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人在希波战争中展现的同仇敌忾只是昙花一现而已。战争结束以后没几年,雅典和斯巴达就各自纠集一批希腊城邦大打出手,历时40余年,史称“伯罗奔尼撒战争”,虽然这场战争斯巴达最终胜出,但双方都精疲力尽。进入公元前4世纪以后,希腊城邦之间依然内战不断,为了称霸希腊半岛,雅典和斯巴达都先后和昔日的死敌波斯帝国结盟,打击对手。无休止的内战严重摧残了希腊的经济和文化,大批自耕农失去土地,沦为贫民,希腊社会发生严重的两极化,民主政治也逐渐蜕变为暴民统治。正当雅典等希腊城邦日益衰败的时候,一直处于希腊文明边缘的马其顿王国迅速发展壮大,最后接过了希腊文明的大旗。
1. 马其顿的崛起
马其顿王国位于希腊半岛北部,领土面积大概相当于整个希腊南部城邦的总和。这里的阿克修斯河(Axius river)下游冲积平原土地肥沃,适合灌溉农业;中上游崇山峻岭包围中的河谷丘陵地区则适合畜牧业。这一地区最早的居民是来自巴尔干半岛东北部的色雷斯人(Thracians)。色雷斯人和希腊人的体貌差别非常大,肤色更浅,金发碧眼,身材高大,保加利亚出土的古代色雷斯人遗骸,男性平均身高超过1.90米。一些考古学家认为色雷斯人是瑞典人的先祖之一。
公元前25世纪希腊人的分支多里亚人(Dorians)进入该地区,同当地人通婚而形成后来的马其顿人。虽然马其顿人讲希腊语的多里亚方言(斯巴达人也讲这种方言),但体貌和生活方式都深受蛮族影响,因此在注重血统的希腊人眼里和蛮族无异,而马其顿也从来不是希腊城邦联盟(Hellenistic League)的成员。马其顿王国形成于公元前8世纪,政体一直是部落联盟,8个小王国各自为政,但名义上向马其顿国王效忠。希波战争期间的国王亚力山大一世是马其顿历史上首位明君,他对内巩固中央集权,对外加强与希腊城邦的关系。公元前496年,亚力山大一世首次接到邀请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因为只有希腊人才有资格参加运动会,这意味着马其顿至少名义上被接纳成为希腊人的一员。
公元前359年,菲利普二世成为马其顿国王。菲利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高瞻远瞩,野心勃勃,立志要结束希腊各国的内战,实现统一,建立一个马其顿领衔的大帝国。但菲利普要实现这个理想,必须克服三大障碍。首先,马其顿人始终没有摘掉蛮族的帽子,希腊人对马其顿人缺乏文化认同感,势必将马其顿的统一视作异族统治;其次,希腊人虽然同文同种,但注重血统和家族,地方主义思想严重,除非大敌当前很难团结一致,对中央集权的帝国政体尤其厌恶;最后,希腊城邦的武装力量,尤其是斯巴达和底比斯的重装步兵,实力很强,马其顿如果想以武力征服希腊,就必须缔造一支具有压倒优势的军队。
雄才大略的菲利普即位伊始就着手克服这三大障碍。为了改变马其顿人文化落后的形像,菲利普以重金聘请希腊知名人士到马其顿讲学,其中包括亚里士多德,后来成为亚力山大的老师。他还命令马其顿贵族学说雅典口音的希腊语。碰巧的是,关于克服第二个障碍,雅典著名学者、演说家伊索克拉底(Isocrates, 436 – 338 BC)早已给菲利普指明了方向。伊索克拉底对希腊城邦无休无止的内战纷争深感失望,在公元前380年提出“泛希腊主义”(Pan-Hellenism)理念,号召希腊人停止自相残杀,团结在一位强有力的统帅周围,同仇敌忾向波斯帝国开战,征服亚洲以后大量殖民,以解决希腊贫民没有出路的社会问题。菲利普崭露头角以后,伊索克拉底眼前一亮,终于找到了他心目中理想的统帅。公元前346年,90岁的伊索克拉底发表题为“致菲利普”(Philippus)的演说,呼吁菲利普将整个希腊当作自己的祖国,担当起这个历史重任,领导希腊人推翻波斯帝国,建立一个希腊人和平共处、繁荣富强的邦联制国家。
值得一提的是,伊索克拉底在演说中恭维菲利普是希腊神话英雄赫拉克里斯(Heracles)的后裔,但依然将马其顿人视作蛮夷,这反映了当时希腊人的普遍看法。伊索克拉底理想中的希腊联邦基于各个城邦的独立自主,他主张希腊各国接受菲利普的领导,但反对马其顿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这未免太天真了一些。公元前338年凯罗尼亚之战马其顿击败雅典和底比斯联军以后,希腊各城邦沦为马其顿的附庸,失去了独立自主的地位,98岁的伊索克拉底理想破灭,愤然绝食自尽,死前修书一封给凯罗尼亚战役中崭露头角的亚力山大,苦口婆心谆谆教诲,这封信对亚力山大日后的治国理念产生了深刻影响。
1. 马其顿的崛起
马其顿王国位于希腊半岛北部,领土面积大概相当于整个希腊南部城邦的总和。这里的阿克修斯河(Axius river)下游冲积平原土地肥沃,适合灌溉农业;中上游崇山峻岭包围中的河谷丘陵地区则适合畜牧业。这一地区最早的居民是来自巴尔干半岛东北部的色雷斯人(Thracians)。色雷斯人和希腊人的体貌差别非常大,肤色更浅,金发碧眼,身材高大,保加利亚出土的古代色雷斯人遗骸,男性平均身高超过1.90米。一些考古学家认为色雷斯人是瑞典人的先祖之一。
公元前25世纪希腊人的分支多里亚人(Dorians)进入该地区,同当地人通婚而形成后来的马其顿人。虽然马其顿人讲希腊语的多里亚方言(斯巴达人也讲这种方言),但体貌和生活方式都深受蛮族影响,因此在注重血统的希腊人眼里和蛮族无异,而马其顿也从来不是希腊城邦联盟(Hellenistic League)的成员。马其顿王国形成于公元前8世纪,政体一直是部落联盟,8个小王国各自为政,但名义上向马其顿国王效忠。希波战争期间的国王亚力山大一世是马其顿历史上首位明君,他对内巩固中央集权,对外加强与希腊城邦的关系。公元前496年,亚力山大一世首次接到邀请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因为只有希腊人才有资格参加运动会,这意味着马其顿至少名义上被接纳成为希腊人的一员。
公元前359年,菲利普二世成为马其顿国王。菲利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高瞻远瞩,野心勃勃,立志要结束希腊各国的内战,实现统一,建立一个马其顿领衔的大帝国。但菲利普要实现这个理想,必须克服三大障碍。首先,马其顿人始终没有摘掉蛮族的帽子,希腊人对马其顿人缺乏文化认同感,势必将马其顿的统一视作异族统治;其次,希腊人虽然同文同种,但注重血统和家族,地方主义思想严重,除非大敌当前很难团结一致,对中央集权的帝国政体尤其厌恶;最后,希腊城邦的武装力量,尤其是斯巴达和底比斯的重装步兵,实力很强,马其顿如果想以武力征服希腊,就必须缔造一支具有压倒优势的军队。
雄才大略的菲利普即位伊始就着手克服这三大障碍。为了改变马其顿人文化落后的形像,菲利普以重金聘请希腊知名人士到马其顿讲学,其中包括亚里士多德,后来成为亚力山大的老师。他还命令马其顿贵族学说雅典口音的希腊语。碰巧的是,关于克服第二个障碍,雅典著名学者、演说家伊索克拉底(Isocrates, 436 – 338 BC)早已给菲利普指明了方向。伊索克拉底对希腊城邦无休无止的内战纷争深感失望,在公元前380年提出“泛希腊主义”(Pan-Hellenism)理念,号召希腊人停止自相残杀,团结在一位强有力的统帅周围,同仇敌忾向波斯帝国开战,征服亚洲以后大量殖民,以解决希腊贫民没有出路的社会问题。菲利普崭露头角以后,伊索克拉底眼前一亮,终于找到了他心目中理想的统帅。公元前346年,90岁的伊索克拉底发表题为“致菲利普”(Philippus)的演说,呼吁菲利普将整个希腊当作自己的祖国,担当起这个历史重任,领导希腊人推翻波斯帝国,建立一个希腊人和平共处、繁荣富强的邦联制国家。
值得一提的是,伊索克拉底在演说中恭维菲利普是希腊神话英雄赫拉克里斯(Heracles)的后裔,但依然将马其顿人视作蛮夷,这反映了当时希腊人的普遍看法。伊索克拉底理想中的希腊联邦基于各个城邦的独立自主,他主张希腊各国接受菲利普的领导,但反对马其顿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这未免太天真了一些。公元前338年凯罗尼亚之战马其顿击败雅典和底比斯联军以后,希腊各城邦沦为马其顿的附庸,失去了独立自主的地位,98岁的伊索克拉底理想破灭,愤然绝食自尽,死前修书一封给凯罗尼亚战役中崭露头角的亚力山大,苦口婆心谆谆教诲,这封信对亚力山大日后的治国理念产生了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