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清凉道场吧 关注:147贴子:252
  • 10回复贴,共1

【真想解脱必修】修行第四步:出离心之重要性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祈竹仁宝哲: 甘露心华--菩提道次第论《道之三主要》释义
正宗分开示
  本论中之正宗分共有十一偈,分为有关出离心、有关菩提心及有关正见的三个小部份。 出离心开示
  在这章题下,一共有三偈共十二句开示,分别为讲解出解之重性、如何修出离心及生起了出离心之准则。
出离心之重要性
  有关这个环节,宗喀巴大师写了以下之偈句:
  无出离心无息灭 希求有海乐方法
  由贪有乐缚众生 故先寻求出离心


1楼2013-08-21 09:17回复
      培养出离心的方法在下一偈中:
    如何修出离心
      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下士道的部份开示息灭对今生福乐之执恋之方法,在中士道中则开示如何息息灭对未来生及整个轮回之福乐的执恋。这两点在〈道次三主要〉中,却是以一偈之形式连在一起讲授的。'暇满难得寿无常…' 四句中的首二句是呼应下士道的发心及修持,尾二句呼应中士道的发心与修持。
      暇满难得寿无常 修习能除此生欲
      如上所说,这两句是相应〈菩提道次第广论〉中的下士道的,主要是教授离弃对今生欲乐之希求的方法。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你应禅参你所具备的八种 "有暇"及十种"圆满",再要禅参生死无常的道理,这样便能息退对今生欲乐的希求了!'。要认真修行的人,必须先具备人身及暇满难遇之强烈觉受及生死无常之证悟,否则所修的法必定属于清净的佛法修持,这里所说的'禅参',不是指单单领会明白,而指不断于心中熟习禅思,至令其与心念融合为一体。单单要领会其中意思,一点也不离;若要令其与心合一而念念不忘,则非恒常的串习不能成。


    3楼2013-08-21 09:19
    回复
        有关'有暇'及'圆满',我们刚才已说了一遍,现在说一下如何在念中禅参它们的希有难遇。
        我们要在念中思惟:'如果我生于地狱中,便会日夜受着不可忍受之极大痛苦,片刻不得休息。在人间,即使我只被针刺了一下,亦已痛不欲生,只会念痛苦而把修持抛诸脑后,何况在地狱中呢?如果我生于地狱,肯定不会修持佛法,只会在受着无比及无休止的痛苦。但因着过往的善因,我现在并不在地狱中,这是何等的大幸!'。大家不要只限于听一遍这些内容。这些内容谁都懂,但却不多人有所觉受!必须好好地去在念中禅思至生起觉受方会有用!我们大家都想成为'上根',大家都只要修本尊观,但事实上修观自己是地狱道的众生或许更有益处!如果缺乏道之三主要,单单观自身为本尊及身处净土,又有何用处呢?反过来说,如果好好地观身处地狱及其它恶道中,若修至生起觉受,肯定会怕因果及三恶道,这自然会成为清净而努力地修持之原动力,而且更是极为有力的推动。
        我们再要禅思:'在饿鬼道中,点滴饮食皆不能得,即使见到食物,也因一己业力而不得进食,这样的痛苦要忍忍受很多劫之长时间。现在生于人间的我,即使一天不食而不能忍受,在饥渴时更从不会思念修持佛法。如果我生于饿鬼道中,肯定是更加不可能修持佛法的了,只会日夜在疯狂寻找饮食品。我现在生而为人,是由于过往的善因,这是何其大幸!'。大家如果禁食一两天,便会领会饥渴之痛苦,但这与饿鬼道的痛苦是完全及不上的。事实上,有些鬼道众生并不是饥渴的,而且还有些财力及神通,但一般的绝大部份饿鬼道众生是如上述般悲惨的。
        有关畜牲道,我们禅参:'畜牲连一句咒语也不明白,连最小的善行也不会作,如何会有得脱恶道的机会呢?可幸我因过往业力而并不身处畜牲道中!'。
        有关以上三恶道,大家不是以看另一个众生的角度去研究,要的确在心中观想自己便是在体验它们的处境,否则你的禅参是没有效用的。


      4楼2013-08-21 09:23
      回复
          天界的众生福乐极大,并没有明显的痛苦,但却没有修持佛法的机会,又因福乐极大而不易生出出离心及悲心等,所以其道并不利于修行。以世俗福乐的角度说,天界众生比人间众生更为享受;但由修持的角度看,人间远比天界更为利于修持及成就,所以我们并不发愿生于天界。大家都读过〈般若心经〉,经里面提及一位名叫'舍利子'的圣者,他是佛陀的一位大弟子。舍利子有一个俗家弟子,这弟子对佛法及对其师父舍利子是极为尊敬的。这弟子位高权重,出入都坐在大象上,但若在路上碰到他的师父,他却会不顾仪态地连跌带滚地马上下地顶礼,所以大家都说他的敬师及敬法态度是最上乘的。在他死后,他生于三十三天中,舍利子便以神通往天界找他,本想为他开示佛法的。但天界的欲乐实在太大了,这个弟子见到了他曾至为敬重的恩师时,只在一刹那间停止享乐,向恩师举起一个指头致敬,然后便又专注于正在享受的玩乐中了。这样的一个好弟子,在生于天界后却变得如此不堪,如果是你我一辈,则更加不可能面对这些天界欲乐而仍能记得修持了。即使若有天界众生有少许修持的心,他们仍不易真正精进修持,因为他们缺乏了修持的推动力--出离心。要生出出离心,必须先得见苦而生厌,但天界众生并不见苦,所以不易生出厌离轮回的心。在他们见到苦时,也已太迟了。由于天界转生耗尽了福报及过往善因,绝大部份的天界众生在命终后都直下三恶道中,久久不得生于善道。以上乃欲界天的情况。在无色界天中,则更加不利于修持。在众生生于无色界天时,他们在受生时生起一念:'现在我生于无色界天中。',在福报尽时,他们又生一念:'现在我跌出无色界天了。',在此二念之间的无量劫中,他们是不起一念地住于定中的。很多外道所修禅定,便是生于无色界天的因,仅此而已!但他们却以为这种禅乐定境是最高境界,以为这就是恒久的解脱无苦之境。在达到目的后,这些外道修定者就以为已达最究竟的境界,在住定无量劫后,在福报用尽而离开无色界定的一刹,他们会心生怨恨,认为'解脱'是假的,误以为世上根本没有'解脱'这一回事,然后便生于三恶道中去了。因于曾在无量劫中住于苂念定中,更因临转生前的生起'解脱为假说'之邪见,他们会在无量生中生为愚痴。所以,生于无色界天的众生亦无修持之机会,而且未来生多是悲惨的。偶尔会有诸佛以神通力化出天乐等,令他们出定而为他们说法,除了这些特别情况外,他们并无修持或学法之机会。我们要心想:'可幸地,我因着过往善因之力,现在并非生于天界。'。
          即使生于人间,若我们生在原始的地方,则只会懂得维生,哪里会有修学佛法的机会呢?所以我们要禅思:'可幸地我因迥往的善因之力,现在并非生于边地。'。
          即使生于人间,若我们有眼盲、耳聋等缺陷,则仍然是不可能修学佛法的,所以我们又参想:'可幸地我因过往善因,现在并非如此!'。
          有些人是天生具有邪见的,这是因为过往的不善业所致。他们不易生出对因果、三宝等的敬信心。我们参思:'可幸地我并非生为邪见的人!'。
          即使具备了上述七种'有暇',但若未值佛陀示现于世,则仍然不会遇上佛法。我们现已遇上佛法,所以才有修持之机会,所以也要思惟:'能遇上佛出生于世,是何其大幸呢!'。


        5楼2013-08-21 09:24
        回复
            以上为思惟禅参八种'有暇'之方法,现在讲述如何思惟十种'圆满':
            如果没有人身,我们不可能作修持,所以我们先要禅思生为人身的可贵性。有关这一种圆满,事实上在八'有暇'中已同时涵括了。
            我们再想,若得人身而没有智力,则亦不能修持,所以具有智力是十分可贵的修持条件。
            即使生于人间又具有智力,但若并不生于有佛法的地方,则仍是不可能修持,所以我们要庆幸能生于有佛法之地方。所谓'有佛法的地方',是指有四众弟子之国土,它有一定的定义。
            我们也要禅思自己未曾作五无间罪之可幸,否则就不易修持了。曾自作或叫他人作五无间罪的人,是很难得到佛法上的成就的,因为其罪业力实在太重了。 '五无间罪'是指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及破和合僧,衲估计大家恐怕未至于在此生中曾造下这些极重罪业吧?
            我们又要禅思自己现在对佛法生信之可幸。如果并未对佛法生信,是不可能修持的。有关这一个'圆满',有些论著认为是狭义地指对戒律生信,但一般上这是指对整个三藏佛法生起信心。
            第六点是要参思我们幸而生于佛已出世之时代。诸佛是恒常存在的,但因着众生各别之因缘,佛会示现出世及入灭的情况。严格地说,我们并不完全具有这一种'圆满',但世上仍有很多明师住世,所以我们尚可说是近乎具备了'佛已出世'之'圆满'。
            第七是禅参思惟遇上了佛已说法的时代之可幸。大家不要以为所有示现的佛都会说法,这可是要看当时众生之因缘的,但我们世界中的释迦如来在二千多年前已说法。虽然我们未真正遇上佛陀说法之年代,但我们有师长的开示,所以勉强地也可算是具有这一种'圆满'。
            第八种'圆满'是'法乃住世',这是指世上仍有佛法正弘扬。单只有佛经或有人说法,并不就是'法仍住世'的定义。必须是清净、无变质及完整的教法及证法仍然弘扬,才可算是符合了'法仍住世'的定义。我们要思惟自己遇上了这一种'圆满'的希有及可幸,这并非指在意念中想一想而止,必须禅参至心中的确生起庆幸自己遇上了如此希有的机缘才可说是'如法'。
            第九'圆满'是值遇世上仍有修持佛法的人之机遇,这是指仍然有人靠修持佛法得成就之意。这些行者是我们榜样,如果他们能做到的事,我们必定也做得来。所以,有这些榜样是修持的人的一个好助缘,我们要思惟自己可幸地生于世上仍有依法修持而得成就之例子的年代。
            最后,我们在念中思惟:'我生于世上仍有慈心的人,否则修行人就难以得到修持之助缘了,我是何等的幸运呢!'。这里所说的'慈心的人',是指施主及任何支持我们修持的人,例如在泰国等地,俗家人每天为僧人备饭,令僧人可以专注于修持生活。如果世上没有这些善人,修行人的日常生活就要位去一定时间了,所以他们是修行人的顺缘,尤其是出家人的修持缘条件。我们要思惟自己生逢世上仍有这些善人的存在之可幸性。
            以上所说的八'有暇'及十'圆满',严格地依定义去说的话,我们其实并不完全具足,但也可说是几乎具足的。在这里(注:法师开示时身在澳洲,当时说法之对像主要为西方僧侣),其实并不可说是'中土'(即'有佛法之地方')。单单有几个和尚和几间小寺院,并不足以符合'中土'的严格定义。但基本上,大部份的'有暇'及'圆满'我们是具备的。在禅参时,我们必须真的去在心内深深思惟这些章题,而不是单单止于明白这些内容。如果心中对'有暇'及'圆满'并未生出珍惜难遇之觉受,单单会背诵它们是毫无意义的。


          6楼2013-08-21 09:25
          回复
              如果我对'暇满'人身的难求生出觉受,便会懂得要善用它。我们还要细思:'怎样才能得到这些条件呢?我们必须做圆满的布施及持戒修行,再配合极强烈的愿力,才能得到这十八种条件。这些因是不容易修成的,所以我现在的有利条件并不是易得的。',如上述地由其因而禅参其难得,从而生起珍惜之心。再由譬喻去细思其希有:'瞎眼的龟在一百年一次的浮上海面时,恰巧碰到在无边海洋上飘浮的金环,这是何等小的渺茫机会!如果想再过一次,是绝对不可能的!但我现在具有的修行条件,却是比这种机会更加难求!',从而培养珍惜 '暇满'人身的心。最后,还要禅思:'六道之中,生于三恶道的众生多,生善道的少,生于人界的则更少。在人间,能遇佛法及有齐十八种条件的人是更少的。'。总而言之,我们必须详参十八种因缘之可贵之处,并由其成因难作、其本质为希有及其希有性之譬喻,达至对其珍惜之觉受。
              我们在过往生中,不知花了多少心血去制造善因,才能令我们今天得到'暇满'人身。如果我们在却不善用它,就似是辛苦赚来的钱现在却白白花费,日后若要再做生意时就没有资本了!思惟'暇满'是对治懒散的良法。只要真的生出觉受,自然便不敢浪费人生于世俗的事业上,所以它是一个很有推动力量的法门。在成佛之道路上,除了先要依止明师之外,禅参'暇满'是修持的首步。如果没有对'暇满'生起觉受,就没有甚么修持可言了。
              在对'暇满'生起觉受后,我们应进而禅参'死无常'的教法。世上的人都不喜欢谈及死亡,为甚么修行人要念死呢?因为它是极有力量的,能够令行者真正入于修行之门及推动我们修持至全终成佛。


            7楼2013-08-21 09:26
            回复
                然后我们参思第二根,即'死期是不定的'。
                (一)我们如果能够断定死期,尚可以计划一下,先做好世俗的事,然后才慢慢修持。但死期却是不同的,没有人能预知死期。很多比你年青的人早已死了。在医院,每天都有年青人死去,他们在昨天还是与你一样的满胸壮志,准备做这个做那个事,今天却已不在人世了。有些人在烧饭期间死去,连一顿饭的时间也没有!有些人在床上计划着未来的二十年,第二天却没有醒过来,就这样死去了。一百个死去的人中,有多少是准备好了的?我们今天有缘坐在一起,在两年后的今天,或许就有些人已不在人世了,是你先去还是衲先去呢?这谁能预知呢!
                (二)利于我们继续活着的顺缘并不多,但有可能致死的因素就比目皆是。任何一种小病都可以致命,乃至外在的天灾人祸无一不能轻易地取去我们的生命。
                (三)我们甚至可能在碰上最微的病痛或意外时死去,或许是一口气转不过来就马上命亡,因为我们的肉身是脆弱的,就好比大海上的一个微不足道之水泡沫一般。
                透过禅参以上三支,我们会生起第二种觉受,即'我必须马上就修持,抓紧时间!',就像是你明知有人会来杀害你,但你不知道杀手何时会来,你自然会抓紧时间把最重要的事马上尽力办一样的道理。如果能生起这种觉受,一切世俗琐事都会变得微不足道,你自然会精进于佛法修持。我们常常都在想:'明天开始我会好好修行。'然后就一天复一天地拖延。事实上,我们根本不知道会先遇上'明天'还是'死神',在'明天'未到以前,或许我们已遇上了死亡。


              9楼2013-08-21 09:31
              回复
                  最后,我们禅参'死时除佛法外无一可以有助于自己',这是第三根。
                  (一)我们穷一生去积集财产,但在死时,这些对我们有甚么作用呢?在命终时,甚么也带不走。即使你现在有吃不完的谷粮,在下一生若投入饿鬼道中,还不是滴水不能得?即使你成为世上最有权富的君皇,在命终时,最大的财富及名利也帮不上忙,随着你上路的只有业力。
                  (二)即使你现在有很多亲友,他们亦帮不上忙。在最后关头,你能依报的只有你自己的修持。
                  (三)我们穷一生悉心照料自己的肉身,对它作最佳的保护,但在最后关头,心是否能帮助我们呢?在命终时,连我们珍爱的身体也要放下,上路的只有自己的心及所伴随的业力。


                10楼2013-08-21 09:32
                回复
                    在西方,很多洋僧尼连穿上僧衣在市集上走动也不敢,觉得被人以奇怪的眼光看着很不是味道。为甚么他们连这最基本的僧戒亦做不到呢?正因为他们的心仍有我见,仍被世间人法所染,所以才会介怀他人的奇异目光。如果具足十秘财,不要说被他人讥笑,即使为了坚持修行及僧戒及被人打死,行者也不会动摇修持的心。在西藏及亚洲,人们都习惯见到僧尼,所以并无甚么大问题存在。在西方,不少人对僧尼投以厌恶或奇异的目光,有很多洋僧尼就因此不敢穿着袈裟,甚至于因此而还俗。衲在西方生活了许多年了,却从未因他人的态度而改穿俗家人的服装。有一次,衲去到全澳洲治安最差的地区,那里有着很多侹视黄种人的份子,还有一批穿皮衣、半个头剃光了、半边头却似是鸡冠、鼻上穿上鼻环的街头青年,他们手拿着刀子看着衲,衲也忍不住好奇地看着他们的头,大概大家都认为对方是奇装异服邑吧!结果大家都笑起来了,最后他们中有好几个还成为了衲的朋友。如果能在心中生出这十秘财,行者是迟早能成就的。西藏有一位称为'密勒日巴'的大师,他正是舍弃现世福乐的一个典范。大师于年青时曾作大恶业行,后生起了出离心,毕生在山洞中苦修,长年吃的只是荨麻草,以致身体变成草绿色,最后大师得到了即身成佛之大成就。大师在快将成就时,有一位商人遇上了身泛绿色的大师,还以为大师是鬼魔!这位商人见到大师衣不蔽体,又没有粮食,所以对大师十分同情,但大师却反而认为商人才是可怜的一方!大师的生活正是'出于人群'、'入于狗伍'及'得到圣位'之写照。


                  12楼2013-08-21 09:34
                  回复
                      业果不虚轮回苦 思维能除后世欲
                      以上二句是相应〈菩提道次第广论〉中的中士道之教法。下士道主要是开示舍离今生欲乐之方法,中士道则教示舍离未来生及轮回之方法。
                      这两句的意思是'借着思惟因果业之定律及生死轮回之苦,行者便能培养出舍离轮回之决心。'换句话说,在参修完'暇满'及'死无常'后,我们必须禅参'因果'及'轮回之苦',以培养真正的出离心。


                    13楼2013-08-21 09:34
                    回复
                        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对这一方面之准则有另一种描述。在该论中,提及一个典故:有一个小孩喜欢食青稞。在饥荒时,其母没有青稞供小孩食用,便给他一些生萝卜,小孩坚拒不食,嚷着要吃青稞,母亲便又用炒萝卜给他吃,小孩仍不肯吃,母亲又再改试煮萝卜、炸萝卜、煎萝卜和萝卜面喂食,小孩仍坚决不肯吃,还说:'妈妈把食物换来换去,但骗不了我,不论你怎么烹饪,我是怎也不会吃萝卜的了!'。同样地,行者对六道之乐苦,上至最高之享受,下至最惨之痛苦,都一律不感丝毫爱恋,而知其本质无非为苦,就像是小孩面对不同煮法之萝卜一样,这就是生出了出离心的描述。
                        大家对以上所说的内容,必须真正地禅参,以令生起觉受。单单明白它们并不足够,必须生起觉受才有效用。有关八有暇、十圆满、死无常、八苦、六苦及因果等,或许大家十年前早已明白,但你有这样的觉受与证悟吗?你的出离心能达到以上四句所说的准则吗?由此可见,单单懂得其意思,甚至能对他人演说其内义,是不是够的。如果你不去禅参其内容至生起证悟与觉受,纵管你能演说三藏十二部佛法,到头来亦只是一事无成,成就还比不上一个痛念生死无常而勤念佛号的文盲老婆婆。
                      【法宝来源】:《甘露心华》--菩提道次第《道之三主要》论释义开示开示宗喀巴大师著作《菩提道次第极略论》,对整个成佛之道有详细讲解。


                      17楼2013-08-21 09: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