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客自远方来吧 关注:421贴子:7,320
  • 8回复贴,共1

【2014-12-26】浅论太阳活动强弱对地球的影响(2014年下半年)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NASA的“黑洞猎手”航天器“核光谱望远镜阵列(NuSTAR)”首次拍下了一张太阳的照片,而且据NASA透露,这张照片是他们迄今为止通过高能x射线拍摄到的最高清的太阳“肖像照”。 太阳动力学天文台(SOD)捕捉到了这一时刻。


1楼2014-12-26 17:43回复
    据外媒报道,NASA的“黑洞猎手”航天器“核光谱望远镜阵列(NuSTAR)”首次拍下了一张太阳的照片,而且据NASA透露,这张照片是他们迄今为止通过高能x射线拍摄到的最高清的太阳“肖像照”。 太阳动力学天文台(SOD)捕捉到了这一时刻。不知你是否已经准备好把这张高清图作为电子设备的背景图片呢?

    在这张图片中,我们看到的是高能X射线,并不是我们平时肉眼所能看到的光谱。据了解,在拍摄该张照片的时候,X射线的气体温度已经上升到了300万多度。而在照片中非红部分,它们的温度相对要低一些,约有100万度。
    另外,NASA还介绍,照片中蓝色部分的能量值在3到5千电子伏之间,绿色部分则在2到3千电子伏之间。
    2014-12-24 cnBeta.COM


    2楼2014-12-26 17:45
    回复
      【新闻背景】
        自2014年7月中旬以来,太阳活动一反常态,太阳黑子数在逐渐减少。在7月18日当天,黑子更像是在躲猫猫,在太阳表面消失了,整个太阳显得异常平静。
        目前,太阳正处在第24活动周的高峰年,其活动理应处于最活跃的时期。然而,太阳活动强度明显不及上一个活动周,甚至出现太阳表面连黑子都没有了这种罕见现象。

      【太阳黑子】是在太阳的光球层上发生的一种太阳活动,是太阳活动中最基本、最明显的现象。它实际上是太阳表面一种炽热气体的巨大漩涡,像是一个浅盘,中间下凹,温度比光球层表面的温度低1000℃到2000℃,所以看起来比较“黑”。“它是太阳耀斑、日冕物质抛射等太阳活动的发源地。” 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首席预报员薛炳森介绍。
        早在公元前140年左右,人类就开始有了对太阳黑子的目测记录,只是当时人们并不知道那代表的是什么。直到一百多年前,英国人卡灵顿观测到一个黑子区的大爆发并将它记录下来,太阳黑子的神秘面纱才逐渐被揭开。由此,科学家们开始真正地研究起黑子来,并发现了其平均活动周期为11年。
        “对于太阳活动的强弱来说,最直观的就是太阳表面黑子数的多少。”薛炳森说道。黑子活动存在11年的周期,在开始的4年左右时间里,黑子不断产生,越来越多,黑子数不断上升,太阳活动不断加剧,在黑子数达到极大的那一年,太阳活动事件也比较剧烈,称为太阳活动峰年。在随后的7年左右时间里,黑子数逐渐减少,太阳活动逐渐减弱,黑子数极小的那一年称为太阳活动谷年。2014年是太阳第24活动周的高峰年。
        “目前,统计数据也证实了太阳黑子的确与太阳活动存在正相关性。”薛炳森称。例如,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喷发的次数在太阳活动峰年显著增加,这就是太阳黑子这个“基地”扩张的结果。根据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监测显示,目前的黑子数平滑月均值最大约为75,而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几个活动周高峰年,数值均超过了100,单从黑子数的角度来看,太阳第24活动周黑子数是近百年来最少的。(摘要)
      ——来源:北京日报 2014年08月20日
      ===================================================

      美国宇航局人造卫星拍摄的飓风“亚瑟”,它是今年夏季登陆美国的唯一一次风暴,7月份,“亚瑟”飓风席卷北卡罗莱纳州海岸,7月4日,该飓风达到2级,风力时速达到160.9公里,造成大约2100万美元的经济损失。
      来源:腾讯科技 2014-12-24
      ===================================================

      2014年8月9日风云3号全球卫星影像(截图)
      【按语】对照2012年7月格林兰的冰雪覆盖状况(参见4楼图示)。
      =============================================
      中国天气网讯 :按照台风季的特点,常年的8月,本应是“孕育”台风最多的月份,而至今(8月26日),西北太平洋一片风平浪静,仍无台风踪影。人们在庆幸之余不禁要问,台风都跑哪去了?
      常年的8月,正是台风肆虐的日子,今年却异常平静,这让工作了20多年的台风专家都不禁感叹和惊讶。中国气象局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主任钱传海坦言,“这个8月台风少的吝啬,少的罕见,创1949年以来最少纪录。”

      中国气象局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主任钱传海(图右)接受采访。
      据1949-2013年气象资料统计,8月份平均生成台风个数为6个,最多的年份甚至有8-10个台风生成,如1960年8月和1966年8月,各有10个台风生成;即便最少的年份,如1979年8月,也有2个台风生成。而在历史上,从未有过8月无台风生成的纪录。

      台风平均生成和登陆数量统计示意图
      但今年8月至今,没有任何台风在西北太平洋区域生成,仅有一个中太平洋“进口”的吉纳维芙。不仅如此,今年8月也没有任何台风登陆我国,是1949年以来非常罕见的。因此,今年8月很有可能打破历史极值,创下西北太平洋8月台风生成数最少纪录。
      跟往年不同的是,今年7月,台风生成个数显著偏多。气象数据显示,常年7月份生成台风个数为4个,而今年连续来袭5个,且强度强,“威马逊”、“麦德姆”等纷纷创下多个历史纪录。这一多一少,不禁让人疑惑,今年台风为何如此异常?
      副高偏南 只欠西南风
      在钱传海看来,8月台风异常偏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其一,今年8月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一反常态,异常偏南。衡量副热带高压位置的一个指标是副高脊线位置,和常年相比,今年副高脊线偏南约2-4个纬距,副高偏南导致热带洋面对流不活跃,不利于台风的生成。
      其二,今年8月份越赤道气流非常弱。南半球的冷空气爆发后形成越赤道气流,越赤道气流在北半球热带洋面会形成西南风,西南风与副热带高压南侧的偏东风形成辐合气流,从而有利于台风的生成。钱传海分析,今年8月份正是因为副高偏强,越赤道气流偏弱,导致热带洋面盛行偏东风,西南风很弱,不利于热带辐合带的发展,不利于台风的生成。
      其三,今年南海季风明显偏弱。据统计,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台风有70%左右生成于季风槽内,但今年南海季风明显偏弱。南海季风偏弱的后果就是无法形成稳定的季风槽,所以南海季风偏弱也是今年8月台风异常偏少的重要原因。
      ============================================
      【按语】
      7月无子;8月无台 ,实属罕见。


      5楼2014-12-26 17:48
      回复
        【新闻背景——太阳罕见连续发出的两个日冕物质抛射】
        法媒“20minutes.fr”2014年9月12日援引法新社报道称,据美国太空气象预报中心消息,两次太阳风暴或于9月11日晚间与12日袭击地球,这两次太阳风暴由太阳表面日冕物质抛射引起。第一次日冕物质抛射发生在9月8日,第二次紧随其后,发生在法国时间9月10日19点45分,其强度更大。这些抛射喷发出等离子体高速进入太空,对地球磁场产生干扰,引起磁暴。
        太空天气预报中心负责人托马斯·伯格(Thomas Berger)在新闻发布会上称,这两次日冕物质抛射强度相当罕见,并且位置非常接近,发生在太阳的相同区域,两次抛射直接朝向地球。出于这个原因,不排除更大强度的太阳风暴,尤其是在极地地区,因为极地地区与地球磁场相互作用最强。(摘要)

        NASA公布最新太阳耀斑爆发画面
        腾讯科学讯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宇航局与欧洲空间局的太阳与日光层空间探测器发现太阳发出的两个日冕物质抛射,并向地球方向袭来。上周三,科学家发现在太阳表面较为活跃的区域形成了X1.6级耀斑,现在研究人员进一步证实了在2158区形成了日冕物质抛射。太阳2158区近期较为活跃,此前也发生了M级耀斑,也是朝地球的方向释放,因此近期地球周围的空间环境显然不太乐观,在未来数天的时间内,两个日冕物质抛射将继续影响地球,形成较为强烈的地磁暴。
        美国宇航局科学家托尼·菲利普斯认为这场强烈的太阳风暴在9月9日至10日之间抵达,9月12日至13日地球周围会出现较为糟糕的空间天气,极区附近的人们可以看到美丽的极光。科学家称日冕物质抛射夹杂的各种物质以非常高的速度穿过太阳大气层,太阳风暴的速度可以达到每秒3750公里,这是一个移动速度非常快的风暴,本周末我们仍然可以感觉到太阳风暴对高层大气、极区产生的影响。
        日冕物质抛射会与地球磁层发生相互作用,可引发强烈的磁暴现象,并在极区引发强烈的极光,极端环境下一些低纬度的地区也可以看到极光现象。来自太阳的高能等离子体主要通过影响地球磁场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影响,地面上的电网等设施也会受到干扰。事实上,日冕物质抛射对轨道上的卫星影响较大,高能粒子将卫星置于危险之中,因此当太阳风暴来袭时,地球轨道上卫星要做出一些规避动作,避免直接面对太阳风暴,尤其是一些观测设备直面太阳方向会造成严重的损失。
        幸运的是,美国宇航局和欧洲空间局的太阳探测器可对太阳表面的活动进行监视,如果发生强烈的太阳风暴,可提前做出预警,以便我们及时做好应对太阳风暴的准备。(罗辑/编译)
        腾讯科技 2014年09月13日
        =================================================
        参见由此而引发的——
        【北极涡旋来袭!加拿大、美国多地夏末突降大雪】
        http://tieba.baidu.com/p/3301923810
        【全球火山喷发动态】
        http://tieba.baidu.com/p/3318106556
        【本月狂风乍起】
        http://tieba.baidu.com/p/3336771745
        【地震快讯】
        http://tieba.baidu.com/p/3337989858
        【气象局:10月左右形成厄尔尼诺事件 将达中等强度】
        http://tieba.baidu.com/p/3311909528
        【今年澳洲的冬天格外冷 悉尼地区10月竟下起大雪】
        http://tieba.baidu.com/p/3354070230
        【注】今年澳洲的冬天格外冷,应该与7月“太阳无子”相关(参见5楼)。


        6楼2014-12-26 17:48
        回复

          Solar wind flowing from the indicated coronal hole could reach Earth on Dec. 8-9. Credit: SDO/AIA.
          ===============================================
          【太阳风走势图】

          这一轮太阳风的风速明显呈Ⅴ浪推动,达到峰值后,又构筑成头肩顶形态,而后快速回落至常态。
          ================================================
          【太阳风】对人类的影响:
          1.当太阳风掠过地球时,会使电磁场发生变化,引起地磁暴、电离层暴,并影响通讯,特别是短波通讯。
          2.对地面的电力网、管道和其它大型结构发送强大元电荷,影响输电、输油、输气管线系统的安全。
          3.对运行的卫星也会产生影响。
          4.一次太阳风的辐射量对一个人来说很容易达到多次的X线检查量。它还会引起人体免疫力的下降,很容易引起病变,也会使人情绪易波动,甚至车祸增多。
          5.会使气温增高。
          6.在南北极形成极光。
          ——摘自百度百科
          ================================================
          追踪记录参见——
          【太阳表面出现巨型黑子:大小与木星接近】
          http://tieba.baidu.com/p/3368664782
          ================================================
          参见由此而引发并持续发酵的——
          【海洋变暖速度加剧 海洋表面温度破历史最高记录】
          http://tieba.baidu.com/p/3416446567
          【超级风暴正袭击美国东西海岸成因探析】
          http://tieba.baidu.com/p/3471805111
          【“天气炸弹”将袭英国 或引爆极端大风与巨浪】
          http://tieba.baidu.com/p/3460776026
          【随着冬季型气压分布增强日本海一侧将遭遇暴风雪】
          http://tieba.baidu.com/p/3463425193
          【葡萄牙"北方海滩"迎来巨浪天气 吸引众多冲浪者】
          http://tieba.baidu.com/p/3463449437
          【澳洲近期极端天气汇总】
          http://tieba.baidu.com/p/3462634507
          【世界气象组织:2015年厄尔尼诺发生率高达75%】
          http://tieba.baidu.com/p/3451443354
          【地震快讯】
          http://tieba.baidu.com/p/3337989858


          8楼2014-12-26 17:54
          回复

            ALMOST-X FLARE: Active sunspot AR2242 erupted on Dec. 17th, producing anM9-class solar flare. NASA's Solar Dynamics Observatory recorded the extreme ultraviolet flash:

            The explosion caused a brief HF radio blackout on the daylitt side of Earth. The event was minor, however, and would have been noticed by only a small number of mariners and ham radio operators. Of greater interest is the CME. SOHOcoronagraphs have detected a bright and massive cloud of plasma emerging from the blast site:

            The bulk of the CME appears to be traveling south of the sun-Earth line, so a direct hit is unlikely. However, our planet could receive a glancing blow from the cloud a few days hence. Stay tuned for updates.
            More strong flares could be in the offing. AR2242 is growing and it has an unstable 'beta-gamma-delta' magnetic field poised to explode again. NOAA forecasters estimate a 55% chance of M-flares and a 10% chance of X-flares on Dec. 17th. .Solar flare alerts: text, voice
            =============================================
            X-FLARE! Big sunspot AR2242 erupted on Saturday, Dec. 20th @ 00:27 UT, producing an intense X1.8-class solar flare. This picture taken by NASA's Solar Dynamics Observatory shows a plume of material flying away from the blast site:

            Radio emissions from shock waves rippling through the sun's atmosphere suggest that a CME is en route. However, we are still waiting for data from SOHO coronagraphs to confirm the existence and trajectory of a massive storm cloud. If a CME is coming, it will probaby take 2 to 3 days to reach Earth.
            There has already been one Earth-effect: Extreme UV radiation from the flare ionized our planet's upper atmosphere and blacked out HF radio communications over Australia and the South Pacific. Below 10 MHz, transmissions were strongly attentuated for more than two hours. Stay tuned for updates.. Solar flare alerts:text, voice
            ===============================================
            X-FLARE (UPDATED): Big sunspot AR2242 erupted on Saturday, Dec. 20th @ 00:27 UT, producing an intense X1.8-class solar flare. NASA's Solar Dynamics Observatory captured the explosion's extreme ultraviolet flash:

            A pulse of X-rays and UV radiation from the flare reached Earth minutes after the explosion. This "solar EMP" ionized our planet's upper atmosphere and blacked out HF radio communications over Australia and the South Pacific. Below 10 MHz, transmissions were strongly attenuated for more than two hours.
            The explosion also hurled a CME into space. Click to view a movie of the cloud as recorded by the Solar and Heliospheric Observatory:

            Although the instigating flare was Earth-directed, it appears that the CME is not. The bulk of the cloud will sail far south of he sun-Earth line, missing our planet. Solar flare alerts: text, voice


            9楼2014-12-26 17:57
            回复





              追踪记录参见——
              【太阳表面出现巨型黑子:大小与木星接近】
              http://tieba.baidu.com/p/3368664782
              ==========================================
              由此而引发的——
              POLAR STRATOSPHERIC CLOUDS: A possible outbreak of polar stratospheric clouds (PMCs) is underway around the Arctic Circle. Unlike normal grey-white clouds, which hug Earth's surface at altitudes of only 5 to 10 km, PMCs float through the stratosphere (25 km) and they are fantastically colorful. Ivar Marthinusen sends this picture of the phenonenon from Skedsmokorset, Norway:

              "Right after sunset on Dec. 22nd, the clouds were so bright they were uncomfortable to look at directly," says Marthinusen.
              Also known as "nacreous" or "mother of pearl" clouds, these icy structures form in the lower stratosphere when temperatures drop to around minus 85ºC. Sunlight shining through tiny ice particles ~10µm across produce the characteristic bright iridescent colors by diffraction and interference. Once thought to be mere curiosities, some PMCs are now known to be associated with the destruction of ozone.
              "Nacreous clouds far outshine and have much more vivid colours than ordinary iridescent clouds, which are very much poor relations and seen frequently all over the world," writes atmospheric optics expert Les Cowley. "Once seen they are never forgotten.”
              ====================================================

              【平流层(英语:Stratosphere),亦称同温层】,位于对流层的上方和中间层的下方。其下界在中纬度地区位于距离地表10km处,在极地则在8km左右,其上界则约在离地50km的高度。平流层的温度上热下冷,随着高度的增加,平流层的气温在起初基本不变,然后迅速上升。在平流层里大气主要以水平方向流动,垂直方向上的运动较弱,因此气流平稳,基本没有上下对流。
              由于含有大量臭氧,平流层的下半部分能吸收大量的紫外线,也被称为臭氧层。
              平流层是一个放射性、动力学及化学过程都会有强烈反应的区域。这对于全球性的平流层输送诸如臭氧及水蒸气等尤为重要。
              在北半球的冬季,平流层突发性增温经常发生。这是因为平流层吸收了罗斯贝波(属于涡旋性慢波) 所致。
              摘自:维基百科
              ===============================================

              【物理特性】
              同温层内的风力分布颇为特别,首先同温层底部受到对流层顶部的西风带影响,所以几乎都吹着西风。然后,同温层上中部则会出现以下的现象。极地附近的夏季会有极昼的现象发生,所以处于夏季的半球,高纬度地区受到的日照时间会比低中纬度地区为长。因为极地附近会因臭氧层而渐渐和暖,结果形成了高压状态。反之低纬度会相对地处于低压状态。因此,在同温层的上中部除了特别的场合以外,夏季会比较盛行东风,亦即东风带,称为同温层东风。
              而冬季来临时这个现象就会逆转发生。极地附近就会与夏季相反整天也不会受到太阳照射,结果高纬度地区就会比低中纬度地区低温,亦即进入低压状态。因此产生了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气流,称为同温层西风。由于这种现象会随季节变化而改变风向,所以亦可被认为是季候风的一种,称之为同温层季候风。
              摘自:百度百科——同温层
              =============================================
              【珠母云】通常形成于极地地区上空,位于距离地面超过1万米的平流层。日落时分,霞光穿过云层,折射出五彩斑斓的颜色,使这块云彩犹如产珍珠的贝壳一般,场面十分壮观。
              澳大利亚南极局的科学家安德鲁·克莱克西犹科表示,珠母云是由冬季时南北极高极地纬度山脉上空的气流上升造成的,但这种情况并不经常发生。他说:“冬季的时候,人们只有处于地球的合适位置,并且在太阳位于视野以下的情况下才能见到珠母云。”珠母云只有在气温低于零下80℃(零下112华氏度)的时候才能形成。
              克莱克西犹科表示,罕见的珠母云也被称为“极地平流层云”,研究它不仅仅是出于一种好奇心。他说:“珠母云不仅揭示了极端的大气条件,同时助长导致平流层臭氧严重破坏的化学变化。”克莱克西犹科在接受澳大利亚广播公司的电台采访时说,地球上空8到50千米(5到31英里)的平流层的温度,可能随着全球变暖的不断加剧而不断下降,25年来收集的数据已证实了这一猜测。他表示:“在这段时期里,平流层的温度变化呈小幅下降趋势,其发生的速度实际上要高于地表温度变暖的速度。”
              平流层云(珠母云)的出现意味着臭氧消耗加剧,因为它们为氯化合物的光化学反应提供了必要条件,而这光化学反应每天会破坏约1%的臭氧。到南极地区珠母云的出现可能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征兆。
              摘自:百度百科
              ==============================================
              美丽的北极“贝母云”

              据ETtoday:台湾气象局预报中心主任郑明典23日在脸书PO出一张美丽的「贝母云」照片,他表示贝母云比较常出现在南极上空,但近年来北极上空出现的频率明显增加,原因还不完全清楚。
              郑明典表示,贝母云不是一般的彩云,学名为「极区平流层云(PSC)」,只有高空温度降到负88度C以下时才会形成。由于南极上空平流层气温比北极上空平流层的气温低,因此贝母云比较常出现在南极上空,而且和南极臭氧洞的形成密切相关。
              他说,近年来北极上空出现贝母云的频率明显增加,原因还不完全清楚,这张照片便是属于北极圈的贝母云,而现在北极上空的确有一团很冷的空气。
              网友看到照片纷纷表示「好美」、「有天堂FU」,有人忧心「它出现是福还是祸」,另有人回应,「这代表北极冷空气势力很强,目前北极震荡指数为正,代表北极冰箱关的很紧,我们暂时会温暖个几天。」
              来源:神秘的地球 2014-12-24
              ===========================================
              参见由此而引发的——
              【圣诞前夕暴风雨雪将袭击美国三分之二地区】
              http://tieba.baidu.com/p/3485014971
              【世界气象组织:2015年厄尔尼诺发生率高达75%】
              http://tieba.baidu.com/p/3451443354
              【全球火山喷发动态】
              http://tieba.baidu.com/p/3318106556
              ......................................


              10楼2014-12-26 18:05
              回复
                【按语】
                虽然本人对太阳的认知还很有限,追踪观察太阳的时间也很短暂,但却切身感受到了太阳活动的强弱与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息息相关。值得继续予以关注!


                11楼2014-12-26 18:05
                回复
                  【NASA望远镜拍到太阳X射线爆发瞬间(GIF)】

                  地球在太阳24年来出现朝向地球的最大黑子之后将遭受一系列耀斑袭击。

                  美国宇航局的核光谱望远镜阵列拍摄的太阳照片与太阳动力学天文台拍摄的照片重叠后形成的图像,展示了壮观的X射线流。核光谱望远镜阵列获取的数据为绿色和蓝色,揭示了太阳高能辐射(绿色的能量在2到3千电子伏特之间,蓝色的能量在3到5千电子伏特之间)。

                  2003年11月4日拍摄的照片,展示了巨型太阳黑子486(右下)。太阳黑子486产生一次猛烈的耀斑。此次大爆发发生后不久,致电离辐射袭击地球大气层,导致北美洲出现大面积无线电中断。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29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宇航局的核光谱望远镜阵列(以下简称NuSTAR)首次将目光对准太阳并捕捉下令人震撼的X射线爆发瞬间。NuSTAR是宇航局最强大的望远镜之一,灵敏度极高,尤善于观测高能X射线。在设计上,这个望远镜阵列的首要任务是观测黑洞以及太阳系外的其他天体。
                    NuSTAR项目组成员、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的太阳物理学家大卫-史密斯表示:“NuSTAR让我们获得独特的太阳观测角度,从太阳大气层的最深处到最高处。”早在7年前,研究太阳的科学家就希望借助NuSTAR望远镜对太阳进行研究,当时这架望远镜正在设计制造之中。2012年,NuSTAR望远镜发射升空。史密斯联系NuSTAR项目的首席研究员,加州理工学院的菲奥娜-哈里森。哈里森认真思考了这一提议并陷入兴奋之中。哈里森说:“我最初认为这个想法太疯狂了。”
                    史密斯最终说服哈里森,他解释说理论学家预测的微弱的X射线闪光只能被NuSTAR观测到。他对哈里森说:“这是迄今为止研制的灵敏度最高的高能X射线望远镜,在设计上用于观测宇宙深处。我们为何不让这架望远镜的目光对准我们的后院呢?”对于宇航局的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等望远镜来说,太阳的亮度太高,很难进行观测,但NuSTAR可以放心大胆地观测太阳,无需担心探测器受损。
                    在NuSTAR对太阳的高能X射线进行观测时,太阳的亮度并不太高。太阳的亮度取决于大气层的温度。NuSTAR拍摄的第一幅太阳照片证明这架望远镜可用于收集太阳的数据。在它的帮助下,科学家可以对太阳黑子上方出现的高温进行进一步研究。黑子是太阳表面的暗斑,温度较低。NuSTAR未来拍摄的照片将帮助科学家了解太阳在活动周期内发生的变化。史密斯说:“未来几年,太阳的活动减弱。”
                    由于拥有极高的灵敏度,NuSTAR有望观测到假设中存在的纳米耀斑。耀斑是指太阳的带电粒子喷发和高能辐射。研究指出纳米耀斑应该存在,能够解释太阳的外层大气层日冕为何温度极高。这种神秘现象被称之为“日冕加热问题”。日冕的平均温度达到180万华氏度(约合100万摄氏度),相比之下,日表温度为10800华氏度(约合6000摄氏度)。形象地说,日冕就像是从冰块中喷出的火焰。纳米耀斑以及正常耀斑可能是巨大热量的源头。如果NuSTAR望远镜能够捕捉到纳米耀斑,将帮助科学家揭开这个已经有着数十年历史的谜团。史密斯表示:“NuSTAR拥有极高的灵敏度,能够观测到太阳大气层内出现的最微弱的X射线活动,包括纳米耀斑在内。”
                    此外,这架X射线望远镜还可用于搜寻假设中存在的暗物质粒子轴子。暗物质的数量是正常物质的5倍。我们熟悉的物质,例如构成桌子、椅子、行星和恒星的物质,只占宇宙总物质量中的一小部分。虽然暗物质可以通过观测引力拖拽进行间接观测,但构成一直是一个谜。科学家表示等待NuSTAR的将是一条漫长道路,但这架望远镜很有可能发现轴子。轴子是最重要的候选暗物质粒子之一,可能在太阳核心以一个X射线点的形式出现。
                    在设计上,NuSTAR望远镜的首要任务并不是观测太阳,而是观测黑洞、超新星残余以及太阳系外的其他极端天体。在拍摄太阳照片前几周,科学家警告称地球在太阳24年来出现朝向地球的最大黑子之后将遭受一系列具有破坏性的耀斑袭击。这个黑子此前被称之为“活跃区12192”,10月开始朝向太阳,但并未产生任何日冕物质喷射。日冕物质喷射是太阳系内能量最大的事件,会出现巨大的等离子环和磁场,从太阳表面喷向太空。
                    宇航局科学家霍利-吉尔伯特在接受太空网采访时表示活跃区12192已经旋转并再次朝向地球,可能出现日冕物质喷射。她说:“这一次,它很有可能导致一些日冕物质喷射事件,但所形成的耀斑可能比较小。根据磁场和黑子的结构,我们认为形成一些中等规模耀斑的可能性很高。”
                    黑子中的磁场能够储存大量能量,磁场线环相互交织在一起,以耀斑的形式释放存储的能量。吉尔伯特表示这个黑子的面积很大,能够装下10个地球,在1874年以来记录的32908个活跃区中排在第33位。10月和11月初,这个木星大小的黑子产生6次爆发,而后消失了两周。
                    2014年初,一支国际研究小组的成员阿什利-戴尔警告称超级太阳风暴将对地球上的生命构成灾难性的长期威胁。超级太阳风暴在日冕物质喷射的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出现,撕裂地球周围磁场,对地球上的生命造成不利影响。这种风暴能够导致地面和高架输电线路的电流爆棚,出现大面积断电,同时严重破坏至关重要的电子元件。
                   戴尔在布里斯托尔大学攻读航空航天工程博士学位。他指出发生朝向地球的巨型太阳风暴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这种风暴将给通讯和电力系统造成浩劫,威胁交通运输、卫生设施和医疗系统。如果没有电,人们无法在加油站给汽车加油,无法从取款机提款或者在线支付。他说:“供水和污水处理系统也将受到影响,威胁城市居民的健康,我们认为的已经在几百年前消失的疾病将卷土重来。”
                    有记录以来规模最大的超级太阳风暴发生在1859年,被称之为“卡林顿事件”,以英国天文学家查理-卡林顿的名字命名,正是他发现了这一次的耀斑。这一次的超大规模日冕物质喷射释放出大约1022kJ能量,相当于100亿颗轰炸广岛的原子弹同时爆炸,1万亿公斤的带电粒子以每小时3000公里的速度飞向地球。不过,这场日冕物质喷对地球居民造成的影响较小,因为当时的电子基础设施规模很少,电报线路的总长度不超过12.4万英里(约合20万公里)。戴尔表示超级太阳风暴不仅仅是一种威胁,同时也无法避免。根据宇航局科学家的预测,朝向地球的卡林顿级超级太阳风暴平均每150年发生一次。也就是说,这一次的风暴已“迟到”了5年时间。科学家称未来10年发生朝向地球的卡林顿级超级太阳风暴的可能性高达12%。(孝文)
                  2014年12月29日09:54 新浪科技


                  14楼2014-12-29 17: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