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月传说吧 关注:62贴子:9,336

【原创】道德经疏注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刚刚上电脑一看,家父竟然在昨天就把网修好了......那么今天就双坑开更吧。一楼百度,二楼废话,三楼开文。



1楼2014-07-28 10:53回复
    近日刚刚读完老子的《道德经》,感触颇浓,是以著此注。一表心中感受,顺与诸位交流探讨,共同领略千年前先人思想之精妙。
    《道德经》其原文本艰涩难懂,幸在译文的帮助下得以通读。在我的注解中也会尽量将其艰深的语言思想简单化,并与现代接轨,以助诸位更全面的体会其思想精义。
    西方人敬重有知识而博古晓今的人为“先知”,照这个标准,老子绝对可配得上这一称号。他的这本《道德经》虽说是在阐述他的道家思想,但同时也尽可能全面的描述了世事万物的规律及自然之天道。其大部分思想对于今日之社会也有很大的警醒作用,甚至可以适用于刚刚发生不久的某事来阐述他的思想。(这点我在注解中会大量提到)这也是他的学说流传至远而不散的原因所在:一些学者阐释的是“人道”,(如价值观,特定时代的礼法等)它会随时间的推移与王朝的更迭而改变,因此必不长久。而老子阐述的是“天道”,是无论时间如何推移也不会变的道理。(如以民为本,遵从自然规律等)因此它才会穿破时间的阻隔而代代相传。
    值得一提的是,我作为一名基督教徒,平日里也读过一些关于三大宗教的书籍。再读道德经时,竟发现老子讲的许多内容,尽管部分缺乏科学依据,但主旨却与本来自于外国的宗教教义完全符合!这点我也会大批叙述的。从这点足以萌生了我对老子的无限敬仰。果然世上的智者思想都是相通的,真正的大智慧没有国界之分,价值观之别。这足以体现了他的先知特质。(在此我也奉劝各位,在读书时可以采取对比阅读的方法,足以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本注解以章为单位,分章而写。因本人才疏学浅,可能根本就没有领会到《道德经》许多思想的内涵。语句难免有疏漏幼稚浅薄之处,恳请诸位不吝赐教。


    2楼2014-07-28 11:20
    回复
      特别声明:本注解原文,译文,还有个人注解一起发,纯为原创,如有思想雷同,纯属巧合。
      是为序。


      3楼2014-07-28 11:23
      回复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万物之始也;有,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不是常“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不是常“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
        注解:这里的“道*需要解释一下,它不是指日常生活中的小道理(指礼乐制度的小*道“)而是指天地的法则,万物的起源。老子认为天地万物是由一种名叫”道“的虚无缥缈的物质组成的(当然,这种说法没有科学依据)将”道“上升到了一种更高的层次。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不是常“道”“,”非常道“就指的是日常生活中能用言语说明的*小道”,这种道会随时间的推移与价值观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不会长久,所以叫它“非常道”
        “名”在这里指的是人类对于大道本质的反应和描述。(即我们的日常表达,比如说我们的语言中的一切形容词都可以称作“名“,这句话指”名“一定要真实,”非常名“是带有虚假成分的。
        从”无“中体会道:道是万物演变的源泉。
        从”有*中体会道:道是”有“的开端。
        本章 重点:全篇在阐释”道*的内涵与其无尽的玄妙。


        5楼2014-07-28 11:51
        回复
          先发一章,如果下午有时间的话发第二章。 @鲁斯王VS魔焰猩 @我是七班的十二 @大爱赛少 @爱奥特曼的女孩 @迪伊优斯


          6楼2014-07-28 11:54
          收起回复
            下午果然没时间……家母直接给我报了个化学预科班拽我去上课了……看明天能不能行……


            来自手机贴吧21楼2014-07-28 22:42
            收起回复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注解:从本章起全书就将“道”的许多内涵与概念分别以章的形式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讲述。
              本章先采用美丑,善恶,有无,难易等一系列反义词来阐述“道”规定了世间一切的对立面。世界由对立而得以完善。(此处又突出了老子的“先知”特质,关于“对立”的研讨已是今日之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老子早在千年前就已发现了这点)。同时他很直白地提出了“道”的永恒性,因为道是永恒的,所以对立也是永恒的。
              本章后段就接前段内容表述了人(尤其是圣人)在这种环境下的做法:遵从这种规律,顺应“道”,不去妄加改变,”无为而治“(这也是道家的中心思想),万事万物自有它自己的调节之功效,作为人,只应遵从他而“不折腾”即可。
              此句似乎甚不和当朝大人们的脾胃,看起来它削弱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客观因素(这与马主义的唯物思想相违背,这也是道家在中国始终得不到认可和发展的原因)。即使这种说法略显迂腐,但是结合许多历史上的事例已能充分说明其大体正确性:
              中国在建国初鼓励生育,导致人口大批增长,男女比例失衡,现不得不采取计划生育政策来控制人口数目。
              美国经济大危机是由于前期的“柯立芝繁荣“时期不顾市场规律,盲目大量生产,导致经济危机。后政府参与调控才稳定平息。
              (这个大家都该听过)某草原因存在狼猎杀绵羊,人们将其赶尽杀绝,后导致绵羊数目增多失控,不得不重金重新引进狼来化解。
              ............
              只要翻开史册,会发现历史上许多动荡皆是由于破坏了规律而起(如人口自然增长规律,市场自然调控规律等),结合本章就是破坏了一种”对立“,也是破坏了”道“。而后期的补救措施表面上是用人的主观能动性化解危机,实质上仍是在恢复此事原有而正确的规律与对立。这就是老子提前了千年时所列的解决之策,在千年后仍被大批使用。由此可见,道家千年传承而不衰的诀窍就在这里,这就是我上章所说的千古不变的”大道“的其中之一。
              本章重点:提出对立的存在,从而首次在全书中引出”无为而治“这个词并加以阐释。


              22楼2014-07-29 21:03
              收起回复
                23楼2014-07-29 21:06
                收起回复
                  这章的内容比上一章简单多了,吾也更全面地作了说明,现在诸位应该能看懂了吧。


                  来自手机贴吧28楼2014-07-30 08:00
                  回复
                    ◆◇◆第三章  [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译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下就不会不太平了。
                    注解:本章接上章“无为而治”的理念,提出了具体的做法:使人们无知无欲,保证其自给自足。社会上不尊贤尚财,不使有才者登位造势。
                    吾其实并不太喜欢本章,因为本章的思想难免会带有一些古时因思想不开放造成的“文化糟粕”,在本章内体现于不切实际地想象“大同之世”,不推行教育而不尊重文化和知识。每个人都知道,当今世界进步与发展永远是不变的主题。而本章则没有进步性,不利于社会进步,文明的开化与普及。而且本章的内容略显不切实际,在下就此一一列出。(当然,结合那个年代的文明普及度和社会背景,能提出这种观点已殊为不易,也不应太过诘难)
                    无知无欲:因为进步与发展是历史之必然,所以它不适用于人类社会。
                    由此引申出的最理想情况:有知无欲:因人有罪性和恶根,这种想法是不切实际的,不可能得到实际推行。
                    不尊贤尚财:“不尚财”堪可,但是“不尊贤”则是绝对的谬误。虽然常有人持才放旷甚至持才乱世。但是社会进步必须需要人才。
                    针对上述问题其正确做法应大致总结为:1:在不打破“道”的规律的基础上进步发展。注重营造一种纯朴的社会风尚:2:与之相反的,不应不普及教育,而应尽可能地大批普及,使人民在“有知”的同时尽可能地被熏陶“无欲”:3:对于贤才,不应打压贬低,而应在重用他们的基础上不给予他们比常人多出许多的权力,财富,地位。避免使“贤才”成为一种诱惑,使人们去争权夺利。(很遗憾地,目前中国公务员制度的情况正恰恰与之相反,使“公务员”成为诱惑,争权夺利之风盛行)
                    值得一提的是,本章老子关于社会风气对人的影响也包含了他自己关于人性的看法,他没有说“人性初善或初恶”而是讲述了客观环境对于人性影响的重要。(即人本性如一张白纸,由于外部环境的差异导致了他走上了善或恶的人生轨迹),这一点吾之后如果有时间会专门发一章【人性善恶论】来做细致探讨。
                    本章重点:阐述“无为而治”的具体做法。


                    31楼2014-07-30 21:17
                    收起回复
                      32楼2014-07-30 21:18
                      收起回复
                        昨天因网抽而未更,特此补上。
                         ◆◇◆第四章  [原文]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  “道”空虚开形,但它的作用又是无穷无尽。深远啊!它好象万物的祖宗。消磨它的锋锐,消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隐没不见啊,又好象实际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解析:本章老子主要在关于“道”的具体形状及作用上做了详细分析。
                        老子认为“道”是无形的,却并非一无所有,而是万事万物的宗主,支配着一切。它无处不在,作用永不枯竭。在此老子提出了他关于“道”的总结:“道”是创造宇宙万物的“天帝”。
                        有学者说老子在此阐述了无神论的观点,而我的观点与其正好相反。大家可能没有读过【圣经】全文,但却一定读过它的第一章:创世纪。讲述的是上帝创造天地的故事。而在本文中老子所说的“道”是一种创造了天地的东西。也许“道”就是老子心目中的上帝。二者过程无比类似。尽管这缺乏科学依据,但是能说到这一步与【圣经】契合,也足以显现了老子的睿智与先知。因此我将它看做老子支持“有神论”观点的依据。
                        本章重点:从物质方面阐述了“道”的属性。


                        41楼2014-08-01 14:59
                        回复
                          42楼2014-08-01 15:00
                          收起回复
                            向秀
                            刚刚在360百科上搜向秀发现的一张坑图........


                            51楼2014-08-01 22:08
                            回复
                              今天家里来人了,停更一天。


                              来自手机贴吧53楼2014-08-03 00:0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