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欲亦无求吧 关注:1贴子:50
  • 7回复贴,共1
《王阳明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IP属地:北京1楼2014-07-03 19:11回复
    知行合一


    IP属地:北京2楼2014-07-04 09:48
    回复
      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他可以说是“已发”,事物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恶;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但是有时候人的判断会出现错误,也就是意之动出现了错误,即不能正确地分辨善和恶,把恶当作善,把善当作恶,那么他的良知也会出现错误,从而格物也会误入歧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此时的心已经被私心和物欲遮蔽了,不是天理,这时就要反诸求己。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了,才能有正确的良知,才能正确的格物。什么是有理,只要格物致知来达到一颗没有私心物欲的心,心中的理其实也就是世间万物的理。天理不是靠空谈的,是靠格物致知。靠实践,靠自省 ,即“知行合一”。心中有天理,无私心,就好比世间有规矩,有规律,有规矩就能丈量世间万物的方与圆。无论有多少方和圆,无论这些方和圆的大小,都能靠格物致知揭破其规律,不然这些规律就是不正确的。 天理就在人的心中。


      IP属地:北京3楼2014-07-05 10:55
      回复
        让我们迷茫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该拼搏的时候,却想的太多,做的太少


        IP属地:北京4楼2014-07-05 15:23
        回复
          心学不是空谈好多人认为心学是空谈,实在是被歪曲的太厉害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好比孝顺父母,心中有这个意念还不能算作孝,必须在实际行动中有所体现,并且在孝顺父母的过程
          中,奉养得宜,让父母舒适满意,这就是实践。表面上看这个实践好像是在对客观的父母进行作用,其实是对自己的本心进行作用,万物皆在本心。这个孝顺父母的天理并不是在父母身上得到的,父母也没有教我们要我们孝顺他,这是纯粹发乎没有私心物欲的良知。而且父母死后,我们的孝顺之心也不因此消失。讲究名正言顺是中国的特色,思想家们都想争儒家正统的地位。朱熹为了宣扬他的思想,减少反对他的阻力,首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篡改《大学》,按自己的意愿进行解释。其实他的思想跟儒家的思想有很大的背离了。


          IP属地:北京5楼2014-07-06 10:30
          回复
            陆解说“宇宙”二字为:“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陆“主张‘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又倡‘心即理’说。断言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之中。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往古来今,概莫能外。” “认为治学的方法,主要是“发明本心”,不必多读书外求,“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IP属地:北京6楼2014-07-06 10:32
            回复
              ●余所重者,王阳明知行合一之说。此心有立,然后可以应天地万物之变也。——蒋介石
              ●五百年来,儒家的源头活水就在王阳明。21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 杜维明
              ●王学绝非独善其身之学。而救时良药,未有切于是者。——梁启超
              ●独阳明之学,简径捷易,高明往往喜之。——严复
              ●修心炼胆,全从阳明学而来。——日本倒幕领袖 西乡隆盛
              ●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曾国藩
              ●阳明先生,其事功,其志业,卓然一代伟人,断非寻常儒者所能几及。——左宗棠
              ●日本维新,亦由王学为其先导。——章太炎
              ●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王士祯
              ●自孔孟以来,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黄宗羲
              ●明之中叶王阳明出,中兴陆学,而思想界之气象又一新焉。——蔡元培
              ●一生伏首拜阳明。——日本“军神”东乡平八郎


              IP属地:北京7楼2014-07-07 15:24
              回复
                楹联:曾将大学垂名教,尚有高楼揭瑞云。
                横额:真三不朽。


                IP属地:北京8楼2014-07-07 15: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