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吧 关注:28,501贴子:556,425

请问,这个字是错别字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汉服吧发了这个帖子被系统删除了,我再到这里来向诸位请教:
我是在昨天发帖子的时候突然想起的,“帖子”的“帖”,到底应该怎么写?照理说是“帖”,但现在很多都写出“贴”,比如百度的“贴吧”,比较规范的写法是什么?百度错了没有?请教!!!


1楼2007-08-16 11:50回复
    • 202.116.183.*
    百度错了


    2楼2007-08-16 11:57
    回复
      大家在一个“错别字吧”里呆了这么长时间,怎么没人发现?如果百度将错就错,既损害了汉字的规范性和权威性,又会误人子弟


      3楼2007-08-16 12:01
      回复
        • 202.116.183.*
        已经几年了。因为毕竟势力大,国家语言单位也不好说什么


        4楼2007-08-16 12:04
        回复
          • 219.152.41.*
          “百度贴吧”的“贴”字应该是作为动词讲的吧...


          5楼2007-08-16 13:48
          回复
            • 202.116.189.*
            那“贴子”呢


            6楼2007-08-16 13:51
            回复
              那么,酒吧、网吧作何解释?“帖”字在此处当然是名词无疑了


              7楼2007-08-16 13:51
              回复
                • 202.103.216.*
                还真未注意到..


                8楼2007-08-16 13:56
                回复
                  所以,为了规范汉字的话,我认为,“贴吧”应该改为“帖吧”!


                  9楼2007-08-16 14:09
                  回复
                    对,帖子,不应是 贴子。
                    贴吧到可不必改!


                    10楼2007-08-16 15:03
                    回复
                      • 211.139.151.*
                      通假字!就如:不亦说乎?"说"通"悦"一样!


                      11楼2007-08-16 15:09
                      回复
                        • 58.247.254.*
                        通假字在古汉语中还说得过去,当时的人都是靠手抄来记录和复制文本的,自然会有手误。但慢慢的,必然要规范,就像现在就不能再用“说”字来通假“悦”字,“说”就是“说”,“悦”就是“悦”,“说话”不能写出“悦话”,“喜悦”不能写成“喜说”,不可以混淆了啊


                        12楼2007-08-16 15:16
                        回复
                          通假多是古音通假,因形近而通假的在少数吧?另抄录有误似乎不能算通假


                          13楼2007-08-16 16:00
                          回复
                            关于通假字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狭义的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为长期工。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同一个意思,不同的写法。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说”与“悦”;如“蚤”与“早”;如“当”与“倘”。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祸首之一。

                            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中的“惠”是“慧”的通假字,是“智慧”的意思。

                            通假字的成因

                            古人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哪个意思还在形成过程中,没有一定规律,既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时代越后的文章,通假字越少,反之,通假字越多。 
                            古人在做记录时,一时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别字代替,清代的赵翼在《陔余丛考》一书中指出:“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第一个人这样写固然是前面所说的写了白字,但后人都这样效仿以后,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 
                            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古书几乎都被烧光,到汉代,相当部分书籍都是凭一些读书人的背诵、记忆重新写出来,“著之竹帛”。由于当时背诵者只记住个读音,未记住其字形,书写者往往会因方言的差异或其文化程度的影响导致记录时将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 
                            古人认为语言凭借声音而存在,强调既有此音,即表此义,闻者听音则知义,因而古人在记录时往往依据声音来记录。清代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经义述闻》就这样说“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

                            与假借字的分别

                            有人常把通假字与六书中的“假借字”相混。严格来说,通假字是指本有其字的替代,例如上述例子中,本来已有“慧”字,但却以“惠”字临时替代。而六书的的假借字则是本无其字,因为要创制新字较麻烦或为免使字数大量增加,而采用同音或近音字表达那种意思,例如“自”字本义是鼻子,因同音关系,借来表示“自己”之意,这是六书中的假借。

                            即使在古人的训诂解说中,也有时会把两个名称相混。读者应按其上文下理,或按文字学知识,小心判别。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通假字本质上不属于错字或别字,属于正常的文言现象。


                            14楼2007-08-16 16:30
                            回复
                              用错的人多了,就是正确的


                              IP属地:江苏15楼2007-08-16 16: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