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拿手机和一吧友讨论了阳泉政府在石太客专的作用发挥问题。由此由石太客专想到了现在的阳大铁路。
先说石太客专。看过好多资料了,不一一枚举。简述这个过程吧。石太客专过程大致如此,2002年,经济复苏,煤运紧张,铁路上有石太扩能的冲动,经考察,原石太扩能投资不小,效率不高,不如重新来一条。于是,石太客运专线上马,当时石太客运专线的定位是:石太大部分客运,一部分货运,具体来说就是7000万吨左右。于是开始选线,先是平定方案,阳泉方案,后来补充了盂县方案,鬼使神差地最终选择了盂县方案。在这个过程中,阳泉市政府是否发挥了作用不得而知。这个博弈大约持续了1年半。但有了盂县方案到选择盂县方案,很快。需要说明的是,当时选择了盂县方案,但石太客专大部分客运,7000万吨货运的线路性质并未不变。2005年8月开工,与其同时建设的是苌池货场。应该说明的是,开工后铁道部还是希望石太客专上货运的。时间到了2009年1月,石太铺轨完毕,试运营。煤车上去压线路,发现煤车上客专,对太行山隧道内无砟铁路有影响,结论是石太客专不适宜上煤车。在当时刚刚提出客货分运的大背景下,石太成了客货分运的试验品,也成了目前为止客货分运最彻底的线路之一。于是,苌池车场废了,阳泉的客运也废了。
在客货分运上,阳泉政府能发挥什么作用?基本没有,铁路运输组织是铁路上的事,地方政府无所作为。再说阳泉北。企鹅展示的盂县方案里很明确,铁路走了盂县,意味着放弃了阳泉铁路客运,既然放弃了,节省成本,还建什么车站啊?于是,800平米的盂县站出炉了。这时,盂县政府不干了,你走我的地盘,连个客运都不给留,于是,800变成了4000。2007年,市委提出了全域阳泉、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念,盂县也是阳泉一部分啊,在这种思维的作用下,盂县站更名阳泉北,县级站也变成了市级站,站房也顺理成章的变成了10000。由于阳泉北的站房迟迟不能确定,到2009年6月,阳泉北站房才开工,板房北站足足挺立了一年。整个过程大概就是这样。
说这个我想说明的是,地方政府和铁道部的博弈中,地方政府作用不大,提出的也仅仅是个建议而已,决策权在人间手里面。再举个例子,大西客专的侯马西站,地方政府没出钱,结果只给修了2600平米。侯马周围7.8个县来此坐车,导致每天人爆满。更可气的是这个车站就骑在108国道上,导致国道中断,至今未修好,群众怨声载道。临汾西原先三个站台,可以始发车,也是被缩水成两个站台, 临汾政府也被人骂,难道他不争取?不,这就是铁路的霸气。也许这个车站由盂县改名阳泉北,给了一些人搪塞阳泉的借口,但绝对不是客货分运的主要原因。
然而这一切都是过去的事了,错也罢,对也罢,追责也罢,对阳泉老百姓来说没什么用了。现在我想说的是,铁路功能定位在铁路建设、和运营中的作用。石太客专由于开始的功能定位不清晰,导致石太客专定位发生变化,促使铁道部改变运输组织方案,直接把阳泉政府“闪”了。
有人问:现在谈这个还有P用?都闺女变成老太婆了。问题是令人纠结的阳大铁路来了。如果单纯解决阳泉的出行难问题,我顶多是感到无奈——现如今条件下,没有办法的办法吧。但是,当听说,此条铁路又拉煤,又客运。我突然感觉到,这条铁路很可能像石太客专一样,吃不上肉还膻了嘴,石太客专不就是由于功能定位的多样性,而当其中一个定位实现不了时,果断利益至上,舍弃另一种功能的?阳大这样的一条普通铁路,赋予它太多的功能,就意味着成了四不像,各种功能都发挥不好,阳大铁路拉煤,意味着上不了动车,只能普车。开通北京、太原上普车,则肯定走京广、石太客专进太原站、北京西站。北京西站现在就挤成一片,将来其他省的客运专线开通后,动车成堆,北京西肯定又是站台紧张,那么阳泉费了半天周折加的普车,肯定首先被砍。太原也是如此,那么北京被砍了。太原呢?石太客专现在普车、动车混行,不能说饱和,但也开始略显紧张了。将来可能还要加车。现在的图基本是动车白天多,普车晚上多,第一个问题:阳泉能在白天加进去普车吗?第二个问题:时间效率呢?若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那么开通太原、北京客车这一阳大铁路的主要用处就不存在了。好的,这些问题都解决了,那么如果假设有一天石太客专动车大量增加,中南部铁路建成,石太老线会不会货运量不足?会不会把普车赶到石太老线上来?铁道部能一句话取消客运,会不会一句话又恢复?如果真要有一天,那么阳大铁路的客运作用就微乎其微了,阳大铁路只能阳泉到阳泉北自己玩了。因此,我们现如今考虑的主要问题不应该是火车站修到那里,应该是这条铁路到底是要用来干什么。。。。。。
spaR�p<H�K�N0 style="margin-bottom:0; margin-top:0; " >
先说石太客专。看过好多资料了,不一一枚举。简述这个过程吧。石太客专过程大致如此,2002年,经济复苏,煤运紧张,铁路上有石太扩能的冲动,经考察,原石太扩能投资不小,效率不高,不如重新来一条。于是,石太客运专线上马,当时石太客运专线的定位是:石太大部分客运,一部分货运,具体来说就是7000万吨左右。于是开始选线,先是平定方案,阳泉方案,后来补充了盂县方案,鬼使神差地最终选择了盂县方案。在这个过程中,阳泉市政府是否发挥了作用不得而知。这个博弈大约持续了1年半。但有了盂县方案到选择盂县方案,很快。需要说明的是,当时选择了盂县方案,但石太客专大部分客运,7000万吨货运的线路性质并未不变。2005年8月开工,与其同时建设的是苌池货场。应该说明的是,开工后铁道部还是希望石太客专上货运的。时间到了2009年1月,石太铺轨完毕,试运营。煤车上去压线路,发现煤车上客专,对太行山隧道内无砟铁路有影响,结论是石太客专不适宜上煤车。在当时刚刚提出客货分运的大背景下,石太成了客货分运的试验品,也成了目前为止客货分运最彻底的线路之一。于是,苌池车场废了,阳泉的客运也废了。
在客货分运上,阳泉政府能发挥什么作用?基本没有,铁路运输组织是铁路上的事,地方政府无所作为。再说阳泉北。企鹅展示的盂县方案里很明确,铁路走了盂县,意味着放弃了阳泉铁路客运,既然放弃了,节省成本,还建什么车站啊?于是,800平米的盂县站出炉了。这时,盂县政府不干了,你走我的地盘,连个客运都不给留,于是,800变成了4000。2007年,市委提出了全域阳泉、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念,盂县也是阳泉一部分啊,在这种思维的作用下,盂县站更名阳泉北,县级站也变成了市级站,站房也顺理成章的变成了10000。由于阳泉北的站房迟迟不能确定,到2009年6月,阳泉北站房才开工,板房北站足足挺立了一年。整个过程大概就是这样。
说这个我想说明的是,地方政府和铁道部的博弈中,地方政府作用不大,提出的也仅仅是个建议而已,决策权在人间手里面。再举个例子,大西客专的侯马西站,地方政府没出钱,结果只给修了2600平米。侯马周围7.8个县来此坐车,导致每天人爆满。更可气的是这个车站就骑在108国道上,导致国道中断,至今未修好,群众怨声载道。临汾西原先三个站台,可以始发车,也是被缩水成两个站台, 临汾政府也被人骂,难道他不争取?不,这就是铁路的霸气。也许这个车站由盂县改名阳泉北,给了一些人搪塞阳泉的借口,但绝对不是客货分运的主要原因。
然而这一切都是过去的事了,错也罢,对也罢,追责也罢,对阳泉老百姓来说没什么用了。现在我想说的是,铁路功能定位在铁路建设、和运营中的作用。石太客专由于开始的功能定位不清晰,导致石太客专定位发生变化,促使铁道部改变运输组织方案,直接把阳泉政府“闪”了。
有人问:现在谈这个还有P用?都闺女变成老太婆了。问题是令人纠结的阳大铁路来了。如果单纯解决阳泉的出行难问题,我顶多是感到无奈——现如今条件下,没有办法的办法吧。但是,当听说,此条铁路又拉煤,又客运。我突然感觉到,这条铁路很可能像石太客专一样,吃不上肉还膻了嘴,石太客专不就是由于功能定位的多样性,而当其中一个定位实现不了时,果断利益至上,舍弃另一种功能的?阳大这样的一条普通铁路,赋予它太多的功能,就意味着成了四不像,各种功能都发挥不好,阳大铁路拉煤,意味着上不了动车,只能普车。开通北京、太原上普车,则肯定走京广、石太客专进太原站、北京西站。北京西站现在就挤成一片,将来其他省的客运专线开通后,动车成堆,北京西肯定又是站台紧张,那么阳泉费了半天周折加的普车,肯定首先被砍。太原也是如此,那么北京被砍了。太原呢?石太客专现在普车、动车混行,不能说饱和,但也开始略显紧张了。将来可能还要加车。现在的图基本是动车白天多,普车晚上多,第一个问题:阳泉能在白天加进去普车吗?第二个问题:时间效率呢?若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那么开通太原、北京客车这一阳大铁路的主要用处就不存在了。好的,这些问题都解决了,那么如果假设有一天石太客专动车大量增加,中南部铁路建成,石太老线会不会货运量不足?会不会把普车赶到石太老线上来?铁道部能一句话取消客运,会不会一句话又恢复?如果真要有一天,那么阳大铁路的客运作用就微乎其微了,阳大铁路只能阳泉到阳泉北自己玩了。因此,我们现如今考虑的主要问题不应该是火车站修到那里,应该是这条铁路到底是要用来干什么。。。。。。
spaR�p<H�K�N0 style="margin-bottom:0; margin-top: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