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接触到李娟是大概高中的时候,2010年世博会前后。某一个双休日回家作业里,语文试卷上的现代文阅读就是李娟的一篇关于乡村舞会的小散文。
它的开头直接热情没有任何铺垫:
“我在乡村舞会(拖依)上认识了麦西拉。他是一个漂亮温和的年轻人,我一看就很喜欢他。”
它的结尾悠长飘渺难以言喻:
“他止到我面前站住了:“今天晚上嘛.去我的家里吧。我的家,有拖依嘛.”
“好呀!”我一下子高兴起来,“你们家在哪儿呢?”
“你晚上过了桥,就往那边看,哪家院子的灯多,人多,到处亮亮的,就是我们了。”
他指了一下河对面。我扭头顺着他的指向看去,河那边高地上的一片村庄正安静地横置在世界的明亮之中——秋天的明亮之中。河流上空静静地悬着铁索吊桥。”
河流上空静静得悬着铁索吊桥,一句看起来都不能称之为结尾的句子,要说是开头我还更相信一些。
整篇文章轻盈灵动,一下子就让我记住了这个作者。后来还做到过一篇现代文阅读是关于牧场的山羊,同样出自于这个成长于新疆的汉族女子之手。当时出于对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出题方向文章风格命脉的把握,一下子看了好几篇李娟的书。【我承认是有应试教育之嫌去挑书看的】
【甩个链接,大家有兴趣自己去读: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7377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