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吧 关注:73,405贴子:242,619
  • 12回复贴,共1

古文猎奇小说集《奇虫萃》,求分析。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小序】
细嗅蔷薇者,非虎,乃虫也。
虫虽不语,百态跃跃然也。
我心有虫,细嗅蔷薇。当虫语时,是我所欲语也。
我唤奇虫至,演怪事,绎异情,使人有所悟,明善恶,知分寸,通变化,晓融汇,此即我心之所善兮。
晚辈后生,懵懂持笔,十九年所悟不得不发,又恐贻笑大方,谨以本序告示忐忑。诚哉斯言,信哉斯言!


1楼2015-01-19 23:24回复
    第一卷虫虽不语
    《书虫》
    光绪年间,有书生嗜书,凡书,儒、道、法、名、墨,亦或是纵横论、杂、农、小说、兵、天文历数、五行、医方,可谓是无书不读,近友皆以“书袋”呼谓之。
    “书袋”兄埋头书海,终日乾乾,以书为友,启书便觉神清气爽,然每每与现实中人交游,便又觉世俗浑浊,无可交之友,又甚是因此心烦愤懑。
    一日,“书袋”兄偶得一陈年旧书,甚有共鸣之意,爱不释手,起居坐卧,手不释卷。这日,书生又捧起爱书赏读。读至全册十中有七之处,翻起一页,这本灰尘仆仆的旧书竟夹着一只纤弱的小飞虫,不知它在这书中已是多久,也不知它是如何存活的,书生急于阅览爱书,便呵气想逐虫离开,谁想此虫在书上踱了几行,终不离开。书生怕翻页碾压此虫伤了其性命,便索性用手将虫轻拂下去,谁想到刚刚悠闲自得的虫刚离开书竟扑腾几下,一命呜呼了。书生一下内心澎湃,这虫,真真的可谓之“书虫”,有书便欢,无书则死,正是自己的知己呀!“书袋”兄心里泛起一阵悲戚,手捧虫尸,去至后院厚葬之,默然半晌乃去。
    “书袋”兄以书为友,难遇合心挚友,终遇此书中“虫友”,或得慰藉罢。


    2楼2015-01-19 23:24
    收起回复
      《训虫》
      人之奇,莫过于可言,可思。而鸟兽不能行之,故人能训鸟驯兽。鸟兽虽不能言,毕竟能听人呼唤、察人颜色。而虫,轻壳一张,其内无物,人不能训之。
      然清朝,民间有虫师,得家传,能训飞虫,决起而飞,入人耳,不复出,夺人性命。
      飞虫性刁,虫师平日只训一虫,且自训虫以来平安无事,并不曾害人性命。
      一日,训虫人路遇野盗而身无分文,野盗怒,欲杀之。其时虫师身携飞虫,急欲放之,忽心生不舍,暗忖若野盗并不真起杀心,便可省下此虫。迟疑间,野盗刀起,虫师死。
      始悟,怀技者需善施。


      4楼2015-01-24 11:03
      回复
        《虫王》
        光绪年间,斗虫之风盛行。市井之上,大呼小喝,绕盆而呼,乃斗虫之情景。斗虫尤兴于秋末,是日,三五人大呼小叫自街尾而来,其一人手持一盆,好事者见,知有人欲斗虫也,围而观之。
        其一人曰:“吾家兄弟今得悍虫若干,与令其斗,评虫王,诸位且看。”众叫好响应。
        盆乃陶盆,二虫立于内,怒然。持虫而来者,以茅草激之,虫斗性大发,其中一虫,体型矫小,然性情猛,数次咬退大虫。大虫急,欲啮其头,小虫忍痛破其肚,胜。
        如此斗完剩余两三虫,唯此小虫活。已然缺一大腿,翅亦残。众人皆以“虫王”谓之。
        持虫而来者见虫斗已了,兴致已尽,持砖拍之,小虫亦亡。
        观者有一小生,掩面喟叹:“如此当真,棋子一枚耳。”


        5楼2015-01-24 11:03
        回复
          《雕虫》
          古有邻,一曰郑之,一曰夏之。
          夏之擅于雕木,尤以雕虫于桃核之上为邻里知。每有人谈夏之雕虫之术,郑之常不以为然。且常谓子曰:“吾儿,邻人夏之,不务正业,沉溺雕虫小技,我不齿。望汝莫效此公形状。当瑾奉父命。”
          然有一日,郑之之子与路旁拾一桃核,上刻一虫,栩栩如生,甚是奇妙。郑氏子知此为夏之之作,思父之言再三,仍不舍,携之归家。
          郑之见,怒诧之,取桃核掷之地,桃核滚动不止。郑之奇之,取桃核细观之,其内若有活物。郑之以灯诱,一飞虫出,复入,其形状与桃核之上所刻不差分毫,郑之已暗暗称奇,待之阴藏桃核,观之察觉:此虫非此桃核不栖,虫寿尽时,正是桃核内果肉消耗殆尽之时,此乃神作,郑之大悔,从此敬夏之。
          雕虫本非小技,看不穿,便以之为游戏小技,待其知其中乾坤,悔之,不慧甚矣!


          7楼2015-01-28 10:24
          回复

               《辨虫》
            上古有虫,其性擅辨。其能辨事物之真伪,其先,虫食野蝶,蝶可拟形,似草似叶,虫可辨之。逐渐辨别物,有虚假之事,便性情大作张牙舞爪;遇虚假之物,即张狂失态向前撕咬。虽性怪,虫族千百年亦无大患,至人类始现。
            古猿进化至人,火食工具,逐渐耳聪目明,心事复杂,所谓社会。
            人渐察世间有此种虫:擅辨真假,性情直率。人暗思:无假,社会便非社会之谓也!是此,人大诛其虫,虫灭亡。
            虫擅辨,此为本领,当世故不清,仍无所藏,以此惹杀身之祸也。


            8楼2015-01-28 21:57
            回复
              《虫疫》
              正逢乱年,金戈铁马,血染沃土。大地横尸遍野,尸气聚集,各种怪病接踵而至。
              一种怪虫不知从何处涌出,遇人便刺入其眼,初时并无异样,不几时,其人便眼红如血而死。百姓惊惧,争相避之。
              一老医者奇之,因此怪病闻所未闻,便留心观察,终得此怪病奇怪之处,虫刺入婴儿眼中,婴儿竞无死亡案例。而在成人之间,病情亦有差别,老者易活,而稍壮者易亡。同龄人间死期亦有差别,病发有早有晚,医者更加留心观察,却再无发现。
              老医生正无计可施,一病人丈夫哭告之:“我妻中虫毒已半月有余,并无病发之态,前夜因见地上或遗铜币三枚,欲贪之,病忽发眼红而亡,其因贪心致其病发也?”
              老医者闻其言蹊跷,细细盘问,又问其他病人,皆告之病发之前或起贪念,或纵欲,或妒忌,或口舌。医者悟,虫入人眼,此人无恙。其纵私欲之时,心绪紊乱,致病发命失。婴儿无所乱欲,故得不死。
              虫疫传播此间数年,人尝谓此虫为“炼狱鬼”,然如此看来,该虫禁人败德,使人恪己,乃“天上使者”也。
              有贤者曰:此怪虫现,人人自危以养德,然,当此虫绝,人之处世则将何之?仍恪己也?或复败德耶?


              11楼2015-01-29 09:44
              回复
                第二卷当虫语时
                《虫语》
                虫,飞于花草之间,停于露滴之上,无拘无束却又纤弱简单,好奇者疑:简单如斯,虫间之沟通有否?若有,有言否?若有,将何如?
                有人可答。
                民国时期,一塾生名曰李衡,此生说来奇怪,有一别于常人之特能:从其能言之日起,其便能懂苍蝇之语。怪也不怪?众人半信不信,而此生却常因此而自命不凡,得意洋洋。一日,私塾学堂上,先生因事外出,一蝇于空中盘飞几圈,落于李生书上,李衡大喜,用虫语呼之,苍蝇亦呼之,李生甚得其趣,一时兴来,唤蝇飞至同侧张生眼前、耳边,张生不胜其烦,蓄力持书拍蝇,蝇大惊,落回李生桌上,大骂李生,李生百般对其言不再玩笑,蝇仍不饶,愤然骂之,李生怒,持书拍之,蝇身扁,流浆乃死。
                是此,李生悟:纵懂虫语,难懂虫行。日后,自负稍有所敛。


                13楼2015-01-31 09:59
                回复
                  《酒虫》
                  云南有虫酒,采家养黑蚂蚁,用烈酒秘方酿个把月,成秘制虫酒,可供药用。
                  蚂蚁酒世家有一老医者,已酿千万桶虫酒,倒酒加工之时,一虫竟逆流而上,老医者疑是眼花,细细察看,这虫,竟久泡于烈酒中而不亡,且似有一身劲力,老医者大奇,且喜,置虫于一精致器具,由外可视,凡来此取药酒者,皆得观之,众嗟叹之余,悟此虫酒之奇,虫既如此,更何况与人?必是长命百岁,安享天年,是此,虫酒扬名天下,老医者店铺也门庭若市,身价日涨。
                  每每有人观之,必将啧啧赞叹,也有疑心者以其为医者戏法,老医者也并不在意。此块百年招牌于己处日就月将,老医者时常窃喜。
                  然,一日,此虫见老医者坐于其前,忽呼之:“呔!老头!”医者喜:“子能语也?真乃奇虫也!”
                  虫不屑:“能语便为奇也?子之无知可谓甚也!”
                  老医者不怒反喜,与之交语,乐在其中。
                  至虫曰:“今你门庭若市,人皆以你为神医,皆我之功也!”
                  老医者听之,忽变脸大怒:“乃我之功!我百年之招牌,岂是汝一小虫之功!”
                  虫与争之,医怒杀之。
                  既虫死,老医者从此闭门不市,人皆猜其内因,无人知:百年招牌,亦毁于功利之心。


                  15楼2015-01-31 21:46
                  回复
                    《囚虫》
                    古时有一虫,形俊色清,见者无不赞赏。
                    一富家女偶得之,爱不释手,以白玉笼囚之,悬于大厅,来者皆入而能见之。出,则逢人便说该人家有俊虫一只,清新脱俗,人皆奇之,富家女骄傲益甚。
                    然虫乃自由之物,况此女每每以其为耀,四下张扬,眉目傲娇,宾客至,更洋洋自得以口令唤之,以博宾客彩头。虫早生异心,苦于玉笼所求,形容日渐枯槁。富家女察之,大惊,谓之曰:“子苦于吾家所困,欲走乎?吾家待你以华居,以美食,子不爱之耶?若子欲走,走便是。”说罢,启玉笼小门,虫释然,蓄力欲飞,忽见此女脸挂清泪,恋恋不舍然。虫心动,无奈对之呼曰:“吾受你家俸禄,当留汝家。”富家女大喜。
                    然囚虫困于此,心内烦躁,碍于情感,无能离开。日渐精力衰竭,终憔悴不可观,以致来者已不再赞叹此虫之美,老爷命人撤去,至于后院伙房。独富家女待之如常,美食佳酿,然终不肯放之。
                    虫终受困顿之苦,精疲力竭将死。富家女哭谓之:“子将死,我有心里话说与子。悔不该留你于此,困你此生!”
                    “然。吾不欲荣华与富贵,所求,但自由也。此生被情所困,庸庸一生与此玉笼中消陨,不甘也!”说罢,虫死。
                    富家女大恸,悔,已然晚矣,痛哭后若有所悟,留此小记,警戒后世之痴女子。


                    17楼2015-02-02 22:08
                    收起回复
                      《虫师》
                      唐朝有富家子,因故借居远方表亲之家,无父母之束缚,少诗书之训导,终日与酒肉之友厮混噩噩然。公子恶劳,其室秽。一日公子与市井之友攀肩勾背,大呼小吵自外而来。入其室,公子抄案上花衣,欲以之掸座上尘土而邀友人坐也。
                      花衣扬起,尘土呛然。一虫与烟中盘旋而出,大喝之:“竖子!当我尘埃也?我虽为虫,不与尘埃为伍!我已伏此屋数日,观子之行,饮酒作乐无度,自引花天酒地,行乐不负平生也?此亦噩噩然也!持黄金之家业,念于流连,眠于光年,竟日与跳梁小丑为伍,其真为尘埃也!竖子顽劣,目光如豆,虫亦可讥笑之!”说罢,振翅离去。
                      友人惊愕,公子亦惊惧,逐之出,从此收敛玩性,勉务正业。
                      故云:人与虫,孰近乎尘埃也?尘埃最似尘埃也,视己为尘埃者乃为真尘埃也。


                      18楼2015-02-04 09:08
                      回复
                        《巨虫》
                        某林,虫聚而谈。
                        一虫曰:“我可举三两之物!”众虫皆惊叹,又一虫曰:“有何!我可举五两之物!”虫群哗然。
                        其中有一巨虫,可举二三十两,众虫皆问之:“你可举几两?”巨虫曰:“亦四五两耳。”
                        虫皆笑之:“以你偌大身躯,仅可举四五两?”嘁嘁喳喳,皆暗笑之。
                        巨虫暗喜,其暗思:尔等小虫,岂知我能举几十两?待尔等低看于我,我再略施力气,让尔等刮目相看。
                        巨虫不语,行至树下,众虫观之。其为令虫群惊,捡一大树枝,足有百两,倾力而举,树枝起,力尽,树枝落,压巨虫,虫死。
                        小虫曰:“可惜尔偌大身躯,如此无用也。”
                        巨虫有心贬低自己,只为事后惊艳众虫,殊不知,表现之欲可乱心,失了分寸,则失足乃至失命,亦意料之中也。


                        19楼2015-02-05 21:00
                        收起回复
                          《虫议》
                          土墙斗拱之上,两虫遇。
                            其一虫曰:“凶也,悲也。虫似我等者,纤弱无力,上欺于大虫、飞鸟,下惧于蜘蛛、爬虫,竟日九死一生,惶惶终日。适才我便于斗拱窝痕处遇一壁虎,险丧命于此。况我等默默无名,壁虎却誉满天下,何其不公也!”
                          另一虫奇之,问:“何出此言?壁虎有何不凡,竟能为全天下知?”
                          前者忿忿曰:“壁虎其尾可断而不死,世人异之,常常引其异能,教化他人,常曰‘壁虎尾断而不死,尔受此宵小挫折,岂能一蹶不振?’等言,口口相传,是此世人尽知也。”
                          后者大笑止之曰:“尔羡其乎?惑矣!壁虎有此异能为天下知,亦因此惹祸上身。人每每见壁虎,尤孩童,必捉只,斩之尾,躬亲试之,欲知天下传言真耶假耶。壁虎之痛尔可能体味?壁虎名扬,而尾尽为世人断,子却羡其境遇,尔其惑矣。”
                          前者听罢方有所悟,若名声与伤害并驾而来,则浮名只是虚妄。


                          23楼2015-02-07 21:5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