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吧 关注:1,194贴子:3,455
  • 14回复贴,共1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读书笔记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张绍祖是张仲景的四十六世孙,家藏有世传抄本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第十二稿),传给了左盛德,今左氏又传给了罗哲初,即是这本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


1楼2014-07-10 11:49回复
    伯高:传说上古之经脉学医家,黄帝臣。晋代史学家、医学家皇甫谧撰《黄帝针灸甲乙经》,曾指出:“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俞之徒,内考五脏六腑,外综经络、血气、色侯,参之天地,验之人物,本之性命,穷神极变,而针道生焉,其论至妙”。可知伯高之为医是以针灸之理论、临床和熨法等外治为特长,同时,对脉理亦多有论述。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4-07-10 15:27
    回复
      神医岐伯与雷公 (2009-03-31 21:04:32)转载▼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5c8a2a0100cxhr.html
      吉林市北山药王庙是北山建造较早的庙宇,规模不算宏大,建筑也谈不上精美,但是大殿之内的“三皇”、药王、药圣、十大名医,却使药王庙名扬关东,声贯白山黑水。大殿正中,是按中国古代天、人、地的传统顺序,由左到右供祀着天皇伏羲氏、人皇轩辕氏、地皇神农氏。在“三皇”的左侧,配祀的是药王孙思邈,右侧,配祀的是药圣孪时珍。在两厢由里向外排列的是,自远古黄帝时期到隋唐时期,在中医中药界有一定影响的十大名医。
      北山药王庙创建之始,在大殿两厢配祀的是16位名医国手。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的《重修药王庙碑》有载:“乃者崇祀药王,配以16名医,而三皇位乎其上,令庶民皆得瞻礼,无乃亵乎。”何时改祀十大名医,不得而知。即使是药圣李时珍,也是后来增祀的。而且,供祀的名医也有一定的变化。据《吉林市市区文物志)记载,曾一度在供祀的名医中有李东垣,而没有今日供祀的葛洪。至于庙外抱厦角落里的“十不全”,更是不知从何时也来享受人间香火。
      药王庙里十大名医排列的座次十分讲究,基本上是按历史时间排列。右起首位,供祀的是岐伯。岐伯是黄帝轩辕氏时期的名医。由于年代久远,史书记载甚少。相传黄帝精通医道,脉诊、经络、针灸都是他发明的,所以后人尊其为中医鼻祖之一。
      传说黄帝身边的许多大臣也是济世神医,岐伯便是其中一位佼佼者。相传医学经典《黄帝内经》是黄帝的传世之著。经后人考证,这是一部托名之作。昔日,古人有托名以自重、著书立说之风,否则不易被人们所重视。素有医界“圣经”之誉的《(黄帝内经》中,有《灵枢经》及《素问》两部分,《灵枢经》讲的是与针灸相关的经络学说。那么,《素问》又是什么意思呢?六朝时期的名医全元起说:“素者,本也;问者,黄帝问岐伯也。方陈性情之源,五行之本,故曰《素问》”。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黄帝轩辕氏虽然德高望重医术非凡,还是能廉恭下士不耻下问的。也可见,岐伯医道之精湛,连发明“脉学”、“针灸”的医祖黄帝,有时也要向他请教。直至今天,中国的医药界,还是称精通医道的人为“精通歧黄之术”。岐,是指岐伯;黄,是指黄帝。《黄帝内经》是中华传统医学第一部理论著作。更确切地说,它是一部集理论与技术于一书的医学著作,有着丰富的医学理论与技术的论述和概括。中国古代对《黄帝内经》,就有着高度的评价。国学大师南怀瑾在《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一书中说:“在《札记》中有一句:‘医不三世,不服其药’。许多人认为,这个医家要三代作医生,才能请他治病。其实这个“三世”,不是三代的意思。三世是指:一《黄帝内经)、《灵枢》、《素问》;二《神农本草》;三《太素》、《脉理)。精通这三项,是作医生的必备条件。所以,不通三世者,不能算医生,不能服其药。”系统全面地研究《黄帝内经》,就会发现这部经典著作,在心理学、生理学、养生学、气功学、人体科学、乃至哲学、文化学、社会学等,诸学科都有精辟的论述和概括。难怪南怀瑾先生认为:“它应与《四书》并重,列为必读之书,结果被局限人医学范围,实在有欠正确。”
      经络学说和针灸技术,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医学界的伟大贡献。在《黄帝内经》这本3咖多年前已广泛流传的著作中,对人体的经络系统和针灸技术,就已经有了相当完整的阐述。在《黄帝内经》的《素问》中,多以黄帝问,岐伯答的形式,阐述经络、脉诊、针灸等医学理论。在《玉机真藏论》中,有这样的对答:“帝曰:四时之序,逆从之变异也,然脾脉独何主?岐伯曰:脾脉者,土也,孤藏以灌四傍者也。
      帝曰:然则脾善恶,可得见之乎?岐伯曰: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
      帝曰:恶者如何可见?岐伯曰:其来如水之流者,此谓太过,痛在外;如鸟之喙者,此谓不及,病在中。
      帝曰:夫子言脾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傍,其太过与不及,其病皆如何?岐伯曰:大过则令人四支不单;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帝瞿然而起,再拜而稽首曰:善!吾得脉之大要。天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遭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至数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藏之藏府,每旦读之,名曰《玉机》。”
      上文对脾脉的论述,那种奇特的观察力、概括力,真知灼见,令人叹为观止,今人也未能超过。
      中国传统医学3000多年来厚.古薄今的倾向,确实具有—定的合理性。从上文我们也可以看到,黄帝谦虑好学,不耻下问,“得脉大要”,“瞿然而起,再拜稽首”的谦恭下士精神。还清楚了岐伯这只有传闻,不见经传的黄帝时期名医,对深奥医道的透彻理解,和对天、地、人,对人体的细微观察和把握。确实不愧为北山药王庙内,名医之列的头把交椅。左起首位,是雷公。说起雷公人们极容易联想到,与闪母、云婆一道行风布雨的传说中的雷神——雷公。可是药王庙中的雷公,与岐伯一样,也是上古黄帝时期的名医。史书关于雷公的记载也很少。
      《抱朴子·极言》载:“黄帝著脉诊,则受雷、岐”。《太平御览)载:“黄帝有熊氏命雷公、岐伯论经脉”。从上两则古籍所载,可以看到,医理造诣颇深、医技精湛的黄帝有病还要请雷公看病。还要和雷公探讨经脉,可知雷公是一位非同凡响的名医大家。古异传》中说雷公为民治病,还有专为他人山采药的采药使。啄木,就是雷公的采药使,死后化为啄木鸟,每日为树啄虫治病。这则神话传说,说明当时雷公的行医是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
      在医学史上记载较多些的是另一位雷公。这位雷公姓雷,是五六世纪时期人氏。有酌古书说他是隋朝人,有的古书则说他是宋朝人,具体生平不详,只知是当时的著名医学家,药物学家。这位雷公著有(雷公炮炙论》,这是中草药生药炮炙加工方面较早的专著医书。所谓“炮炙”,即是天然药物每每存在药性刚烈或不易发挥药效的缺点,而必须加以人工克服的过程。另外,同一种药物的不同部分,每每药效也有所不同,必须仔细识别。,雷+在《雷公炮炙论》自序中讲:“若夫世人使药,岂知自有君臣。即辩君臣,宁分相制……当归止血、破血,头尾效各不同;蕤子熟生,足睡不眠立据”,“久渴心烦,宜投竹沥……心痛欲死,速觅元胡……某不量短见,直录炮熬煮炙,列药制方”。
      关于炮炙药物的“火候”,《雷公炮炙论》也有详细的记载。像:“凡方为炼蜜,每一斤只炼得十二两半卒一分是数。若火少,若火过,并用不得也。”“凡修合丸药,用蜜只用蜜,用饧只用饧,用糖只用糖,勿交杂用。”
      药物的鉴别,以及炮炙的方法,因药而异不仅是我国古代诸朝行医用药的经验总结,同时,对于后世药物炮炙技术进一步发展,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明代名医李时珍对《雷公炮炙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
      《雷公炮炙论》药凡三百种,为上、中、下三卷,共性味、炮炙、煮熬、修事之法多古奥,文亦古质,别是家。”


      3楼2014-07-10 17:22
      回复
        气独盛 脉强;血独盛 脉滑;
        气偏衰 脉微;血偏衰 脉涩。


        4楼2014-07-11 15:49
        回复
          阳迫气血,脉数。
          阴阻气血,脉迟。


          5楼2014-07-11 15:50
          回复
            衡铨(quán):量轻重的器具,这里喻作正常法度。
            漏刻:是古代计时的水器,百刻为一昼夜,约合现代的二十四小时。


            6楼2014-07-11 15:51
            回复
              风——浮虚;
              寒——牢坚;
              支饮——急弦;
              痛——动;
              热烦——数。


              7楼2014-07-11 15:54
              回复
                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有说法是渗出性心包炎


                8楼2014-07-11 15:58
                回复
                  脉分浮中沉,浮取候皮毛,中取候六腑,沉取候五脏
                  脉分浮中沉,浮取候皮毛,中取候六腑,沉取候五脏


                  9楼2014-07-11 16:12
                  回复
                    脉有损至,何谓也?然:至之脉,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绝;此至之脉也。何谓损?一呼一至曰离经;二呼一至曰夺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绝;此损之脉也。至脉从下上,损脉从上下也。


                    10楼2014-07-15 09:14
                    回复
                      脉来微去大,故名反,病在里也
                      脉来头小本大,故曰覆,病在表也
                      上微头小者则汗出。
                      下微本大者则为关格不通,不得尿,头无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什么意思捏


                      11楼2014-07-15 18:07
                      回复
                        明堂什么的在哪里捏
                        搜知道的结果。
                        莫衷一是
                        到底是哪里捏

                        第二个


                        12楼2014-07-16 10:46
                        回复
                          13楼2014-07-16 10:47
                          回复
                            持脉病人欠者无病也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4-07-17 09:10
                            回复
                              看不懂啊看不懂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4-07-17 09:1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