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全面战争吧 关注:23贴子:300

【三国】周边少数民族(北方)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曹孟德: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12-04 13:55回复
    先讲肃慎
    肃慎
    肃慎,又称息慎、稷慎。早在舜禹时期就已存在并同中原有密切的来往。
    而据《山海经·大荒北经》以及《扩地志》记载表明,肃慎人主要分布在长白山以北的牡丹江流域,东滨海以及黑龙江流域的广大地区。
    肃慎-挹娄
    战国以后,肃慎改成挹娄,有时仍称肃慎。而挹娄人活动范围任然在今辽东省北部,吉林,黑龙江省东北部和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广阔流域。
    挹娄一族一直受到松花江中游一带的夫余贵族的压迫,但他们是一个强悍的民族,始终没有被屈服。曹魏以后,挹娄终于摆脱了夫余的压迫。为了与夫余和正在兴起的高句丽抗衡,积极发展与中原(曹魏)的关系并多次朝贡。
    晋朝建立后,挹娄仍然与中原保持联系,并接受设于平州的东夷校尉的统领。西晋亡后,挹娄仍与江南东晋保持过一段联系,后来才转贡于石赵王朝。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4-12-04 13:56
    回复
      肃慎-挹娄-勿吉
      北魏时期,源于挹娄的勿吉一族兴起,并赶走了夫余一族,还向东进攻了高句丽。而此时的勿吉,鼎盛时期分布已扩大到东临日本海,西至嫩江,南抵吉林市,北达黑龙江以北的广大地区了。而勿吉也一直到北齐时,还与中原有来往。
      肃慎-挹娄-勿吉-靺鞨-渤海
      在隋唐时期,勿吉被称为靺鞨,而此时他们的分布已扩大至俄罗斯结雅河,我国嫩江流域,北达库页岛等地方。而后期受到中原影响,靺鞨南部在渤海等地建立了震国和渤海国,而由此也分支出了渤海族。而辽金之后渤海族渐渐融入汉族或迁入朝鲜半岛,成为了当地的居民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4-12-04 13:56
      回复
        肃慎-挹娄-勿吉-靺鞨-渤海-女真(女直)
        渤海亡国后,原靺鞨的黑水一部立即南下取而代之,契丹人称黑水靺鞨为“女直(女真)”,后来,女真这一称呼便代替了黑水靺鞨。辽朝征服女真后,将居住在松花江以南的数千大户迁居辽阳市以南的地区,编入辽籍直接管理,这部分人成为“熟女真”,而还留在故地的族人被称为“生女真”。熟女真后期便渐渐融入了当地的居民。
        后女真部不满辽朝统治,由阿骨打率领之下推翻了辽朝并建立金朝。而融入中原的女真人在后期也慢慢汉化,失去了大部分女真的民族特点。
        金朝亡后,女真人或依附蒙古族,或南下融入汉族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4-12-04 13:56
        回复
          肃慎篇已完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4-12-04 13:58
          回复
            东胡
            “胡”原是对古代塞北诸民族的泛称,东胡以在匈奴的东边而得名,他分布于东北西部大兴安岭两侧的草原地区,黑龙江上游,而《山海经·海内西经》记载:“东胡在大泽东”,这大泽指的便是呼伦湖。
            早在商朝初期(公元前十七世纪至十五世纪)时,东胡便与商王朝发生朝贡关系。春秋战国时期,东胡尚处在氏族部落阶段,由个个大大小小的部落组成联盟,但其下却是名号各异的部落。赵武灵王曾仿效东胡“胡服骑射”而大败东胡,燕国的大将秦开也率军大破东胡,使其后退千余里,燕国也修筑了长城防范东胡。后秦朝蒙恬大败匈奴,匈奴衰落,东胡兴起并压迫匈奴,后z终被冒顿单于打败,而东胡这个大部落联盟也四分五裂。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4-12-04 13:58
            回复
              东胡-乌桓
              乌桓又称乌丸、古丸、乌延。是东胡被匈奴打败后,迁至乌桓山(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以北,大兴安岭南脉),因以乌桓为号。其地东临挹娄、夫余、高句丽,西连匈奴,南与幽州刺史所部相接。由于东胡大败,乌桓受匈奴贵族的役使,汉朝时大将霍去病大破匈奴,乌桓才解脱出来接受汉王朝的管辖,并被迁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从此与汉王朝关系密切。
              后王莽篡汉,压迫乌桓,使得乌桓依附于匈奴。东汉大将马援北伐乌桓,乌桓相率逃走。次年,匈奴内乱,乌桓趁机大破匈奴并强盛起来。东汉末年,三郡乌桓以蹋顿为军事领袖攻破幽州,并出兵帮助冀州牧袁绍消灭公孙瓒,后曹操统一北方,亲征乌桓,大破柳城并阵斩蹋顿,后将大部分乌桓降者迁于内地,使得乌桓渐渐与汉族相融。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4-12-04 13:58
              回复
                东胡-鲜卑
                鲜卑是东胡的一支迁至鲜卑山,因而号鲜卑。鲜卑一词早在《国语》《楚辞》等书中便出现过,称“东夷鲜卑”。后东胡被匈奴击败后,退至大兴安岭,后来形成了东部鲜卑和北部鲜卑。
                东部鲜卑兴起于内蒙古东部的鲜卑山,即大罕山,辽西塞外的鲜卑山。属于大兴安岭东侧一带。两汉时期,鲜卑与乌桓一样受迫于匈奴,后被胁迫与乌桓人扰乱辽东境内,被辽东太守祭肜大破,四年后,鲜卑大人偏何至辽东归附,偏何被授予“鲜卑大都护”的职位。鲜卑、汉族的交往从此开始。
                后东汉耿夔大破匈奴,北部鲜卑西迁进入匈奴故地,东部鲜卑仍然留在故地,因此分出众多分支——如鲜卑父匈奴母的拓跋鲜卑(北部鲜卑);内蒙古南部,匈奴父鲜卑母的铁弗鲜卑;阴山以北,鲜卑与敕勒融合的乞伏鲜卑先祖;南匈奴之后的宇文一族统治了西拉木伦河一带的鲜卑,成为宇文鲜卑。
                魏晋时,东部鲜卑分成慕容,段氏,宇文三部。慕容部自不必说,建立起了大燕国,分前燕,后燕,西燕,南燕等国。段氏有大首领段务勿尘率领而兴起,但最后因弱小而被前燕吞并。宇文部人口最少,直至北魏时期,宇文泰兴起,他的子孙才取代西魏而建立北周。
                北部鲜卑在《魏书》中记载,第一位有名的首领为“成皇帝”毛立。后至“始皇帝”,北部鲜卑分三部,其中一支的后代拓跋珪在前秦倒台时,集合诸部,宣布继代王位,同年改国号魏,后一统北方,进入中原,北部鲜卑也从此渐渐汉化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4-12-04 13:59
                回复
                  东胡篇已更完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4-12-04 14:00
                  回复
                    秽貊
                    秽貊是我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古秽族和貊族的合称,秽貊便是由秽族和貊族的混合体。
                    关于秽貊,早见于《诗经·大雅·韩弈》中:“王锡韩侯,其追其貊”。后陈硕甫《毛诗传疏》中便认为这追字音近与秽,或这追字就是秽的意思。这一观点也获得后来很多学者的认可。
                    秽、貊均居住在周朝以北,后来其活动范围达至东北中南部和朝鲜半岛,东达鸭绿江,松花江,图们江流域,北至嫩江流域,南抵松辽分水岭。秽族最早傍水而居,以渔业为主,貊族则以不发达的农业为主。周时箕子封于朝鲜,其便教导秽族人农耕。
                    直至春秋时期,秽、貊才渐渐融为一体,合称秽貊。
                    战国时,秽貊属燕,后秦朝一统,其又依附秦朝。汉高祖刘邦一统天下时,燕人卫满在朝鲜自立,至其孙右渠,性情暴躁,压迫秽貊族人,使得汉武帝时,秽君领28万人依附辽东,后汉武帝东破朝鲜,分置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郡,其中玄菟便是秽貊族的故地。
                    此后,秽貊渐于其他民族融合,才有后来夫余,高句丽的崛起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4-12-04 14:00
                    回复
                      秽貊—夫余
                      夫余一称始见于《史记·货殖列传》,有燕国“北邻乌桓、夫余”之语,也有人认为夫余便是西周九夷之一的凫臾。
                      夫余主要来源于秽貊的北部橐离一部,其兴盛时有多达8万户的居民,其北达小兴安岭南部的松嫩平原,南抵辽宁省开原县北,中心地区在吉林省农安县附近。
                      新朝时,夫余断绝了与中原的来往,直至东汉建立才恢复。东汉末年,中原大乱,公孙度割据辽东,夫余也放弃了名存实亡的东汉政府,转而依附公孙。曹魏时,又改臣曹魏。夫余一直借助汉朝和曹魏的力量来抵抗鲜卑和高句丽的抵抗。晋朝太康六年,夫余被鲜卑慕容氏所破,第二年晋朝便出兵帮其复国。
                      后来,夫余受日益强大的勿吉族的侵逼,不得已投降高句丽,国亡。夫余族也渐渐融合于高句丽,鲜卑,勿吉等族。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4-12-04 14:01
                      回复
                        秽貊—高句丽
                        汉武帝东破卫氏朝鲜,以高句丽为县,使属于玄菟郡,当时高句丽县的居民便是最早的高句丽人
                        后朱蒙建国,部分发人、沃沮,东秽,夫余人陆续被兼并,成为高句丽族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也有部分古朝鲜人和辽东汉人的融入,至5世纪初,高句丽族已成为我国东北一个庞大的民族。后至隋唐,隋朝数次征讨高句丽,无功而返,唐朝一战,高句丽派出了15万大军,可以推测,高句丽鼎盛时期军队人数不下二三十万。
                        西汉时,高句丽迫于周围的强大势力,依附了夫余国,并向西汉朝贡。新朝时王莽欲征高句丽兵以镇压辽东叛乱,被高句丽王拒绝,使得高句丽王被处斩,王莽还下令改高句丽为下句丽。东汉时,高句丽一面向东汉朝贡,一面不断蚕食周边势力,朱蒙建国,国力大增,直至二代琉璃王类利和三代王无恤时,南占朝鲜半岛北部,重创夫余国,并发兵辽东。位宫即位,扩地至日本海,迫使夫余国投降,并数次发兵辽东。
                        后曹魏一统北方,六次进攻高句丽,重创丸都,曹魏幽州刺史毋丘俭并在丸都山上刻石记功,也使得高句丽的扩张得到控制。西晋后,中原大乱,鲜卑慕容氏为了解除后患,进攻高句丽,重创丸都,使得高句丽受到重创。
                        直至小兽林王丘夫与一代名王好太王谈德,大举回复国力,扩张领土,攻占夫余64座城池,并南侵百济,新罗,攻占辽东之地,也使得中原王朝失去对辽东地区的控制长达265年之久。
                        长寿王即位,摄于北魏的强大,转向朝鲜半岛发展,迁都平壤。唐朝总章元年,击败了高句丽国,才恢复对辽东半岛的统治,也使得高句丽退往朝鲜半岛。
                        高句丽亡国后,高句丽族也解体,一部分被迁入中原,融入汉族,一部分退往朝鲜半岛,于当地居民融合为高丽族,后称朝鲜族,留在东北的高句丽人多投入了突厥和靺鞨,其中投入靺鞨的后来成为了渤海族的重要来源。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4-12-04 14:01
                        回复
                          秽貊篇已更完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4-12-04 14:02
                          回复
                            接下来介绍一下北方一个强大的民族
                            匈奴
                            匈奴人发祥于今内蒙古河套和阴山一带。关于匈奴的来源也各说纷纭,《史记·匈奴列传》说:“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因此,大多数人认可匈奴源自夏人或华夏;也有人认为北狄所建立的中山国是夏人建立的,后赵灭中山,北狄退往北方,成为匈奴,但是这也是说明匈奴应该是夏人的后代。
                            王国维认为匈奴便是夏代的荤粥,商代的鬼方,昆夷,西周的猃狁,春秋后称作戎狄、胡。主要根据是匈奴与这些民族的活动范围和地域相同,而荤粥,鬼方这个几个名称的音韵也与匈奴一样,可能是同一名称的不同汉译。后来也有学者认为,匈奴应该是荤粥,鬼方,猃狁,戎狄等民族的混合体。
                            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匈奴人在漠南河套和阴山一带,其政治中心在头曼城——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此城便是在汉代的五原郡境内。而从城名上看,似乎是已头曼单于的命名,说明匈奴的政权早在此时便已存在。此时的匈奴,南接秦、赵、燕三国,北为丁零,西邻月氏,东临东胡。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遣大将蒙恬两次率大军远征匈奴,使得头曼单于放弃了河套地区,向北退后七百里,秦朝也将北方的秦、赵、燕三国的长城连接起来抵御匈奴。匈奴退往北方后,便开始统一大漠南北的游牧部落了。
                            后来冒顿单于弑父自立,此时的匈奴领地已北抵贝加尔湖,叶尼塞河上游,西至天山南北,东达辽东平原。而冒顿单于更是击灭东胡诸部,往西击走月氏,南并娄烦,北服浑庾、屈射、丁零各族。随后又平定楼兰、乌孙、乌揭等附近二十六的族落。
                            秦始皇死后,蒙恬被害,匈奴趁机进攻,夺回了失去多年的河套地区。
                            冒顿单于死后,老上单于,军臣单于相继继位,又将领地扩大至今新疆和甘肃河西走廊一带,西北的氐、羌,西域的三十六国均臣服于匈奴。
                            汉武帝时期,汉朝三次远征匈奴,大获全胜,后来在与月氏,乌孙等联军的帮助下,使得匈奴渐渐走向衰落。
                            直至新朝,匈奴与中原关系破裂,后来到东汉末年,匈奴中分裂出南匈奴,南匈奴在呼厨泉单于不断南迁,进入中原,曹操将其安置于邺城,后又分为五部。西晋时期,匈奴人相继建立起了汉,前赵,夏,北凉等政权,出现了像刘渊,刘聪,刘曜,赫连勃勃等有名的君主,这些政权灭亡后,其中的匈奴人也渐渐融于汉族。
                            北匈奴当时在北方还在日益壮大,东汉政府便联合南匈奴数次进攻北匈奴,几次大战,将北匈奴赶出了漠北,使得当年冒顿单于在此建立的300年的政权结束。
                            北匈奴开始西迁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4-12-04 14:04
                            回复
                              匈奴篇结束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4-12-04 14: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