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一节、先哲谈人口与文明的关
系新陈代谢是生命现象的最基本特征,没有人口的“生生不息”就没有文明的“生生不息”。哈耶克在《致命的自负》里写道,“见识广博和善于思考的人如今却越来越不愿意继续接受人口增长和文明兴盛之间的联系。相反,当他们思考我们现在的人口密度,特别是过去300年间人口的增长速度时,他们变得高度警觉,视人口增长的前景为噩梦般的灾难”,“我们因为人口的增长变成了文明人,而造成这一增长的正是文明:我们可以做人口稀少的野蛮人,也可以做人口众多的文明人。如果将人口数量减少到10000年前的水平,人类也保不住文明。实际上,即使将已获得的知识储存在图书馆里,如果没有足够的人从事广泛的专业化和劳动分工所要求的各种工作,人们也不能够利用这些知识。书本知识不能使某个地方的1万人在原子弹浩劫后免于退回到狩猎采摘的生活。”
英国《新科学家》2006年10月12日刊登文章,认为如果人类从地球上消失20万年后,将再也找不到人类曾在地球上生活过的痕迹,地球将会变回到史前蛮荒世界。另外一群原始人类(假如数量足够,并且也有足够的运气的话)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才能达到现在的文明程度。[沈志真:《科学家预言:人类消失20万年后将遗迹全无》,人民网,2006年10月13日,]
中国古代先贤早就注意到了人口对于文明延续和国家强盛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严梅福,张宗周:《中国古代生育心理思想研究》,《心理科学》1996年03期,]春秋齐国名相管仲说:“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明大数者得人;审小计者,失人。得天下之众者王,得其半者霸”,“地大国富,人众兵强,此霸王之本也”,“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每当看到人口众多时,孔子便情不自禁地赞叹说:“庶矣哉”(人真多啊!),冉有问:“人多有什么好处?”孔子说:“富之”,“教之”。就是说人多才能富强,富强才能产生文明礼义。
墨翟的政治理想就是“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他认为生育众多的人口是使一个国家富强最为迫切的事,人口多国家更好治理,社会更为稳定。“然则土地者,所有余也;王民,所不足也”。他将大量进行生育看成是富国的基础,指出人口不足,“天下衣食之财,必将不足。”
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国家有三宝,一是土地,二是人民,三是政务管理。
《尉缭子》说:“夫土广而任则国富,民众而制则国治”。
唐太宗李世民认为:“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明太祖朱元璋也说过:“人者,国之本”。
《资治通鉴》:“人口滋多,则赋税自广”。就是说人口多,生产多,赋税多,兵员广,国力就增强,也有能力进行救灾、度荒,并且人均赋税轻,人均国防承担也轻,老百姓日子就好过,国家也就容易管理,社会也就更加稳定。
南宋思想家叶适总结说:“民之众寡为国之强弱,自古而然矣”,“为国之要,在于得民,民多则田垦而税增,役众而兵强。田垦、税增、役众、兵强,则所为而必众,所欲而必遂”。
因此统治者都十分重视人口的增殖。为了尽快增加人口,管子、商鞅等提出了“徕民”(招徕他国之民)政策;荀子提出“以德”、“以力”、“以富”三种方法来“兼人”(即兼并他国人民)的政策。孔子认为首先应推行仁政,爱护百姓,以招徕其他诸侯国的人民。“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
孔子认为“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现在发达国家无一例外都在鼓励生育,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还在“徕民”(吸引移民)。加入“徕民”队伍的国家将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