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吧 关注:62,670贴子:1,284,457
  • 7回复贴,共1

成都山区现神秘“犇”字形图案 疑是丞相留下的遗迹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美国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5-07-23 14:49回复


    IP属地:美国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5-07-23 14:54
    回复
      犇bēn
      是“奔”的异体字。一头牛就力大无穷了,何况三头牛成队列一起前进,那力量不言而喻了。这个字实际是“奔跑,急匆匆”的意思。
      出自《荀子·议兵》:“劳苦烦辱必犇。”


      IP属地:美国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5-07-23 14:54
      回复
        三国时期,诸葛亮曾到临邛察看“甲屯”垦植和开掘“火井”情况,曾经乘坐“木椅车”上山眺望,因此在当地还有“天车坡”、“望军顶”等地名。


        IP属地:美国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5-07-23 14:55
        回复
          作为这片神秘图案的发现者,高叔先已经将这个秘密埋藏了10年。
          家住邛崃天台山镇的高叔先是一名摄影爱好者,10年前,工作人员在马坪村一个山头上设立一个几十米高的通讯基站。基站尚未启用之时,高叔先就曾经登上基站眺望。“当时我站在基站,就发现向北方向,一片杉树林间有些植物和别处不同,呈放射状线条分布,当时我就觉得很神奇。但由于高度原因,无法观其全貌。”
          今年7月上旬,他通过卫星地图查看当地地形,发现此处有一个神秘图案,整体呈西北向东南方向分布。在大面积的浅绿植物中,“井”字形、人形脉络和周围植物大相径庭。“三部分图案,最长边有400多米,最短的也有几十米。”经过仔细对比,高叔先发现10年前看到的那些放射状图案,正是卫星地图上神秘符号的一部分。
          高叔先通过测距软件对图案进行分解:中间一部分面积最大,长约400多米,构成也最为复杂,像由多个倒立的“土”字构成。东南部分图案最小,长宽在100米左右,像是手牵手的两个人。整个图案分布在大约1000米长、500米宽的长方形范围内,整体沿山顶向山脚分布。


          IP属地:美国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5-07-23 14:55
          收起回复
             望军顶
              邛州志》卷二载:“石盘戌,州西一百里,与獠界相接。相传诸葛武侯征羌驻军于此,俗称望军顶。”
              望军顶,诸葛亮依山为城,筑台设防,观察羌人(实为彝族、羌族等西南“外夷”统称)行军布阵之山顶城楼。
              先主刘备被东吴大将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气绝白帝城永安宫。诸葛亮率众官奉梓宫还成都,葬于惠陵。后主刘禅接位,国号建兴。于是升赏群臣,大赦天下。建兴元年秋八月,魏国五路大兵,直犯西川。诸葛亮“安居平五路”,国事稍安。建兴三年,密探飞报,蛮王孟获起兵十万,欲直捣成都;羌人临境亦蠢蠢欲动。诸葛亮亲率五十万大军征南,饥餐渴饮,夜住晓行,秋毫无犯。七擒孟获后声人折腰。但也有偏偏不折服的,这就是蜀国西南境外的“羌人”(住现在的四川名山、天全、雅安、康定一带)。诸葛亮几次派兵反击,羌人溃退。因诸葛亮心在中原,志在复汉,无心和羌人恋战,于是派人从成都至临邛境内,每十里筑一石楼,内藏兵卒,一有羌兵进犯,立即燃火为号,类似周朝时代的烽火台。又探得天台山险峻,羌人很可能从后山偷袭,于是依山筑台,以观察羌人动静,名日“望军顶”。望军顶烽火一燃,不出一时辰,成都便知有敌兵进犯。羌人三战三败,无力再犯,于是提出和让要求,“愿让一箭之地,永结和好”。诸葛亮答应了,约定当众射箭,箭到之处即为羌人退兵扎营之地。
              一日,双方兵马到齐,会集南河(边界)。诸葛亮羽扇纶巾,笑容可掬,在侍从搀扶下,骑上战马,弯弓搭箭,只听“飕”的一声,箭无影无踪。双方派兵勒马追寻,至九百里外的康定始见那箭牢牢射进崖石。羌人虽惊讶怀疑却无法否定康定崖上之箭非诸葛亮射出之箭,暗中叫苦不迭。但双方有言在先,诸葛亮又大兵压境,左有赵云、魏延,右有王平、张翼,只得退兵。
              康定那中箭之崖称作“打箭垆”。从此,夷人不敢东进而牧马,士不弯弓而抱怨。
              天台山的望军顶仍驻扎士兵,日夜监视随时可能入侵之敌。
              诸葛亮驻守成都,事无大小,皆亲自决断。蜀中之民,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享受太平。一日,费棒报告诸葛亮:“临邛有火井数十余处,夜晚红光映空,土民以之煮盐。”诸葛亮令费袜守好成都,只带数十名精兵及官吏往临邛而来。
              费棒之谓“火井”,属临邛郡,距望军顶五十余里,诸葛亮途经此地上天台上望军顶设防时听说过土民“煮盐”之事,但未及细看。杨雄《蜀王本经》中关于“临邛火井,深六十余丈”,以及西晋左思《蜀都赋》中也提到。


            IP属地:美国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5-07-23 14:56
            收起回复


              IP属地:美国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5-07-23 14:57
              回复
                猜想二:距离马坪村不远的蒙顶山,几年前也曾通过卫星地图发现过似人型图案,两者之间可能有联系。
                猜想三:邛崃历史上以邛州为名,《华阳国志》说:“邛崃山,本名邛山”,“邛人自蜀入,度此山,甚险难,南人毒之,故名邛崃。”但随着中原移民不断迁徙于此,邛人遂逐融合,迄今甚至连邛人的遗迹都难以确指了。


                IP属地:美国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5-07-23 15:4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