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宗金鉴吧 关注:452贴子:1,138

我与医宗金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最初学医的时候,也是漫无头绪的,因为我学东西一直比较慢,唯一值得自傲的就是能坚持而已。但怎么学呢?还是一头雾水,师父讲课也听得迷迷糊糊,师兄们讨论我也只有听的份。
师父很重视医案,他特别把《寓意草》 和《谢映庐医案》全面讲了一篇,不过在我看来,这个就是在讲喻嘉言和谢映庐治病的故事了。至于师兄们讨论的热火朝天,我硬是插不上一句话。
虽然不会学,但是学医的劲头还是很足的。每天读伤寒论。不过也一直没有读明白过。
偶然听一个师兄说起他们当地的一个老医生,说老大夫一生只读了一本书,就是医宗金鉴。老大夫也是在医院上班,八十多岁还坐诊,春节也不休息,病人每天都是排队。
精通一本书就能有那样的效果?是什么好书?


IP属地:湖南1楼2015-08-20 10:45回复
    于是就搜了下《医宗金鉴》,原来是清代的中医教科书,而且是国家统编的。
    于是买了一套,是上下两册,硬皮的,好重。
    这样重的书携带不方便吧,于是又在书店发现了一本《医宗金鉴心法要诀》的小册子,可以装在衣服口袋的那种。
    这个书的特点就是只有歌诀,没有解释。便于携带和读诵。
    于是,在离开老师后,我就随身携带着这本小册子了。


    IP属地:湖南2楼2015-08-20 10:49
    回复
      最开始读的,是杂病心法要诀。
      因为受网上两个读医宗金鉴的故事的影响,我也是只管读,而不管书里的含义的,这个是受学佛的影响,最初学佛的时候,师父就说了,佛经不是用来理解的,你读到一定程度,自然会明白。也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意思吧。而真正明白含义的时候,其他的东西也就触类旁通了。
      不过惭愧得很,我是念了五年才明白了些。


      IP属地:湖南3楼2015-08-20 10:56
      收起回复
        当然,我也是业余念吧,而且不能保证时间,绝大多数的时候,是在路上念的。也就是出差的时候,在火车上闲着没事,就一个人躲到门口去读。
        2012年,我在上海,因为去江西办事,车上好像有十多个小时吧,闲着的时候就一直读,也就是这个时候,忽然明白了很多,原来里面的格局就是教你怎么用药,从哪些方面思考的。
        当然, 这个时候的理解还是很浅的那种,因为自己的基础真不咋地。


        IP属地:湖南4楼2015-08-20 10:59
        回复
          不过明白了些,自然也更用心的读了。
          13年的时候,又去老师哪里,这次去的时候,比之前明白多了,再和师兄们讨论问题的时候,自己也能提出治疗思路,不过不是我的,都是书上的。
          一个师兄说,中医基础学要好好看。
          于是我又化了一个星期,把中医基础学突击了一遍。
          看完之后感慨,原来自己明白的哪些,都是书上有的,怎么之前看的时候没有明白呢?不过心里还是高兴的,毕竟这些是自己悟出来的。


          IP属地:湖南5楼2015-08-20 11:03
          收起回复
            从老师哪里回来后,开始系统的读诵医宗金鉴的其他部分,伤寒的,妇科的,儿科的,针灸的。
            一年时间过去,虽然没有读明白,总算是熟悉了吧。


            IP属地:湖南6楼2015-08-20 11:05
            回复
              2014年初,又把前面的订正仲景全书全面读了一遍。
              还是不求甚解的态度,就那样读着,也没有想什么时候读明白。


              IP属地:湖南7楼2015-08-20 11:07
              回复
                到了2014年的下半年,也就是农历七月吧,忽然又豁然开朗的感觉。
                伤寒论不就是说一个人伤了阳气后的各种传递路线和治疗对策吗?他表示的是一个思路,病的传变规律和用药的方式,所谓的六经就是六种状态,其中三阳的时候病在表,所以汗吐下三法以驱邪,或者和法调解。到了三阴,病到了里面,就要扶正了,所以用补的比较多。先培养正气,或者只要人还有阳气恢复就有救。
                温病是热,伤的阴分,所以温病治疗的时候清热的比较多。不过从伤寒论看,太阳篇是通过调理营卫,其中营卫离不开脾的运化和肺的宣布。伤寒是伤阳,营卫宣通方面受影响了,温病是伤阴,是肺卫受到损伤。肺主皮毛,也是在表。这个合伤寒论又接近了,所以所谓伤寒温病之类的,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外感病的治疗,他们之间并不矛盾。
                另外就是内伤杂病和外感病的关系,正如内经说的,正气内存,邪不可犯,如果人脏腑调和,普通的气候变化不容易生病的,人首先是自身气弱了,才容易感染外在的基本。
                温病上就说,冬不藏精的人容易患温病。


                IP属地:湖南8楼2015-08-20 11:17
                回复
                  至于内伤杂病,有的是饮食劳役引起的,比如李东垣的脾胃论。
                  脾胃论的背景是,当时对外作战,很多市民吃不饱,饿了很久了,到战争结束的忽然有了吃的,于是大吃一顿,然后就生病了,另外就是过于劳累,伤了脾气,于是造成中焦脾胃不运,脾气不升,或者脾气下陷,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疾病。如果从伤寒的角度看,脾胃论是从太阴脾和少阳胆经入手的。其学术也在伤寒的架子之内,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后,形成了新的体系,这个其实也是中医的发展。


                  IP属地:湖南9楼2015-08-20 11:22
                  收起回复
                    内伤脾气是伤了脾阳,是阳气不升,那么伤了阴则是阳气不降了。
                    伤阴则可能是肾阴或者肺阴,还有脾阴和胃阴,其中伤寒阳明篇则是燥火太旺,一般是用白虎汤来调理,如果有大便不下有伤阴的,于是用三承气汤来下。脾阴一般是用山药玉竹之类的来补,肾阴方面,调理的思路,以大补阴丸为代表,这个主要是用黄柏知母清下焦的人,然后补肾阴。至于调补肺阴的,就是用地骨皮,桑白皮之类的来清肺热养肺阴,就是《理虚元鉴》的思路了。
                    在伤寒论里面,麻杏石甘汤则是清肺热的代表方子,不过这个是外感为主,向外宣发的,如果进入血分,还是桑白皮和地骨皮比较好。


                    IP属地:湖南10楼2015-08-20 15:02
                    回复
                      和一个朋友闲聊,讲到中医的理法方药,我问他,理法方药的后面还有什么?他答不上来。
                      我说,是道。
                      为什么读好一本书能看病,读了很多的书反而不一定能看病呢?其前提就是有没有读出道来。悟道了道,就不必读那么多的书了,条条大路通北京。你到了北京再回头看,你会发现其实任何一条路都可以到的,不需要每一条路都走一遍。
                      我们看病,是看人的病,首先是看这个人,然后看他的病,病是什么?健康的人阴阳是平衡的,畅通的,有病了就不平衡了,不通了,而任何一本书,都是在讲怎么来平衡,来畅通。张仲景从六经入手,李东垣从脾胃入手,温病从卫气营血入手,都是针对不同的原因来治疗的。
                      明白了理,则法随理变,方从法出。悟出了道,则处处是中医,不一定要用药,或者顺手拈来都是药。


                      IP属地:湖南11楼2015-08-21 09:59
                      收起回复
                        还有一个朋友说到,病的位置和原因就在哪里,不同的理论都可以治疗,只是看那个理论更接近这个现实,越是接近,则疗效越好,反之则一般,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也可以采取不同于张仲景,李东垣的思路,走出自己的一套来。
                        这个说法是不错的,从中医的发展来看,流派不知道有多少家了。后人在这些流派面前目迷五色,不知所从。其实溺水三千,任取一瓢都可以解渴。问题是,能真正掌握一派,在明白这一派的原理后面,悟出他的道来。
                        当然,另辟蹊径不容易,先还上老老实实的按照古人的路子走吧。


                        IP属地:湖南12楼2015-08-21 10:10
                        回复
                          庐山只有一个,但是横看成岭侧成峰。
                          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气候,感受是不一样的。
                          同样中医治病也是,医生面对不同生活层面的病人,不同背景的病人,历史上那么多学说,无非是医家面对的病人不同,所以治疗方式是不同的,思路不同,于是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李东垣为什么补土,那时候中原流离失所,国土分离是大势,而小的方面,则是人饥饱适宜,内伤脾胃,朱丹溪为什么要滋阴,清火,因为江浙地带富裕,民众以海鲜为主,体内的火气都比较旺,另外,饱暖思淫欲,社会安逸的结果就容易放纵自己的欲望,所以很多的急病都和房劳有关。到了明代,张景岳提倡温补命门,那是在床上消耗太多,命门火不足了。所以那时候的人特别需要温补命门了。
                          学习不同的流派,是因为不同流派都有适应自己的病人。那样可以减少自己的琢磨时间。
                          也就是说,先精通一门,然后再多看,多见识。


                          IP属地:湖南13楼2015-08-21 11:00
                          回复
                            最近看一本空间医学,是讲小方治病的。
                            其理论基础,是立足于水。
                            人体的大部分都是水,水聚则成痰,停则成饮,多则成肿。如果能让这些水运化起来,自然可以治疗很多的病了。
                            对比其他的治疗手段,针灸是气,推拿是气血。药物是卫气营血。祝由似乎也是气。
                            任何一种治疗方法都是针对一点切入,做好了都有效。不过比较起来,空间医学的小方还是很有魅力的,因为简单。


                            IP属地:湖南14楼2015-08-22 10:03
                            收起回复
                              最近看了一篇关于针灸的文章,很受启发,医宗金鉴里面关于针灸的内容可以说是很全面很精当了,但是这些都是最基本的,真要应用,需要更多的在实践中提升。现在把那个文章贴过来


                              IP属地:湖南15楼2015-09-08 09:10
                              收起回复