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吧 关注:222,787贴子:612,279

【国学】圣可学乎?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通书》云:圣可学乎?曰:可。曰:有要乎?曰:有。请问焉。曰:一为要。一者无欲也。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明通公溥,庶矣乎!(《圣学》第二十,全集卷五,页三十八)无欲则静虚动直者,今举一例以明之。如孟子云:"今人乍见孺子将人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纳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孟子,公孙丑上》)此例为宋明道学家所常举者。人乍见孺子将人于井。不假思念,当时即起之恻隐之情,乃系直起;本此而发生之行为,亦是直动。此等直起之念,及本此而发生之行动,无个人利害之见,参于其间,故是公的。故曰"动直则公"也。若此人一转念,则"纳交于孺子之父母"之意,"要誉于乡党朋友"之意,相间而起,此等意即是"欲",其起非系直起,本此而发生之行为,亦不是直动。此等转念,及由此而起之行动,有个人利害参于其间,故是私的,所谓"私欲"也。语谓初念是圣贤,转念是禽兽;意义即如此。若吾人心中无欲而静,则心如明镜,无事则静虚,有事则动直。《通书》曰:"寂然不动者,诚也。感而遂通者,神也。"(《圣》第四,全集卷五,页十五)"寂然不动"即静虚,"感而遂通"即动直。此为以后宋明道学家所常讲者。——《中国哲学史》冯友兰


IP属地:山西1楼2015-05-19 17:46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5-05-19 18:31
    收起回复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5-05-19 18:34
      回复
        再暖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5-05-19 18:49
        收起回复
          很多时候,这“私欲”难以格除啊,赤诚之心,恐怕也非常有。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5-05-19 19:07
          回复
            初见端倪
            冯的用辞不像熊那么直当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5-05-20 14:28
            收起回复
              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的直会不会有上文直义?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5-05-20 14:47
              收起回复
                陈白沙——仆才不逮人,年二十七,始发愤从吴聘君学。……然未知入处。比归白沙,杜门不出,专求所以用力之方。……_于是舍彼之繁,求吾之约,惟在静坐。久之然后见吾此心之体,隐然呈露,常若有物。日用间种种应酬,随吾所欲,如马之御衔勒也。……于是涣然自信曰:作圣之功,其在兹乎?有学于仆者,辄教之静坐。(《复赵提学》,《白沙子全集》卷三,页二十二)


                IP属地:山西8楼2015-05-20 15:26
                回复
                  此即明道所云"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不需用纤毫之力"之意,亦即象山所说"先立乎其大者"之意也。此虽亦言理,而其所理,正如象山所谓理,非朱子所谓理也。


                  IP属地:山西10楼2015-05-20 15:36
                  回复
                    此所说理,无一息不运,随时随处,无不是这个充塞。朱子所谓理,不能运,亦不能充塞也。此所谓理,实即是沙所见隐然呈露之吾心之体。


                    IP属地:山西11楼2015-05-20 15:38
                    回复
                      良知乃"天命之性,吾心之本体,自然灵昭明觉者也。凡意念之发,吾心之良知,无有不自知者。其善欤,惟吾心之良知自知之;其不善欤,亦惟吾心之良知自知之"。吾人诚能"于良知所知之善恶者,无不诚好而诚恶之,则不自欺其良知,而意可诚也已"。——《大学问》


                      IP属地:山西14楼2015-05-21 09:27
                      回复
                        惟顺良知之自然而"为",对于一切俱无所容心于其间,而不有意计较安排;则有为正如无为。以此求"无",真"无"当下即是矣。


                        IP属地:山西15楼2015-05-21 13:54
                        回复
                          问“知行合一”。先生曰:“此须识我立言宗旨。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 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IP属地:山西16楼2015-05-21 14:00
                          回复
                            一般人未脱习气之胶著,陷溺於私意私智之坑堑,而侈谈良知,其所谓良知只是意见,只是习气中之直觉本能。此不但有负此知,且亦有负阳明多多矣。


                            IP属地:山西17楼2015-05-21 14:00
                            收起回复
                              阳明曰: 某於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种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功,负此知耳。


                              IP属地:山西18楼2015-05-21 14:0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