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宰相
大多数人对唐代宰相的认识停留于教科书的定义:唐代宰相为三省长官。其实,就整个唐朝历史来说,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而仅针对于初唐来说,又稍显片面,只停留在理论程度上。
在初唐时,宰相确实为三省长官:即中书省中书令、门下省侍中与尚书省尚书左右仆射。在三官之中,尚书仆射地位最高,但限于尚书省执行机关的地位,对国家大政制定产生的影响不如中书门下高,自高宗朝起,仆射常常不被认为是真宰相,至中宗年间,尚书左右仆射本官被完全清除出宰相队列。而到了代宗大历二年(767年),升侍中、中书令为二品,两职也成为荣誉虚衔,至此,三省长官对于宰相一职的承载可以说是完全到头了。
那么纵观唐朝,真正的宰相,可以归结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一名号之上,即非三省长官预相事。在太宗贞观年间起,为了使散官本品较低的官员与功勋老臣参与宰相事,出现了“参知政事”、“参知机务”、“同掌机务”、“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名号。简而言之,就是令身份较低,非中书门下三品长官的官员参与政事,为了令出有名,而加一个“临时工”的名号,意为临时派你在这里打杂,并不是真正的宰相。例如魏征以秘书监的本官参与国政,便是靠加宰相名号的方法。
大多数名号在高宗年间就销声匿迹了,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同中书门下三品”却有了长足的发展。从高宗开始,宰相不再是三省长官的专利,只要加“同平章事”和“同三品”的官员,也算成为了国家的正式宰相(加该名号者多为中书门下侍郎或六曹尚书侍郎),到了开元年间,“同三品”也趋于灭亡,安史之乱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完全成了国家宰相的专称。至于宰相人数,没有定额,初唐宰相人数众多,可达十人,到了中晚唐,多不超过三人,德宗年间还出现过李泌独相的情况。
唐代宰相办公的场所称为政事堂,又称中书门下,设置的原因是因为中书、门下两省日日争论不休,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即在门下省设政事堂,方便两省宰相共同商议决策(大令须盖玺印,而玺印归门下符宝郎管理)。之后中书省地位提高,在高宗永淳二年(683年),政事堂又转移到中书省。最初政事堂只是宰相们每日会食讨论国家大事的地方,如若处理本官事务,还要回归本省,但玄宗之后,宰相与本官分离,政事堂遂成专职机构,并留中书舍人一人值班。政事堂中设“执政事笔”,即首席宰相,李林甫能专权,靠的是他长期霸占秉笔宰相的权力。秉笔宰相在肃宗年间改为十日一更,到德宗年间更改为每日一更,为的是防止宰相擅权。
唐代宰相的权力,相对秦汉宰相,是大幅缩小了,但相比后代,仍然非常可观的。其一是人事权,即宰相有任免六品以下重要官员的权力;其二即决策权,总领全国大政。宰相参与决策的形式,一是常朝和朔望朝,二为召对延英,即皇帝与宰相在延英殿议事。但唐代宰相的权力,仍然要受制于三省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