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顶上慵懒的猫吧吧 关注:199贴子:6,424
  • 4回复贴,共1

论梧高搬迁八问——致梧州市政府和教育局的一封公开信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唔.. 就放这边吧 ^_^||


1楼2013-11-25 16:50回复
    啊 这是转载


    2楼2013-11-25 16:53
    回复
      尊敬的各位梧州市政府领导、教育局领导: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原冰井寺(今梧州二中校址),一所名为“冰井学堂”的新式学校正式成立。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改称为广西省立梧州高级中学,至此,梧州高级中学之名一锤定音,沿用至今。彼时战乱,梧高历经炮火,几度疏散转移。然自民国35年(1946年),梧州高中便已全部迁回梧州,并以梧州河西繁华中心的蝴蝶山的东南部为校址,至今不改。2011年4月1日,梧高刚刚度过她一百又六的生辰。梧州高中作为梧州的一张名片——甚至出了广西,梧高比梧州更有名。
      梧高地灵人杰,百余年来人才济济,可谓梧州天之骄子聚集一堂之所在。遥想当年,吾等求学于梧高之时,书生意气,挥洒蝶山。那些那么热烈那么灿烂那么甜蜜那么美好的三载时光,都献给了蝶山之巅的梧高。而梧高,也未曾辜负这一份青春的托付。梧高人,这个名字,我们一生都将与你相伴。得之,我幸。
      怎能忘记呢?那整齐的琅琅晨读浮掠过蝶山层层绿浪,那矫健的运动身影镀上阳光的金边,那激情洋溢的讲课与蝶山的风声鸟鸣相和,那如山似海的试卷习题堆满教室……怎能忘记呢?早上迎着晨曦匆匆冲上蝶山,也许怀里还揣着尚温的早餐;中午携着清风急急地赶回家,任那斑驳的树影夹着午日的碎金落了一身;傍晚三三两辆说笑着去吃晚饭或是争辩着一道题的解法,淡淡的斜晖温柔地陪伴着我们;夜晚或是静静地埋首自修或是在辅导室请教老师,抬头便是似乎伸手可摘的满天星子……怎能忘记呢?蝶山上有着遨游书海的畅意,有着激扬文字的豪情。在这里,有一代代梧高人奋力拼搏的足迹与回忆,一代代梧高人青春岁月的流光与芬芳。
      然而2010年11月25日,王凯市长就梧州高中新址建设工作进行专题调研,梧高搬迁计划从即日起正式启动。新梧州高中选址在红岭新区,占地280多亩,临玫瑰湖而建,设计规模为可容纳5000名在校学生。而原本属于梧高的蝶山归梧州一中,梧州一中的土地使用性质成为了城镇住宅、批发零售、其他商服用地!一道命令便让这莘莘学子的青葱记忆就此无处为家!
      梧高师生震惊!梧州市民震惊!
      梧高搬迁,真的有必要吗?
      首先,梧高搬迁是为了所谓的“适应发展趋势,扩大办学规模”。也许在数十年实行计划生育的大背景之下,各位仍认为求学人数年年激增,那么首先请问,近年来中考市区报名人数不过五千多近六千人,为何新梧高设计规模要为可容纳5000名在校学生?难道梧高自此要一力承担梧州的高中教育之责不成?按照规划,在红岭片区玫瑰湖边划拨土地建设新梧州高中,按照5000名学生,100个班的办学规模进行规划建设。梧州高中搬迁到新校区后,将梧州高中旧校区和梧州学院西校区地块与梧州一中高中部现址合并,成为梧州一中新校区。规划初中部办学规模为39个班1950人;高中部办学规模为60个班3000人。不计梧州其余高中,两校合算共收8000人,已经远远超出现实需要。如此庞大的数字,实乃不切实际的浪费。现今的梧高学生人数确实逐年上升,但在师资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对比每年上升一两百人的全市中考报名人数,梧高现今每年增设1-2个班,每班约60-70人,如此增长的幅度完全不符合正常的招生比例。在梧州共有七所高中的情况下,妄图使梧高占如此大的生源比例显然不合理。由此看来,原有的梧高安坐蝶山上百年,至今便成了那困住蛟龙的浅池,束缚彩凤的牢笼?此乃二问。


      3楼2013-11-25 16:53
      回复
        2009年11月25日上午梧州市市长王凯到梧高进行调研工作时发表的讲话中称“让出最好的地段来办最好的学校”。梧高新校区坐落于红岭片区玫瑰湖边,那里是梧州市民郊游选择之一。郊区的位置致使大量原本可以走读的学生必须内宿。而原本的梧高走读内宿均可,这可能会让不少市内的学生难以马上适应。这还是小问题,重要的是,那里的配套设施极度不完善。虽然政府似乎有计划将红岭郊区建设为“以物流、商贸、批发市场为主的现代流通中心和我市最主要的居住组团”,但目前依旧荒凉的远郊的一抔抔黄土告诉我们那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实现的计划(财政资金之缺乏下文将会提及,请参见第七问)似乎难以作为梧高搬迁的后盾。三问王市长为何称其为“最好的地段”,难道说蝶山地段不好?
        而搬迁以后,一代代梧高人的回忆将无从安放。游子回乡,再也寻不到那葱茏蝶山上的梧高,寻不到彼时“恰同学少年”的校园,寻不到那段闪闪发亮的岁月,寻不到最初梦想起航的地方。梧高肩膀上的早已不止是教书育人的责任,更承担着数代梧州人的文化与历史、光荣与梦想。梧高早年的校徽便为象征蝶山的蝴蝶,梧高百年传唱的校歌开头便是“巍巍哉,梧高中,鸳江之西蝶山之峰,乔木葱茏,浩气所钟。”一中以红枫道红枫亭为傲,校徽便为红枫……校园文化与学术的传承更是无以维系,这样的文化断层在精神层面伤害之大,不是用那新校区建设的区区1.6亿甚至2.5亿可以度量的。梧高点点滴滴的积淀全在蝶山之巅,现今就这样被生生割断,流出的是莘莘学子的哀恸之泪心头之血,对梧高人实为极大的精神伤害。想必如今的情形,无论是创立冰井学堂的梧州知府庄蕴宽和贡生邓敬惺或是梧高首任校长李剑中甚至历代德才兼备的校长先生都是不愿见到的。第四试问诸君,这样的隐性精神文明损失,你们可曾计量?这样的伤害,要如何才能弥补?
        其次,退一步,即便是梧高需要以扩大招生规模为发展前景,那么牺牲蝶山真的是不二选择吗?要是诸位认为现在新校区已经动土开工,前期投入半途而废实在难以解决诸如与建设公司违约等等的问题,那么一校两区将是最好的选择。五问诸位:为何不采用一校两区模式?一校两区的模式不仅在国内外高校盛行,就是南宁二中的一校两区也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典例。请诸位注意:你们去考察的南宁二中是保留原址再建新区,切不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般的只建新校区而抛弃那承载全部历史的老校。保留历史发源之所在,守住文化起源根基。不仅相当于传承两所百年老校(梧州一中成立于清光绪二十二年即1896年)的历史文化本源,更是可以立足于原有成就再创高峰。如此多的国内外成功典范(尤为各大高校,比如“当年哈佛在迁址问题上慎之又慎,该校的前任校长劳伦斯·萨默斯也只是建议扩建校区,而并非新址新建、一举搬迁”;再比如分管教育的现任梧州副市长刘咏梅女士曾就读的中国政法大学便是海淀昌平两区并存,不一而足)在前而不学习,反而大兴土木连搬两校,最后腾出市中心的一块极好的地皮——医院学校市场配套完全,且是交通主干道——作城镇住宅、批发零售、其他商服用地。恰逢是在地价房价居高不下的今天,如此的结果不得不让人遐想联翩。


        4楼2013-11-25 16:55
        回复
          2009年11月25日上午梧州市市长王凯到梧高进行调研工作时发表的讲话中称“让出最好的地段来办最好的学校”。梧高新校区坐落于红岭片区玫瑰湖边,那里是梧州市民郊游选择之一。郊区的位置致使大量原本可以走读的学生必须内宿。而原本的梧高走读内宿均可,这可能会让不少市内的学生难以马上适应。这还是小问题,重要的是,那里的配套设施极度不完善。虽然政府似乎有计划将红岭郊区建设为“以物流、商贸、批发市场为主的现代流通中心和我市最主要的居住组团”,但目前依旧荒凉的远郊的一抔抔黄土告诉我们那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实现的计划(财政资金之缺乏下文将会提及,请参见第七问)似乎难以作为梧高搬迁的后盾。三问王市长为何称其为“最好的地段”,难道说蝶山地段不好?
          而搬迁以后,一代代梧高人的回忆将无从安放。游子回乡,再也寻不到那葱茏蝶山上的梧高,寻不到彼时“恰同学少年”的校园,寻不到那段闪闪发亮的岁月,寻不到最初梦想起航的地方。梧高肩膀上的早已不止是教书育人的责任,更承担着数代梧州人的文化与历史、光荣与梦想。梧高早年的校徽便为象征蝶山的蝴蝶,梧高百年传唱的校歌开头便是“巍巍哉,梧高中,鸳江之西蝶山之峰,乔木葱茏,浩气所钟。”一中以红枫道红枫亭为傲,校徽便为红枫……校园文化与学术的传承更是无以维系,这样的文化断层在精神层面伤害之大,不是用那新校区建设的区区1.6亿甚至2.5亿可以度量的。梧高点点滴滴的积淀全在蝶山之巅,现今就这样被生生割断,流出的是莘莘学子的哀恸之泪心头之血,对梧高人实为极大的精神伤害。想必如今的情形,无论是创立冰井学堂的梧州知府庄蕴宽和贡生邓敬惺或是梧高首任校长李剑中甚至历代德才兼备的校长先生都是不愿见到的。第四试问诸君,这样的隐性精神文明损失,你们可曾计量?这样的伤害,要如何才能弥补?
          其次,退一步,即便是梧高需要以扩大招生规模为发展前景,那么牺牲蝶山真的是不二选择吗?要是诸位认为现在新校区已经动土开工,前期投入半途而废实在难以解决诸如与建设公司违约等等的问题,那么一校两区将是最好的选择。五问诸位:为何不采用一校两区模式?一校两区的模式不仅在国内外高校盛行,就是南宁二中的一校两区也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典例。请诸位注意:你们去考察的南宁二中是保留原址再建新区,切不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般的只建新校区而抛弃那承载全部历史的老校。保留历史发源之所在,守住文化起源根基。不仅相当于传承两所百年老校(梧州一中成立于清光绪二十二年即1896年)的历史文化本源,更是可以立足于原有成就再创高峰。如此多的国内外成功典范(尤为各大高校,比如“当年哈佛在迁址问题上慎之又慎,该校的前任校长劳伦斯·萨默斯也只是建议扩建校区,而并非新址新建、一举搬迁”;再比如分管教育的现任梧州副市长刘咏梅女士曾就读的中国政法大学便是海淀昌平两区并存,不一而足)在前而不学习,反而大兴土木连搬两校,最后腾出市中心的一块极好的地皮——医院学校市场配套完全,且是交通主干道——作城镇住宅、批发零售、其他商服用地。恰逢是在地价房价居高不下的今天,如此的结果不得不让人遐想联翩。
          再退一步,六问软实力——就算是“为了梧高长远发展”而以一校二区建设了第二校区,拓大了教学规模,师资配备能否跟上?拓展以后师资力量如何保证?学校精髓之所在,便是老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然而近年来梧高早已出现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老的教师大多退休回家颐养天年,新的老师大多却因经验不足而导致整体教学水平不是很高——所谓“青黄不接”是也。老师们需要超额带好几个班,平均下来花在每个班的时间和努力便显不足。这不是老师的问题,他们和学生一样披星戴月加班加点,为学生呕心沥血,然而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即便是现在的梧高也甚至出现过不得不临时请不善于教学的教育局教研员担任教职的窘况。这是让一所自治区示范性高中发展的良策吗?若是连师资都配备不足,要那大楼又有何用!
          再再退一步,就硬件而言,在今年“两会”新闻发布会上,政协委员张剑松抢过话筒朗声质疑:“为何原来预计投放在梧州高中新址建设的2.5亿元建设基金缩减为仅剩1.6亿元?根据这个预算,学生宿舍连地板砖都不能铺,只能用水泥板;学校体育场地根本无法建设成高标准场地。这明显无法让梧州高中通过2014年的自治区示范性高中的二次验收。”市教育局局长阳永煊的回复是“财政紧张,我们可以分级分批逐步推进”——反正那100个班5000人的计划现实是不需要做到也做不到的嘛。然而他也承认体育用地达标仍需努力。(详见
          http://bbs.wzljl.cn/viewthread.php?tid=90298
          视频及文字资料)但是,住建委杨立程那一句“等以后有钱还可以提高标准”的回答不过是一个空头支票。“等以后有钱还可以提高标准”是什么时候呢?这样一个不完善的计划,却在加班加点地赶工完成。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梧高新校区的整体搬迁需在2012年2月底前完成。在那以前,所有对于一个自治区示范性高中的应有资金能否全部到位?梧高的发展需要的硬件能否达到应有的标准?此乃七问。那么王市长所强调的:“新梧州高中要建设成为全区重点中学的标杆,传承广西百年老牌重点中学的光荣传统”、“以人为本,完善设施,注重环境与美的结合”是否难以实现呢?地不杰,人不灵,梧高何以成为梧高?


          6楼2013-11-25 16:5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