率军向江陵撤退。江陵为荆州重镇,曹操怕江陵落刘备之手,遂亲率五千军从襄阳疾驰二百里,在当阳长坂坡将刘备赶上,击败刘备,随后占领江陵。曹操南下的大军始终是节节胜利的。但由于小说、戏曲“尊刘贬曹”的正统现念的宣传,人们只知道长坂坡赵云的英勇顽强,当阳桥(小说中是长坂桥)张飞的英雄,曹操己成为英雄人物的陪衬。实际上,我们如果稍加分析,就可以看出曹操在军事上所取得的成就。他应该是我国历史上为教不多的具有非凡才能的军事家。
            
            “曹操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7)”他与其子曹丕、曹植在中国文学史上并称为“三曹”。“曹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又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拓者。他一方面凭借政治上的领导地位,广泛地搜罗文士,造成了‘彬彬之盛’的建安文学之局面;另一方面用自己富有创造性的作品开创文学上的新风气。(8)”曹操的文学创作以诗歌最为著名,内容多为描写亲身经历的战争生活。其中有不少感时之作,反映了汉末社会的动乱和人民生活的困苦,这类五言诗,其有“诗史”的性质。其著名诗篇有《短歌行》、《苦寒行》、《篙里行》、《观沦海》、《龟虽寿》等。像其中的《短歌行》,写出了作为建安时代的政治人物曹操的复杂心情和深沉感概。全诗笔调低回沉郁,“体现了建安文学‘志深笔长,梗概多气’的特色。同时,全诗声音铿锵,换韵自由,袭用《诗经》原句,不着痕迹(9)”、另一首《观沧海》,通过作者亲临东海观潮的感受,表现了其暮年的壮阔胸怀。词中描写了山海间万物的繁茂和萧瑟秋风中呈现出的大海洪波,那天水相连,波澜壮阔的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吞含日月,孕育星辰的伟大气势;浩浩荡荡,无边无际的伟大场面,真是壮观极了。日月星辰都在他的怀抱之中,如此恢宏、壮丽的意境实在是令人赞叹。《龟虽寿》直接抒发了诗人的胸怀,节奏急促,顿挫分明。词中从正反两方面咏叹了自然界不可抗据的客观规律,发出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誓言。
            
            曹操虽为封建政治集团的统治者,但他必竟亲历了时代的战乱,感受了征战之苦,目赌了战争所造成的土地荒芜,人民流离失所。这种感情在他的诗中亦有反映,像《苦寒行》、《嵩里行》都描写了征战之苦。《嵩里行》中写道:“铠甲生饥虱,万姓以死亡。白甘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真实地反映了战乱所造成的苦难,被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10)”。曹操的文章虽不及诗之名气大,但亦有华章。汉代散文多受辞赋影响,趋向骈偶化,各种题材的文章也多形成了一定的格式。曹操的文章不落俗套,不受束搏,只重视表现自己的思想,语言简洁朴素,有自己的鲜明个性,像《让县自明本志令》、《祭故太尉桥玄文》等都是用简朴的文笔把自己要说的话写出来,无做作雕饰之辞,其有政治家的雄伟气势和斗争锋芒。
            


          7楼2007-07-27 22:40
          回复
              
              但最能表现刘备是个好人的,还是人们常提到的“三让徐州”、“携民渡江”这些生动故事。在这两个情节中,作家浓墨重彩的描写了刘备的高尚品德。陶谦被曹操围攻,玄德带兵往救。“陶谦见玄德仪表轩昂,语言豁达,心中大喜,使命糜竺取徐州牌印,让与玄德。玄德愕然曰‘公何意也?' 谦曰:‘今天下扰乱,王纲不振,公乃汉室皇亲,正当力扶社稷。老夫年迈无能,情愿将徐州相让。”“玄德离席再拜曰:‘刘备虽汉朝苗裔,功微德薄,为平原相恐不称职…… ”刘备坚决不受。退曹兵后,“谦延玄德于上座,拱手对众曰:‘老夫年迈,二子不才,不堪国家重任。刘公乃帝室之胄,德广才高;可领徐州,老夫情愿乞闲养病。’玄德曰:‘孔文举令备来救徐州,为义也。今无端据为己有之,天下将以备为不义人矣。’”糜竺、陈登虽在旁相劝,陶谦推让再三,刘备只是不受。直至陶谦病危相托,徐州百桂拥府前哭拜挽留,玄德乃许权领徐州事。(15)作家在小说中极力渲染了刘备的仁德、谦让。再有“刘玄德携民渡江”中描写刘备撤离樊城时,“玄德同行军民十余万,大小车数千辆,挑担背负者不计其数。”“扶老携幼,将男带女,滚滚渡河,两岸哭声不绝。玄德于船上望见,大恸曰:‘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难,吾何生哉!’欲投江而死,左右急救止。(16)”小说中这些描写虽史书中亦有记载,但也不乏添枝加叶之处。从作家的写作态度来看,是在极力赞美刘备的仁德。与描写曹操的态度比较,便可鲜明地感受到小说中“尊刘贬曹”的政治立场。
              


            9楼2007-07-27 22:41
            回复
              如何评价曹操的是是非非
                
                历史上的曹操与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曹操确实是不一样的。但因为小说流传广泛,易于为人们所接受,“容易招人误会,因为中间所叙的事情,有七分是实的,三分是虚的。帷其实多虚少,所以人们或不免信虚者为真。”(21)比如王渔洋引“落凤坡”入诗的事,已成为笑柄。学者尚且如此,更何况一般百挂。因此,一些学者便主张应为曹操翻案。
                
                1959年5月15日,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在《光明日报》上发表文章指出:“应该替曹操恢复名誉”。他谈到曹操不仅是三国时期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在整个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他也是杰出的政治人物。但是由于《三国演义》的宣传,曹操却长期被当作奸贼遭到人们的漫骂。这是不公平的。他说《三国演义》的作者为宣传封建正统的历史观,就肆意歪曲历史,贬斥曹操,把三国的历史写成了滑稽剧,而后人又把他写的滑稽剧当成了三国的历史。郭沫若也接连发表文章,指出曹操应该被称为民族英雄。但《三国演义》流传于世后,“差不多连三岁的小孩子都把曹操当成坏人,当成一个粉脸的奸臣,实在是历史上的一大歪曲。”(22)郭沫若在他著名的《替曹操翻案》一文中还说:“《三国演义》是一部好书,我并不否认;但它所反映的是封建意识,我们更没有办法来否认”。但今天的时代变了,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历史和历史人物。
                
                谈到郭沫若为曹操翻案的著作,他虽写了一些理论方面的文章,但最能表现他为曹操翻案思想的是他的五幕历史剧《蔡文姬》。郭沫若本人在《蔡文姬》的《序》中曾说,他写《蔡文姬》主要“就是替曹操翻案”,他在剧中也确实以他多年对历史的研究所掌握的材料,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曹操。剧中的曹操是个民族英雄,翻了小说和戏曲舞台上曹操的案。首先在人物扮相上,《蔡文姬》中的曹操是个英俊小生,再不是戏曲中狡猾、奸诈、凶狠的一个大白脸,表演上也充分显示出他潇洒、气魄有作为的汉丞相的形象。他统一安定了北方,派董祀、周近去匈奴,迎接因战乱而流落异国他乡十二载的蔡文姬,回中原整理其父蔡邕的著作,参加编纂国史。这一举动,一者说明在曹操的治理下中原是安定的、富庶的;二者这迎接蔡文姬回国修史的本身也是一番宏图大业。在剧的一开始,所描写的迎接蔡文姬的形式是充分说理的,对待匈奴的态度是友好的(给匈奴单于带去了许多礼物),而不是凭借汉朝的强权政治和军事武功,让人感到曹丞相是个政治开明的伟大人物。在蔡文姬一时难以割舍与左贤王和两个孩子的感情,周近做她的说服工作,向她宣传中原地区在曹操治理下的盛世,赞美曹操时说:“他(指曹操)的那一双眼睛炯炯有神,你如果立在他的面前,就好像自己的心肝五脏都被他看透了一样呵。”他有“以天下之忧而忧,以天下之乐而乐”的宽阔胸怀,能关心人民的疾苦,实行开明政治。董祀亦说:“他(指曹操)锄豪强,抑兼并,济贫弱,兴屯田,使流离失所的农民重新安定下来,使纷纷扰攘的天下重新呈现出太平的景象。”《蔡文姬》中还描写了曹操处事的大度,能容忍,赏罚分明。他遇事能“当机立断,执法如山,只要你一有错处,他是丝毫也不容恕的。就是自己的儿女,他也要加以处分。(23)”剧中当他偏听了一面之辞,说董祀在迎蔡文姬归来的途中有“行为不轨”之事,他便要判董祀死别。但当后来听蔡文姬讲董祀是在作她的思想工作时,他能知错就改,不仅收回了成命,还将董祀晋升为典农中郎将,并从中作伐让董祀与蔡文姬结成婚姻。同时还描写了曹操能任人为贤,广罗人才为国家所用。周近说他手下猛将如云,谋士如雨,“他们都是一些了不起的人,他们对于曹丞相都是心悦诚服的”,“曹丞相能够用人,就是他的一项大本领。什么人在他的手下都可以发挥自己的才智。”
                
                在郭沫若的笔下,曹操还是个多才多艺的人,能写诗,会下棋,亦能骑马围猎。他还有平民的风度,平易近人、生活检朴,一条被子盖了几十年。剧中还专门安排了一个他与妻子一道补被子的场面,并感慨地说:“天下人好多人都没有被子盖!”这里对曹操的评价该是多么崇高啊!
              


              11楼2007-07-27 22:41
              回复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郭沫若对曹操这个人物的认识和评价。
                  
                  但随着讨论问题的深入,也涉及到许多具体问题。由于这些都是学术问题,各家各持己见,也无法统一。(一)如果郭沫若等人替曹操翻案的观点成立,是不是因此就要否定小说《三国演义》和戏剧舞台上的曹操呢?有的人认为不能将文艺作品中的人物与历史上的曹操等同起来。小说和戏曲舞台上的曹操是作家表现作品主题的材料,史书上记载的曹操才是真正的曹操。《三国演义》中所写的曹操是个“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狡猾、奸诈、暴虐,甚至无端杀人的反面典型;而戏曲舞台上的白脸曹操是个有专门扮相、专门服装道具,有专门剧目、有专门演员扮演,在中国戏曲舞台上演了几百年的戏曲人物。我们想,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和戏曲舞台上的曹操都是不可改变的,也是任何人改变不了的。我认为搞学术研究的就是要做这样一项工作,让人民群众逐渐把这两个曹操区别开来。有人要改变文艺作品中的曹操形象也是没有必要的。况且文艺作品中的曹操高度概括了封建统治阶级的阶级本性,如果从艺术典型的角度来看,《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和戏曲舞台上的许多演员所创造的曹操都是相当成功的,为什么非要消毁或改变这个艺术典型呢?(二)有的人认为历史上的曹操也有两面性。曹操在统一中国,结束战乱,抵御外族入侵,抑制豪强兼并,对于民族的发展,疆土的巩固,他都是做出了一定贡献的。但他又毕竟是统治阶级中的人物,在他身上又始终具有统治阶级的那种自私、利己、狡诈、凶残的性格特征。历史上的曹操是个性格复杂而又丰富的人物,只强调他的功绩方面,或只强调他的罪恶方面,都不是全面的评价曹操。我想,我们应该有个全面看问题的观点。郭沫若写的《蔡文姬》虽然在当时已公开演出,但有的学者却认为那仅是一家之言。比如曹操在舞台上补被子,很多人看过后便不能接受。做为汉丞相的曹操,一个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怎么能盖补过的被子呢?
                  
                  至于近年来又有人创造新的曹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文化思想十分活跃,各种风格流派、各种政治观点的作品大量涌现。衣连友、金志隆曾创造了曹操三部曲,名为《乱世袅雄》。第一部描写的是从曹操初登仕途到汉献帝迁都许昌,是一反历来文艺作品中“贬曹”的观点,创造了一个叱咤风云,扭转乾坤的英雄人物的曹操。
                  
                  我想这是作者的个人自由,任何人都有权发表自己的意见,但却无权干涉作家的创作观点。我们每个人同意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应该把它看作是百花园中的一花。这个曹操再不是奸贼,而是匡扶汉朝的忠臣。书中第三十八回写荀彧劝说泰山太守应劭迎曹操入主州事,共破黄巾时有一段话说:“曹操虽为宦竖后裔,然棒杀蹇恽、屑小敛迹;荡平济南,朝廷嘉许;献刀刺卓,忠义可钦;首倡义军讨卓,天下莫不响应;血战荥阳中箭,讨逆之心未泯……这桩桩件件,并皆为国为民,匡扶汉室之举!试问朝廷大臣,成千上万,牧守县令数以万计,谁个不食汉禄?谁个不被皇恩?谁又能似曹公如此忠肝义胆?”此处陈述的桩桩件件都是曹操的功绩,都是曹操匡扶汉室之举。后来献帝遇急难,袁绍和众诸侯不肯发兵救驾,只有曹操不顾自己的安危,率军星夜兼程,前往救驾。他先派铁骑兵抄近路火速护驾,接着又分两拨步兵随后接应。将献帝接入洛阳后,又调兵卒整修殿宇,安置百官,从军中拨粮,供应朝廷之需;后又在许昌修建都城,楼台画阁,锦衣玉食,不使献帝缺乏,使朝廷亦有新气象。感动得献帝称赞说:“曹将军真社稷之臣也!”
                  
                  此外尚有写曹操心忧万民之处。他为济南相,见连天阴雨,城中积水成灾,疫病流行。他访察民情,设法清除水中障碍,排除城中积水,使百姓解除水患之苦。曹操为救济灾民,还矫诏放粮,众百姓跪地,口中称道:“曹老爷恩重如山,小民给你老人家叩头,愿你老人家福寿无边!(25)”《乱世袅雄》中的曹操形象又有别于郭沫若《蔡文姬》中的曹操,可能亦有一定的历史根据。但我认为只能把他作为一个艺术形象去认识,也完全不必追究其历史真实与否。实际上,几百年来,人们对曹操的评价始终是意见不一、明代就有王济的杂剧《连环记》,写曹操借献宝剑行刺董卓,表现他见义勇为,为国除奸的气概。还有明代陈与郊的《文姬入塞》,清人南山逸史的《中郎女》和曹寅的《续琵琶记》,都写曹操用重金派专史往匈奴赎回流落北国多年的蔡文姬,让她继承父志续写国史。这无疑也是赞扬曹操的爱惜人才,重视修史著书。因此,今天人们写小说,评价曹操已并不新奇。关于曹操的是是非非,恐怕是再过上几十年,几百年意见也是不会统一的。
                  


                12楼2007-07-27 22:41
                回复
                  注释:
                    
                    (1)(2)(3)(5)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4)(19)(20)卢盛江《闲话真假三国》,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6)(7)黎虎主编《中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9)刘人杰《中国文学史》,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年版。
                    (10)钟惺《古诗归》。
                    (11)《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
                    (12)(14)(15)(16)张国光等校订整理《文史对照插图本<三国演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13)转引自张国光等校订整理《文史对照插图本<三国演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17)陈寿《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18)王平《清代小说的禁毁与传播》,《光明日报》2000年5月15日。
                    (21)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
                    (22)(25)转引自卢盛江《闲话真假三国》,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3)(24)郭沫若《蔡文姬》。


                  13楼2007-07-27 22:41
                  回复
                    终于发完了............
                    分成了好几次


                    14楼2007-07-27 22: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