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修行吧 关注:22,196贴子:2,901,602

回复:开悟的一些特点(转帖)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静的两个条件
静的状态它由两个条件构成,一是身体完全的放松,一定要达到放松,二是心不要对任何事物形成专注,只有满足了这两个条件你才能够达到静中,没有满足这两个条件是不可能的。
你要真正形成静,那就完全放松,或者你什么都不要观,一切都不要观,等着身体的觉受升起,甚至身体的这些觉受升起了,你还是不观它,任其自然发展。虽然你不观它,但事实上心的潜意识它还在悄悄地观,仅仅只是不作意,而正是这个不作意是最关键的,只要你不作意,心中这样就是达到道家说的“无为”,就是不作意。


IP属地:广西96楼2016-03-20 09:18
收起回复
    我摇晃下可以吗?


    IP属地:广东97楼2016-03-20 15:59
    收起回复
      再谈入定(一)
      初学佛人往往很向往入定,同时又很害怕入定,因为入定对他来说是一件很艰难甚至很痛苦的事。最近有几位佛友一再要求我再谈谈入定问题,其实在以往的文章中已经就这个问题说了很多,不过既然朋友们下达了任务,我就再啰嗦几句。
      学佛的目的是为了证入如来藏,从而摆脱轮回。我们大多数人还没证到实相,并不知道真心是怎么回事,心总是像野马一样不停地奔驰,因此,首要的工作就是必须把这匹野马拴在拴马桩上,让心定下来,要不然是不可能证得无上佛道的。这个拴马桩就是我们常说的所缘。
      我们选择的所缘应该具有两个特征:
      一、能够引发我们的专注力。禅定说到底无非就是持续的专注力,因此,所缘只要能引发我们的专注力,那就是一个很好的所缘。比如,南传佛教的大师往往会鼓励初学佛人以腿痛作为所缘。腿痛,对每一个初学禅定的人来说,都是必须经过的一个环节。那种难以忍受的疼痛,能让你不得不高度关注这种痛,使你无法分心,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所缘。再比如心习惯于动,那就找一个动作作为所缘,让心安住在这个重复的动作上,你可以观打太极拳、观吃饭、观礼佛等等。
      二、能够让我们升起柔软心。因为柔软心是如来藏向心力,能够让我们心不散乱而生定,所以我们选择的所缘要有能升起柔软心的特点。为什么不说升起大悲心?因为大悲心只有如来藏有,在没有证入如来藏真心之前是不可能知道什么是大悲心的。
      在选择所缘的时候,要先客观地分析一下自己的散乱心是重还是轻。如果重,那就尽量选择动态的所缘,因为动态的所缘比较容易让你专注。如果散乱心比较轻,那就选择静态的所缘,比如持咒、念佛、观莲花等等。我们这些凡人,尤其是居士,生活节奏很快,散乱心轻的人很少,但也有,比如射击运动员、画家、书法家等等,大多数人就不行了,散乱心比较重,因此,尽量选择一个对心有吸引力的所缘。这也是入定的一个关键。
      在这一切工作都完成以后,还要注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时时注意培养自己对学佛的兴趣。为什么呢?因为初学禅定是一件非常枯燥无味的事情。它会消耗尽你刚开始时的万丈雄心,让你往往有点儿灰心丧气,甚至胆怯。要知道这种灰心丧气和胆怯是入定的障道因缘,它会极大地妨碍你入定。刚开始学习禅定我们还要突破腿痛等身体的不适,这就要求我们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
      如果没有兴趣,就不可能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如果没有毅力,是不可能突破身体这一关的,身体的不适使我们会有一种厌恶静坐的“厌坐”心理。而当我们突破了身体这一关,许多人往往会有一种喜欢坐的“乐坐”觉受,他会像上瘾了一样总喜欢去坐。但要克服前面的“厌坐”,没有毅力是不行的。因此要时时注意培养自己的兴趣。你可以多看一些大德高僧们的传记,甚至一些佛教电影、佛教歌曲等等,都可以。严格说来,这在闭关练习禅定来说是不允许的,但在居士练禅定来说是未尝不可的,因为兴趣能很好的克服不良影响。


      IP属地:广西98楼2016-03-31 08:27
      收起回复
        再谈入定(二)
        每一坐能不能有很好的效果,能不能得定,对于初学佛的居士来说,坐前是不是很有兴趣和坐中是不是有坚韧不拔的毅力,这两点往往是关键中的关键,许多人的失败往往就是败在这两点上。
        这里结合我们实证的过程,简要说一下初学禅定的几个关键点,或者能给初学者提供一些借鉴。
        刚开始,有一个痛苦的阶段,不仅是身体的痛苦,你还要摆脱昏沉和散乱这两个心的痛苦,其中尤其是昏沉。因为我们的心长久以来习惯于寻求各种刺激,一下子没有了很有吸引力的刺激,你会遏制不住地昏沉。这时候一定要有毅力与各种痛苦作斗争,不放弃,提起正念,不失所缘,盯牢所缘。经过一番刻骨铭心的艰难困苦的战胜自我的斗争,你会进入下一阶段。
        经过上面的努力,你终于可以不动不摇地一次就坐上两个小时左右,这时候你会不由自主的升起一种“乐坐”的觉受,你会觉得很美好,很想继续坐下去,不愿意起来,不愿意让别人打扰你。这时候,可以说你已经是一个比较有一点儿 经验的禅修者了。你已经跨过最艰难的第一阶段。接下来,最大的任务就是客服散乱心。你会发现,现在障碍你的最大问题是不断出现的念头。这时候你需要做的就是用柔软心持续不断地安住在所缘上,享受这种所缘,不要有丝毫求定之心,不要时不时地问自己是不是入定了。你只管坚持不懈地心无旁骛地安住于所缘。渐渐地你就进入了下一阶段。
        当你一次能够坐上个五小时左右,你会发现没有了身体的感觉,只剩下清清明明的你的心。你会发现此时的你,是那样的高度清醒,那样的从没有过的不可思议的专注、灵敏。那是一种刻骨铭心的体验。但这还不是究竟,这时候你会清晰地看到念头和念头之间的距离,同时你会不由自主地觉得所缘是一种累赘。这时候一定记住要毫不犹豫地舍去所缘,要按照佛陀教我们的观心法门去观心。如果你继续专注于所缘,你会逐渐证入初禅定,依次证入更高层次的禅定。这是我们不主张的,因为禅定的道路充满危险,我们大多数居士没有名师指导,不能随便尝试。要知道我们学习禅定的目的是为了开悟,证入如来藏。在初禅前面的欲界定是开悟的一个关键点,只要抓住这个关键点,就可以开悟。因此,这时候要抓住欲界定,在欲界定时严格按照佛陀的观心法门去观心,尽快开悟。怎样观心?在别的文章里已经说了很多。
        证入如来藏后,你会发现如来藏就是一片大悲心,再无其他。如来藏对你现在的爱恨情仇都是清清楚楚的,你每一个极小极小的善恶念头,诸佛都是清清楚楚的。这时候你会发现虽然对一切善恶境界都清清楚楚,但却丝毫不会产生喜好和厌恶的心理,不是刻意不去产生,也不是刻意放下,而是根本没有这种爱恨的能力,想爱想恨都是根本不可能的,到时候你可以试试,无论你怎样努力,都不可能爱也不可能恨,想烦恼都是不可能的。这时候你才会发现,原来烦恼也是一种很难得的功夫,堪称葵花宝典,绝世武功,应该秘不外传的。这一点和禅定有根本区别。举例来说,你在禅定中看到你曾经很厌恶的人,你会不由自主地厌恶,但因为你是学佛的,你知道这不好,你会潜意识的训练有素地放下,你仅仅只是在压下念头,躲开念头,你根本不敢去试试这种念头,要不然你会很快失去定力,你会发现禅定是会控制不住地退失的。而如来藏就没有这种情况,你不想出来,那你就可以不出来,完全可以自主决定。


        IP属地:广西99楼2016-04-09 10:26
        收起回复
          阿弥陀佛!


          IP属地:重庆100楼2016-04-09 22:04
          收起回复
            如缘新开悟
            我言未见真
            众众诵经卷
            我在赞此人
            阿弥陀佛。 非大善何以开悟 赞大善得以开悟。


            101楼2016-04-10 14:04
            收起回复
              你那叫做享乐,不叫修行!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2楼2016-05-02 00:09
              回复
                禅修基本知识——认识自我
                认识自我就是:思想者就是思想者本身,当下的思想就是你,当下的思维就是你,这是第一点;第二个就是你的思维是遍一切处的,你当下能够想到无限远,那么无限远就是你,你能想多远,多远都是你,也就是你是遍一切处的,也就是说你现在想到隔壁房间了,那隔壁房间也是你,你也在隔壁房间,你现在想到你家乡了,你的家乡也是你,但是为什么你看不到隔壁房间,也看不到你的家乡,那是身体的原因,是你使用了这个工具,工具有问题,不是你有问题,假设你现在不使用这个工具,那你一下子,想隔壁房间,马上就看到了,你想你家乡马上就看到了,也不需要你坐着火车跑这么远,坐火车的意义是把你的身体拉到这里,不是把你拉到这里,你一动不动的,你没动,是你这个工具动了,知道吧,就是这一点,思想就是思想者本身。
                思想就是思想者本身就涉及一个原理,就是心物一体,思维和物质是一体的。心物一体的基本意义是什么?就是思维具有物质属性,你的思维具有物质属性,比如说证到一定程度了,你想什么事物,你想变一个东西,比如像济公一样变一个苹果,立刻就变出苹果,这就是思维具有物质属性。
                问:他要是变的话,只能自己看到吗?
                答:别人肯定能看到,别人看不到不叫变,你说你变一个,别人看不到,起什么作用?这就不叫变了,这就是一个光的问题,你运用光这个功能,因为一切东西全部都是一个光的,这个东西随便拿出来它都是一个光,他变一个东西就是一个光形成的,一切物质以光形成的,你证入光这个状态,掌握光的运用了,然后你自然就变了,这叫意生身的问题)这是思维具有物质属性,一切东西,用佛法来说是唯识所变,一切现象界都是唯识所变。
                第二个叫物质具有思维属性,就是这些物质全部具有思维属性,它都是有思维的,也就是换句话说,他都是人,只是他处于不同的状态,也就是你处于现在这种状态,对吧?你能使用这种身体,但你使用不了它这种状态(指桌子),你想使用它这种状态你必须证入它这种思维层次,证入什么?欲界定和禅定,要达不到这种状态,你使用不了这个桌子,你不能以这个桌子作为身体,但是人家能,也就是物质具有思维属性,一切物质全部具有思维属性,也就是佛法说的:有情无情共成佛道。
                有情指的就是你的相续性思维,就是咱们,你处于相续性思维,你认为只有咱们是有生命的,对吧?你认为它(桌子)是没生命的,那就错了,不是这样。佛法里面,有情无情,无情指的是这(桌子),什么是情?情就是相续性思维,对它们来说是断相续性思维的,也就是能断相续性思维你才能以它作为身体。
                无情并不是说无生命,你不要把那个无情搞错了,有情无情共成佛道,你一搞,你说无情是无生命,那不对,佛法并不是这样,情是指相续性思维,情绪化的反应,也就是你现在喜怒哀乐悲恐惊啊,这些都是,你都是归根一个字,就叫情,就是情绪化的反应都是相续性思维,而它是非情绪化的反应,也就是不能用情这个字来表示,它已经脱离了这种功能,也就是他是更高层次了。
                所以说就是有情无情共成佛道,也就是说欲界定以下的人,和那个禅定中的人,这些(指桌子等)都是禅定中的人,共成佛道,最终结果就是全部都要回归如来藏,都成佛道,就是这样。这就是了解:思维具有物质属性,物质具有思维属性。还有这个,这也是认识自我中的一条。


                IP属地:广西104楼2016-06-06 08:27
                收起回复
                  禅修基本知识——认识身体
                  身体就是在某一个物质世界里面,你执着于某一种形态,执着于某个光影,因为物质都是光影,影子,你执着于它,所以就叫身体。比如说,任何一个物质世界,它都具有很多很多的物质,天道也是这样,你进去之后,你执着于某一个物质作为身体了,比如说,你执着天女的身体,或者二郎神的身体,然后你就变成他了,就是这样。
                  你实证第一步你先证入光,比如说,你现在开天眼了,先见一般的这种弥散的光啊,或者是闪烁的光,或者是光团,对吧?你统统都是先见光的。也就是说你进入任何一个世界,首先见的是那个物质世界的最基本的物质,也就是它的共性的物质,比如说,进入欲界定,欲界定分为一个一个层次嘛,低级的是建立在弥散的光基础上,高级的建立在光团的基础上,如果你证入的是光团,你先见的是光团,见到光团之后你融入它,因为任何一个光团都是一个世界,你融入这个光团之后,你才发现它的境界,它在光团里面的境界,发现很多很多的天道的物质,然后你喜欢某个物质,你就执着于某个物质。比如说,喜欢那棵大树,然后你就融入那棵大树,去使用那棵大树,这样,你以那棵大树作为身体。也就是身体的到来是怎么到来的?是你先融入那个世界。
                  第二你选择那个物质,去融入那个物质,然后体验那个物质,使用那个物质,这样就以它作为身体了。反过来,你想脱离那个世界,你第一步就必须摆脱那个物质,不使用那个物质,不使用那棵大树,对吧?不使用那棵大树,然后你才能脱离它,脱离它之后,然后你再能摆脱它的共性的条件。
                  比如说,咱们现在,从现在这个世界向外修,你第一步,必须一动不动的,什么叫一动不动?就是不使用这个身体,也就是不使用那棵大树,对吧?你要使用它,你一定停留在那个世界,这是第一步,必须解决身体的觉受,第一步解决之后,第二步是干什么?摆脱这个世界共性的特征,这个世界共性特征是什么?相续性思维,对吧?必须断相续性思维,断了相续性思维,你立刻就从这个世界脱离了,就没办法停留了。所以修行就分两步:第一步就是摆脱身体觉受,第二步就是断相续性思维,只有这两条。
                  反过来,你想证入其他世界,是倒过来的,证入其他世界是先证入那个世界的共性状态,比如说,先证入光的状态;第二,你再选择某一个物质去使用,体验它、使用它,你才能成功。
                  举例来说:你现在想进入鬼道,怎样进入鬼道?鬼道也是以光作为基础的,你先证入那种迷迷糊糊的光,灰白色的,就是如烟如雾的光,证入这种,就是走神的状态,闭上眼你眼前一片灰茫茫的,就整天住于这种状态,好,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在这种状态你会看到一些境界,鬼道的一些境界,比如说各种物质境界,是吧?然后你选择鬼道的某一个东西作为身体,然后就融入它,融入它之后,你就住于它,就是这样;天道也是这样,天道也是以光作为基础的,比如说,你证入彩色的光,或者证入一个比较刺眼的明亮的光,对吧,你看好多人开天眼,你眼前一闪一闪的,对吧?先证入这种光,证入这种光之后,你会看到很多的境界,然后你以某一个境界作为身体。


                  IP属地:广西105楼2016-06-25 07:33
                  收起回复
                    开悟其实就在一瞬间,而“我"是经历了一些事情苦想了三天,恍然大悟,真正看到了自己的轨迹,这20多年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起有灭最终归零,不该执着于某种东西进而产生情绪,这些都是虚无的。心境开阔但是又有一些无奈,甚至会苦笑自己活错了。能否开悟在于能否跳出生命的界限,能否看得到自己,自己的一生就像海浪,有起有落,中间激起再大的浪花,最后都归于平静,就像人一样,无论取得了多大的成就,到这一生结束的那一刻,想放下的不想放下的你都放下了,唯一留下的就是在轮回中那个“自己”所积累的善业,帮助那个“你”,最终逃出轮回证得涅槃。开悟之前对于一些修行者说的话丝毫不理解,开悟之后再去看他们说的话,都在情理之中🙏🙏🙏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7楼2016-07-04 07:50
                    收起回复
                      禅修基本知识—认识时间
                      时间你要了解的就是:第一,时间是过程的描述,有过程才有时间,任何事物,只要有过程就有时间;第二,时间是描述什么的?你描述这个过程,对吧?你是描述什么的?描述你的体验,也就是你在观这个过程,对吧?你对这个过程有所体验,怎样描述这种体验?是用时间来描述的。
                      也就是时间,它有两个要素构成,第一,有过程,第二,有观察者,有体验。是由两个要素构成的。但是体验这个东西就是你在不同状态对它的体验是不一样的,比如说相对论上,一个正在火上煎烤的人,架在火上烧的人,对吧?和那个正在谈恋爱的人,他们对于同一个过程的体验不一样,所以就是,由于这个体验的不一样,所以对于同一个过程就产生了不同的时间感觉,这样就会出现一个不同的反应。
                      那么咱们去修行,有时候就是通过改变这个过程的体验去修行,比如说,咱们观慢动作,观慢动作它也是观这个过程,水滴滴落这个过程,你现在观的时候你是一下子观了,一秒钟,房檐上的水滴到地上,对吧?是你在这种状态,这是人的状态。
                      然后你观这个过程,把这个过程拉长,观这个过程你观的时间长一点,体验它的美好啊,专注地体验它,它慢慢时间就拉长了,拉长之后就进入什么?天道,然后你再继续观,这个过程拉得特别特别长,然后斩断这个运作的过程,这样你就进入了禅定。也就是同一个过程,你去观的时候,进入的结果是不一样的,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观慢动作,那么四念处啊,要安住于这种慢动作啊,打太极的慢动作啊,等等,什么原因?什么原理?它就是通过改变时间观念去证,这里全部是通过改变时间观念去证的。
                      由于时间是过程的描述,如果没有过程的话你就没法通过时间去证了,比如说如来藏,如来藏没有过程,不生不灭,对吧?没有过程,所以你通过观慢动作是永远不可能证入如来藏的,因为如来藏就没有时间观念。
                      所以你要了解你现在练身随观观慢动作是安住于这个慢动作是永远不可能回归如来藏的,要明白这一个。但是如果你在观慢动作的时候你不是参与这个慢动作,而是住于思维本体,随便觉知这个过程,那照样可以回归如来藏的。
                      也就是说看你的侧重点,如果你侧重于融入这个慢动作,也就是参与这个慢动作,你是永远不可能回归如来藏的,这是参与观察内容;如果你是住于思维本体,对这个过程就随便觉知,一点都不加入个人观念,不参与它的任何特征,那么这样你照样回归如来藏。


                      IP属地:广西109楼2016-07-29 06:54
                      回复
                        哈哈 确实如此 不过感受应该更强烈 初期觉悟时思维活跃到让你忘记吃饭睡觉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10楼2016-07-30 12:37
                        收起回复
                          太感谢了!就像燃起一盏明灯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11楼2016-08-01 15:30
                          收起回复
                            禅修基本知识—认识空间
                            认识空间分为几个:
                            第一个,就是咱们一般人的空间。比如说你在这个房间里,你感觉这个房间很大,对吧?这就是一般人的空间,这个空间观念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因为你使用这个物质,这个身体,因此和别的物质产生了对立,所以你觉得你和他之间有这个距离,你和他之间那个距离小,和她之间这个距离大,你和你的老家那个距离又很远,对吧?这是一般人的空间,这种空间建立在物质基础上。而物质是因你而异,你使用的物质是不同的,比如说,你使用一个大山,以山作为身体,那么这样,山下那个房间相对于你它是小的,同时它与你的距离又很近,但是你以山作为身体,你再进这个房间你就进不来了,你是以你现在这个身体你可以进这个房间。这就是以身体作为主导,因为咱们对世界的观察是借助身体去观察的,所以对空间的认识也是因身体而异,这个空间天人来看的话,那就没法比,这就不叫空间了,它实在太狭小了,假如下一世你选择蚂蚁的身体的话,那这个空间又大得不得了,它就像无边的天空一样,非常的广阔,这就是由身体来决定的。这是第一种空间,这种空间感觉是按照你选择的那种身体大小来决定的,这是这种空间。
                            第二个,空间指的就是空的观念。比如说,你是执着于相,小乘里面就是执着于相,然后你说这个相是缘起性空,对吧?说是缘起的,也就是条件伦,它是由条件生成的,因此它没有自性,它是空的,这是一种空的观念。这种空的观念是为了破这个相的,也就是你因为执着于相了,相就是有,对吧?是以空去破有,你执着于有,所以用空去破有,这是一种观念。你住于这种观念了,将来你就证入禅定,一般的禅定状态。
                            第三种就是空的心境,从如来藏出来的时候他会有一种空的心境,深邃的、空洞洞的心境。这种空洞洞的心境在执著心加重之后,慢慢、慢慢地就形成了咱们可见的天空了,就是你现在看见的这个天空,无边无际的天空,刚开始就是完全没有任何物质,随着继续发展,慢慢形成物质。所以证入这种空的时候是与如来藏相应的,证入这种物质的状态,那么证入这种空他有一个能力是什么?能够生成各种物质,也就是这种空叫什么?妙空,咱们又说真空是吧,真空生妙有,有指的就是物质,你证入这种空能生成这种物质,能产生各种物质形象,也就是获得一个意生身的能力。假如你证入那种空的观念的话,那是一个偏空,就是刚才说的那个空的观念是破有的,那个空的观念那是个偏空,又叫顽空。
                            也就是你掌握空的时候要知道空具有这几个概念,掌握这几个概念之后,那么将来在佛教的修行里面你会不断用到这几个概念,比如说,解释一般的神通,咱们说佛经上面,释迦摩尼领着弟子到维摩诘居士家里,对吧?维摩诘居士让大家进来,这个房间本来很小,但是进来了很多很多的人,但是每一个人都没感觉到自己被挤,他还感觉到这个房间很大,那是什么原因?因为释迦摩尼的弟子本身就是有能力的,有神通的,所以当他进入这个房间后,他的身相就不是用我们现在这个身相,他去观这个房间的时候自然就会观大,但你现在不一样,你现在进入这种状态的时候,你那个身相没法变,没这种能力,所以你感觉的时候还是很小的房间。所以,这就是空的一种观念。
                            再一个就是小乘里面也观空,通过观空去破有,这样你将住于空的观念,不自由,佛经就把这种情况叫做顽空,又叫偏空嘛,最后要破这个空的,在证入如来藏这个空的话,然后咱们说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当然这个空不是咱们说的那样,色是什么都没有,空也什么都没有又叫做有,又不能这样说,这个空指的是如来藏,指的是你自己,就是咱们说的思维的根本状态,就是:一切物质同时是由如来藏生成的,这就叫做色即是空;如来藏有生成一切物质的能力,这就叫做空即是色,这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IP属地:广西112楼2016-08-07 08:44
                            收起回复
                              好,善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13楼2016-08-18 09:4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