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军顶
邛州志》卷二载:“石盘戌,州西一百里,与獠界相接。相传诸葛武侯征羌驻军于此,俗称望军顶。”
望军顶,诸葛亮依山为城,筑台设防,观察羌人(实为彝族、羌族等西南“外夷”统称)行军布阵之山顶城楼。
先主刘备被东吴大将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气绝白帝城永安宫。诸葛亮率众官奉梓宫还成都,葬于惠陵。后主刘禅接位,国号建兴。于是升赏群臣,大赦天下。建兴元年秋八月,魏国五路大兵,直犯西川。诸葛亮“安居平五路”,国事稍安。建兴三年,密探飞报,蛮王孟获起兵十万,欲直捣成都;羌人临境亦蠢蠢欲动。诸葛亮亲率五十万大军征南,饥餐渴饮,夜住晓行,秋毫无犯。七擒孟获后声人折腰。但也有偏偏不折服的,这就是蜀国西南境外的“羌人”(住现在的四川名山、天全、雅安、康定一带)。诸葛亮几次派兵反击,羌人溃退。因诸葛亮心在中原,志在复汉,无心和羌人恋战,于是派人从成都至临邛境内,每十里筑一石楼,内藏兵卒,一有羌兵进犯,立即燃火为号,类似周朝时代的烽火台。又探得天台山险峻,羌人很可能从后山偷袭,于是依山筑台,以观察羌人动静,名日“望军顶”。望军顶烽火一燃,不出一时辰,成都便知有敌兵进犯。羌人三战三败,无力再犯,于是提出和让要求,“愿让一箭之地,永结和好”。诸葛亮答应了,约定当众射箭,箭到之处即为羌人退兵扎营之地。
一日,双方兵马到齐,会集南河(边界)。诸葛亮羽扇纶巾,笑容可掬,在侍从搀扶下,骑上战马,弯弓搭箭,只听“飕”的一声,箭无影无踪。双方派兵勒马追寻,至九百里外的康定始见那箭牢牢射进崖石。羌人虽惊讶怀疑却无法否定康定崖上之箭非诸葛亮射出之箭,暗中叫苦不迭。但双方有言在先,诸葛亮又大兵压境,左有赵云、魏延,右有王平、张翼,只得退兵。
康定那中箭之崖称作“打箭垆”。从此,夷人不敢东进而牧马,士不弯弓而抱怨。
天台山的望军顶仍驻扎士兵,日夜监视随时可能入侵之敌。
诸葛亮驻守成都,事无大小,皆亲自决断。蜀中之民,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享受太平。一日,费棒报告诸葛亮:“临邛有火井数十余处,夜晚红光映空,土民以之煮盐。”诸葛亮令费袜守好成都,只带数十名精兵及官吏往临邛而来。
费棒之谓“火井”,属临邛郡,距望军顶五十余里,诸葛亮途经此地上天台上望军顶设防时听说过土民“煮盐”之事,但未及细看。杨雄《蜀王本经》中关于“临邛火井,深六十余丈”,以及西晋左思《蜀都赋》中也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