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吧 关注:14,064贴子:112,631
  • 6回复贴,共1

[看杜诗,说格律]——借对(1)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曲江
杜甫
朝回日日典春衣, 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 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 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 暂时相赏莫相违。
(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所以借来对数目字"七十"。)
一个词有两个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来与另一词相为对仗,这叫借对。


IP属地:北京1楼2013-10-16 13:50回复
    有兴趣的吧友可以找找杜甫还有哪首诗里有借对的。


    IP属地:北京2楼2013-10-16 13:52
    回复
      江南逢李龟年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3-10-16 17:52
      回复
        杜甫巧妙地使用借对即沈德潜所谓“真假对”),借“竹叶青”酒的“竹叶”二字与“菊花”相对,“萧散不为绳墨所窘”(《诗人玉屑》),被称为杜律的创格。




        《九日》杜甫唐诗 鉴赏


          九日  杜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  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  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  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  干戈衰谢两相催!
          杜甫诗鉴赏
          此诗是大历二年(767)重九日杜甫在夔州登高之作。诗人回溯两年来客寓夔州的现实,抒写自己九月九日重阳登高的感慨。  首联表现了诗人浓烈的生活情趣。诗人客居异乡,重阳到来,一时兴致勃发,抱病登台,独酌杯酒,欣赏重阳秋色。诗人酷好饮酒、热爱生活的情态,便显见于字里行间了。
          颔联诗笔陡转。重九饮酒赏菊,是古代高士的传统,可是诗人因病戒酒,虽“抱病”登台,却“无分”饮酒,因此也无心赏菊。于是诗人向菊花发号施令起来:“菊花从此不须开”!这一带着较强烈主观情绪的诗句,妙趣神来,似乎有些任性,反而证明诗人既喜饮酒,又爱赏菊。而诗人的任性使气,显然是他艰难困苦的生活遭遇使然。这一联,杜甫巧妙地使用借对即沈德潜所谓“真假对”),借“竹叶青”酒的“竹叶”二字与“菊花”相对,“萧散不为绳墨所窘”(《诗人玉屑》),被称为杜律的创格。
          颈联进一步写诗人瞩目遐思,触景伤情,牵动了万千愁绪。诗人独自飘泊异地,日暮时分听到一声声黑猿的啼哭,不免泪如雨下。霜天秋晚,白雁南来,更容易引起诗人思亲怀乡的感情。诗中用他乡与故园的物候作对照,很自然地透露。原来诗人对酒停杯,对花辍赏,并不只是由于病肺,而是因为乡愁撩人啊!
          尾联以佳节思亲作结,遥怜弟妹,寄托漂零寥落之感。上句由雁来感伤了弟妹音信茫然;下句哀叹自己身遭战乱,衰老多病。诗人一边诅咒“干戈”接连发生,一边惋惜岁月不停地催,对造成生活悲剧的根源—— “干戈”,抒发出更多的不满情绪。这正是诗人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
          这首诗由因病戒酒,对花发慨,黑猿哀啼,白雁南来,引出思念故乡,忆想弟妹的情怀,进而触发遭逢战乱,衰老催人的感伤。结尾将诗的主题升华:诗人登高,不仅仅是思亲,更多的是伤时,正所谓“杜陵有句皆忧国”。此诗全篇皆对,语言自然流转,苍劲有力,既有气势,更显性情。句句讲诗律却不着痕迹,直接发议论而结合形象,使人感到枯燥。写景、叙事又能与诗人的忧思紧密结合。笔端融洽感情,主人公呼之欲出,颇能显示出杜甫夔州时期七律诗的悲壮风格。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楼2013-10-16 21:42
        回复
          杜甫七律中的一些“借对”



          杜甫七律一个特点就是非常擅长对仗,不仅工稳精美,而且非常自然。其中“借对”、“流水对”、“自对”都很多。
          借对,是利用一字多义的现象,或者借用发音(多见于颜色)来构成对仗。像比较有名的借对如“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已经有很多人谈过了,但还有一些借对,未见前人谈及,下面举几个例子。
          香飘合殿春风转,花覆千官淑景移。
          句中“合”字在古代可作为量词,见《汉书》:“十合为升,十升为斗”,这种含义的“合”发音为“葛”。合与下句的千相对,正如杜甫后来以“寻常”对“七十”,也是一种借对。
          腐儒衰晚谬通籍,退食迟回违寸心。
          通字还可以当量词用,作遍、次解(例如“一通”等),与下句的“寸”对仗,是借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本句的“清”与下句的“白”相对仗,是借用了“清”的发音与颜色的“青”相同,所以是借对。
          新添水槛供垂钓,故著浮槎替入舟。
          故,在这里是“因而”的意思,同时却用作“旧”的意思跟上句的“新”字对仗,所以是借对。
          春来准拟开怀久,老去亲知见面稀。
          亲知:在这里指亲友和知交。但是,“亲知“也可作动词解,意思是亲自知道,这样就可以和上句的“准拟”很好地对仗了,所以这是一个借对。
          正翮抟风超紫塞,立冬几夜宿阳台。
          几,在通用的简化字中写作“几”。不过,古时几和几还是有些区别的。其中重要一点就是,几除了可以作为数词表示个数以外,还可以用作动词,表示“接近、达到”,这样就可以和上句的“抟”字对仗。这是一种借对。
          久存胶漆应难并,一辱泥涂遂晚收。
          久,音“九”,和下句的“一”对仗,是借对。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楼2013-10-16 21:48
          收起回复
            真不错。楼主做的工作有利于欣赏杜诗,品评杜诗。


            IP属地:北京6楼2013-10-17 08: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